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街东首北侧有小山岗名“振衣冈”,其上多有宋人题名刻石,如刻于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的“上官钧题名刻石、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赵令非等题名刻石等。而“振衣冈”3字则是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泰安州知州杨山所题。其字径大近1米,盖压了众多宋元人的题刻,明代人干的这种事情,实在不知该让后人说些什么了。 碧霞元君 名称虽变换 女神却从未离开泰山 天街最东端,石阶之上,云雾缭绕之中有一处巍峨庄严的古建筑群,此即碧霞祠。祠内供奉的碧霞元君是中国北方最著名的女神。碧霞元君全称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俗称“泰山老母”,民间则亲切地称之为“泰山老奶奶”。老奶奶的起源很早了,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太平御览》引《黄帝玄女战法》: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黄帝归于泰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这位人首鸟形的女神虽然名称不断变换,但始终就没有离开过泰山,宋代以后,碧霞元君的称谓才逐渐固定了下来。 人首鸟形 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关于人首鸟形的神话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现代考古研究和大批出土文物证明,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发展到智人阶段的人类在泰山地区生息繁衍。距今约7500年的北辛文化,以及后来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标志着这一地区文化的连续性和分布的广泛性。这就是原始社会中东夷氏族的发祥地。古代东夷人传说是炎帝的子孙,其图腾为鸟。以鸟为图腾的泰山周围各氏族部落结成联盟,舜是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经过夏、商、周三代,终于融为了一体。闻一多曾说过:“黄河中上游部落的集合图腾为龙,与中下游的凤(鸟)相结合,于是龙凤呈祥,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族。”而其图腾“鸟”,这位神通广大的女神,据学者考证,后来就演化成了西王母,“西”字在此不是指方位,古代“西”同“栖”,是鸟栖在树上的意思。再后来,出现了女神碧霞元君,但其源头可以上溯到远古神话。泰山学者袁爱国先生指出,西王母与碧霞元君的信仰之间有着密切的承接关系,可谓深富见地。 父系社会 不允许女神来做山神爷 但是,进入父系社会后,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泰山成了封建帝王封禅祭天的圣地,当然不会允许一位女神来做山神爷。于是,经过长期混乱,终于树立起一位东岳大帝。但是泰山女神并没有被忘记。宋真宗封禅泰山时,便又将这位女神请了出来,因为宋真宗曾拉出了黄帝来做赵家的祖宗,而这位泰山女神当年曾帮助黄帝战胜了蚩尤,所以自然也可以帮助黄帝的嫡亲子孙摆脱困境了。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 封号由来是个迷 然而,“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却还是一个迷。宋代的史书《宋史》、《文献通考》等,对宋真宗封禅记述甚详,但均未提到给泰山女神加“碧霞”的封号:明代的各类著作中,多有提及泰山女神的,但也未说明何时加封。