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顺为凡逆为仙 探寻道教逆修原理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庄子梦蝶的空间 newdu 参加讨论

    张三丰《无根树》云:“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这“逆为仙”,是说通过逆修可以成仙。逆修是道教内丹修炼的一个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法则。
    什么叫逆修?《性命圭旨》这样解释:“顺:心生于性,意生于心,意转为情,情生为妄。……逆:检妄回情,情返为意,摄意安心,心归性也。”意谓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内心的需求和客体的刺激,会不断产生种种欲念和情感活动,如果顺其发展下去,这便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要是能够经常抑制、清除内在的种种欲念和情感,让内心回归到恬淡虚无、童稚无邪的纯真本性,这便是逆修的功夫。
    
    修道的原理皆源于《易》
    逆修之道源于《易》理。《易•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意思是说,了解历史是由以往顺推至目前,而推测未来则是由目前逆推至未来,因此易卦是由下位向高位逆向推算的。道教受此启发,洞察于天道之数,知命于逆修之道,所以崇尚逆修。所谓逆,即逆于大自然的规律。《易•系辞》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大自然规律。而逆修,即要返八卦、四象、两仪于太极,返万物于道,返有于无;亦即让形化为精,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化为虚。这就叫“顺去生人生物,逆来成佛成仙。”
    逆修有下述三种情况:
    一、有无逆修
    世上的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活动是世上万物的反映,也是从无到有的;而逆修即要化有为无,从后天返先天。具体说,即要让人们从思绪纷呈、杂念丛生的心态中解脱出来,返回到恬淡虚无、物我两忘的童真境界。这是逆修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要求。古代养生家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从有到无的修炼:
    1、致虚守静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庄子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这种将思想意识活动逐渐淡化、静化、虚无化的修炼,是实现从有到无的重要途径。
    2、观空忘我
    道教认为“大道以空为本”(《诸真圣胎神用诀》)。《常清静经》说:“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通过不断观空的心理运演,可以使自我意识活动这个“有”,逐渐淡化、空化、虚无化,最终变成“形神两忘”的“无”。
    3、凝神气穴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里说:“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得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又说:“心止于脐下曰凝神。”将杂乱之心变为清静之心,将外向性的杂念变为内向性的正念(无念之念,即正念);将大脑的识神活动变为脐下(丹田)的元神默守,这便是逆修的功夫。
    4、心息相依
    《道乡集》说:“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始曰大定。”《道言浅近》说:“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庄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他们都强调要把思想意识活动引导到气息出入上来,让心意轻轻地跟随气息的出入,久之,就能万念归一、一念归无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