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张京华说《庄子》:《外物》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腾讯道学 张京华 参加讨论

    关于这一篇的主题和文笔:
    王雱曰:“夫大道散而万事起,万事起而祸福荣辱之端交来,而不可议其必然矣。庄子因而作《外物篇》。”
    杨慎曰:“是篇以《外物》命题,总见不可外求意。中言辙鱼、垂钓、老莱、白龟,反复言恃知不若亡知。至末‘筌蹄’之论,言以物还之物而已。行文无一字不生峭。”
    方人杰曰:“此篇开口大意,是道甚来,曰‘外物不可必’,一语尽之矣。吾受命于天,此身之中,空空洞洞,本此以游于世,当有自然之学,自然之教,得意忘言,得言忘象,以无用之躯壳,成此有用之神功,其妙为何如哉!若夫五官百骸,忠孝名节,总是外物,当其不可必也。以圣贤之精诚,而不免诛戮之厄,是故外物虽多,无补于身,西江水何益乎?无得于趣,东海鱼何益乎?每获于学,含珠诗何益乎?以大圣人而犹谆谆于去矜去智,况数定不可改移,身死不可再活,外物不可必如此,岂可不知虚之为用,以游于世乎!此一篇之大意也。”
    朱文熊曰:“此篇重在‘至知厚德’四字。至知厚德为神人圣人之中道,具此中道而后刻意有为而无为,入世而出世,亦无为而无不为,出世而不离世绝世,此无入而不自得之旨也。”
    锺泰曰:“此篇首言‘外物不可必’,盖欲人保生以自适耳。然保生亦不在绝外也,故篇中屡以‘游’言。游者,无入而不自得也。”
    
    《外物篇》开篇以“外物不可必”一句立意,认为外物对于身命的影响是不一定的,故当顺其外而守其内。庄子例举出六个人,“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善良之人与暴戾之人,均不免于有难。如果说忠孝可嘉,那么庄子再例举出四个人,说明忠不可必信,孝不可必爱,“伍员流,苌弘死,孝己忧,曾参悲”。
    凡此都属外物的因素。庄子认为,顺从于外物就好,而无须在意其影响,关键之处还在于对天道、对性命的领悟。
    下面接着说到自己家贫,“往贷粟于监河侯”。乱世,故难免于家贫。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一段,意在批评“饰小说以干县令”的人,未能归于大道。
    儒以《诗》、《礼》发冢一段,言儒家所论皆为古人之陈迹。
    老莱子见孔子一段,意在说明圣人从容随顺,故每每成功。
    宋元君得神龟一段,意在说明去小智则大智明。
    凡此均以说明顺外守内的道理。就顺外而言,“孰能不波”;就守内而言,“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
    惠子谓庄子“子言无用”一段只有七十余字,讲“无用即大用”的道理,义理精湛,是一名辩佳例,可与《田子方篇》最后一节楚王与凡君的对答并读。
    冯友兰在其名著《中国哲学简史》中,用“最高的观点”、“更高层次的知识”为题给予庄子以极高评价,称其为“真正是用哲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冯友兰说:“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哲学能够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之用’”。
    此篇最后一段论得鱼而忘荃,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庄子认为,“道”是存在的,但“道”以无形的、抽象的形式而存在;“道”是可知的,但“道”并非语言、概念和感觉经验所能描述。“道”无私,无名,无为,以至无名。“道”是临时、假借的称谓,在此意义上它又可称为有、无、天、大、天地、万物、宇宙、自然,都是它临时、假借的名字。庄子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既然无名,也就不能通过语言来加以描述。庄子认为,认识“道”要靠直觉、意会。捕鱼的荃,捉兔的蹄,表达思想的语言,都是达到目的的工具。目的达到了,工具就可以忘弃了,这叫做“得意忘言”,后世称之为“言意之辩”。
    当然,语言总是要说出来、写出来的,关键只看对“言”的重视程度是否排在了“意”的前面。然而艺术,譬如绘画,偏偏是不用语言的,其所图摹,均在于求意,所以对于庄子“得意忘言”之说尤能引为知己。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七彩;云雪飘飏,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
    有学者称,庄子“在另一个层面上接近了艺术语言的奥秘”。仍引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所论:“中国艺术的这种风格是有其哲学背景的。《庄子》第二十六章《外物》篇最后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这时两人不是用语言来交谈,《庄子》书中说到的两位圣人,相遇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庄子•田子方》)。按照道家的思想,道不可道,只能暗示。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去领悟道。一旦语言已经完成它的暗示的作用,就应把它忘掉,为什么还要让自己被并非必要的寓言所拖累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绘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