一直到了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始称宋真宗东封泰山,“命有司建山祠安奉(女神),号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不过这大概只是后人借皇帝之口来给泰山女神加一个灿烂的桂冠。尽管如此,碧霞元君还是被民众接受了,她最终取代了东岳大帝,成了百姓心目中的主神。清代福格的《听雨丛谈》说:“礼岱者皆祷于泰山娘娘祠庙,而弗旅岳神久矣。”泰山地区还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泰山老母与老佛爷争夺泰山,约好以先到者为胜,老母为女子,当然跑不过佛爷,但她小施智慧却成了胜利者。老佛爷不甘心失败,气得拔光了山顶上的树。这个故事的表层含义是解释泰山山顶上为什么没有树,而深层含义却表达了民众对泰山老母的信仰与喜爱。 泰山女神信仰 肇始于女神崇拜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等学者对北京郊区妙峰山碧霞元君庙会调查时,再一次印证了碧霞元君这位泰山女神的信仰肇始于原始社会中的女神崇拜。千百年来,生活在黑暗与苦难中的黎民百姓,面对残酷的现实,在长期的精神压抑中日益强烈的恋母归根心态,特别需要一个有力的偶像来作为精神的依托。碧霞元君就担任了母亲神的角色,获得了民众的广泛信仰。明末著名散文家、游历甚广的张岱就曾不无惊异地说:“元君像不及三尺,而香火之盛,为四大部洲所无”(《琅琊文集·岱志》)。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王锡爵在《东岳碧霞宫碑》中说:“齐鲁道中,顶斋戒弥陀者声闻数千里,策敝足茧而犹不休,问之,曰:‘有事于碧霞。’问故,曰:‘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交相愿,而神亦靡诚弗愿。”——为求元君而奔波几千里,赶马的鞭子秃了,脚下磨出老茧仍不止息,——人们祈求于泰山女神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困扰的问题,而这位女神庇护众生,惩治强暴,皆能如其愿,获得了百姓深深的爱戴,其祠庙曾遍布于全国各地。今天,泰山女神仍高居泰山之巅,享受着善男信女的香火,召唤着去乡离国的游子,仍在一如既往地为泰山增色。 碧霞祠建筑 精妙非凡 碧霞祠的建筑也是很有特色的。泰山固然雄伟阔大,但要在山顶之上,建一处与元君娘娘身份相配的祠庙,却并不是件容易事。但是古代人做到了,巴掌大的地方,有山门,有正殿,有配殿,有3座神门,有钟楼、鼓楼、香亭、万岁楼、 千斤鼎、火池,还有照壁、歌舞楼、御碑亭……而且为御高山疾风,殿为铜瓦、碑为铜铸,金光闪闪,俨然天上宫阙。人们到这里来进香不感其小反觉其大,古人用心实谓精妙。 碧霞祠建筑结构详解 碧霞祠最早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始称“昭真祠”,金代称“昭真观”,明代改名“灵佑宫”,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重修,改今名。祠分前后两院,正殿5间,在北院,面阔24.7米,进深15.1米,通高13.7米,四柱七架梁,重梁起架,十一檩前后廊式,九脊歇山顶,四角施角柱,檐柱施斗拱,柱头科,单抄双下昂六踩,斗拱上承挑尖梁头,平身科,正间、次间、梢间分别为6、5、4个。斗拱上承托蚂蚱头,角科单翘重昂七踩,转角斗拱上承托宝瓶,歇山檐下及后檐下亦施斗拱,形状与前面相同。屋面瓦垄360条,象征周天之数,为防高山大风,明时盖瓦均为铁铸,清初易为铜瓦。大脊上饰双凤缠枝花纹,戗脊有六走兽和一个仙人,檐上瓦钉处饰立体走龙,均为铜铸。殿内槽柱上施四柁隔架斗拱,柱上施井字形天花板,正间内间和两次间均设石雕仰复莲纹须弥座神台,供奉碧霞元君神象。大殿建筑雄伟华丽,是泰山仅次于岱庙天贶殿的第二大建筑。 碧霞祠 建筑群气势赫赫 韵味十足 纵观碧霞祠整个建筑群,由于地形限制,南北长70米,东西宽仅36米,总面积不过2500余平方米,但它设计精到,选址巧妙,全然不显局促。碧霞祠位于天街东端地势徒然抬起之处,前院设有东、西、南3座高大的神门。游人一般自天街东来,由西神门进祠,而西神门下是峭拔如十八盘的百余级连续的台阶,由此进得祠来,忽见楼台严整,气氛肃穆,同天街风情迥然不同,人们首先感到了碧霞祠的赫赫气势。东神门与西神门相通,通往玉皇顶的盘道就在前院之中,且往南又开有南神门,人在此视野并未被封闭,因此小的空间便产生了大的空间的感觉。北面,碧霞祠山门高高屹立,不进山门仍不知祠内复有何物,使人更生神秘之感,犹觉此祠非同小可。及至进到北院,大殿之前有九脊重檐、黄琉璃盖瓦的香亭居中,亭两侧又有铜铸“金碑”,亭前又有千斤鼎、万岁楼,令人目不暇接,愈加感到了这里的不同寻常。而如果不如此布置,假若祠内空无一物,一览无余,区区300余平方米的天井,又怎能有此等韵味与效果呢? 泰山碧霞祠建筑群以其高超的建筑艺术受到了建筑学界的高度称赞,被认为是我国古代高山建筑的典范,是同类建筑中独具一格的神品。 碧霞祠院内乾隆御笔诗 碧霞祠院内的东、西两个碑亭中分别有乾隆皇帝于乾隆六年(公元1774年)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来泰山时所立的御碑。其中东碑亭中为“重修泰山神庙碑”,铭文为乾隆亲制,形制雄伟,惜铭文下部被游人磨毁,已不可读,惟碑阴两首乾隆御笔诗仍保存完好,诗为: 登泰山恭依皇祖诗韵二首 其一 丹梯纡陟穿云脚,翠观平临待日头。 地迥顿教尘虑净,瞰空惟觉幻身浮。 果然万古宗天下,讵独千秋镇兖州。 大慰平生敬仰志,可无警句半岩留。 大意是: 登山盘道盘桓着穿过云旁,在玉皇庙向东方平视等待出日头。 极顶之高顿让世间的烦恼尽消,远望高空只觉在虚幻中漂浮。 泰山果然千万年来尊崇于天下,又岂仅仅只是镇山属于兖州。 登上泰山大慰我平生所愿,怎可没有警策之句在岩石上永留。 其二 天齐才让天居上,进步竿寻百尺头。 众皱峰如能变化,太空云舆作沉浮。 岂缘乘兴凌千仞,敬识凭高御九州。 继述何能蘉敢不,乾坤亭里久延留。 大意是: 泰山有意让天居于自己之上,为的是还有余地再进百尺竿头。 主峰周围起伏的群山如能变化,就会像天上云一样上下沉浮。 我非乘一时之兴登上顶峰,而是为了记载我做皇帝治理九州。 继承前代帝王的教诲,我在康熙帝题额的乾坤亭里久久停留。 碧霞祠 西碑亭内的碑上也刻着乾隆的两首诗,这两首诗也用着他爷爷康熙皇帝玄烨登泰山时所作诗的韵脚。乾隆确是玩文字高手,无论诗好不好,形式是上把七律写得十分工整了。这种“头、浮、州、留……”的韵脚在古韵谱里应属于“险韵”,很不容易写的。而乾隆却一发而不可收,除了这里,岱庙里还有,山上山下,似乎不下十多首,若不是他才气大,或者有秉笔太监帮忙,那真难为他了。这两首诗是乾隆南巡回京路过泰安驻跸灵岩时所作: 登泰山恭依皇祖诗韵二首 其一 春月南巡程限迫,题诗兴寄碧峰头。 设如亮度皆空过,终觉一心太率浮。 谒圣才辞曲阜县,登山遂至泰安州。 乾坤普照天襟廓,景仰奎章万古留。 大意是: 今春南巡的时间很紧张,只是乘兴题诗寄往泰山头。 如果两次路过泰山而不登,心中总会觉得有些轻浮。 刚拜谒了孔夫子离开曲阜县,登灵岩山又到泰安州。 神佛的胸襟广阔光耀大地,仰慕皇祖笔迹万古传留。 其二 瞬息十春岩电影,年来忧乐忆从头。 谁能石上三生认,且看烟中九点浮。 幻矣仙踪谢蓬海,悯哉民瘼指徐州。 云巢若问前巡事,泪洒空庭不忍留。 大意是: 十年所见的景象转瞬就消失了,回忆几年来的忧乐还得再从头。 谁能三生辨认自己刻在石上的诗句,即使齐鲁也不过如烟悬浮。 变幻莫测啊仙人离开了蓬莱,悲悯人间疾苦啊水灾逼近了徐州。 泰山行宫若问前次登山事,也只好泪洒空庭不忍再在泰山停留。 碧霞祠南神门外有高大照壁,上刻“万代瞻仰”4字,字大皆一米有余,表达了古人对元君的敬崇。 出碧霞祠东神门北折沿盘道再上,可见一堵天然石壁巍然屹立,石壁前空地较为宽阔,地面上依稀可见殿屋基址,这即东岳大帝的上庙,庙已圯,仅有一碑形影相吊,此碑记录了东岳庙屡次兴废的经过,此庙于上世纪50年代初被全部拆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