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道教建筑之“治”与“静”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腾讯道学 何鑫 参加讨论

    
    古阳平治复原规划图
    “治”、“静”之制为道教建筑的创立。道教与其它的原始宗教有着相同的特点,即是在民间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其经历了政府的镇压阶段,政府的扶植、提倡阶段,从而成为帝王统治民众的精神工具。他们到道教中来不是为了寻求一个公平的社会,而更大的兴趣在于寻求道教宣扬的神仙世界。正因为道教创始于民间文化,所以在道教建立之初,即使民众也十分崇信神仙思想,但由于经济或政权的原因,其建立的道教建筑对雕琢玉砌的神仙府第的追求的奢望不是非常的浓烈,而是利用一般民间的建筑形式,取名“治”与“静(或靖)"。
    学术界一般认为: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是以张陵在蜀中建立”二十四治“为其正式建立的为主要标志。据《云岌七签》载:”依其度数,开立二十四治,十九静庐,授以正一盟为之道,伐诛邪……“其中”治“为五斗米道主要传教的地方,也是道教信徒膜拜信奉的神灵之所,很多置于大山之上,道教宫观就源于此。但治有一定的管辖范围,幅员一个区域,"二十四治"实际为道教最早的24个传教区域.所以"治"有两层含义,其既指道教建筑本身,也指一个道教传教的地区.根据《云岌七签》卷二十八《二十四治》的记载,二十四治分上、中、下各八治,分别是:
    阳平治、鹿堂治、鹤鸣治、漓沉治、葛山治、庚除治、秦中治、真多治、昌利治、隶上治、涌泉治、稠梗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平盖治、云台治、烬口治、后城治、公慕治、平冈治、主簿治、玉局治、北邝治。
    之后,道众又立四治(罔氏治、白石治、具山治和钟茂治),以配天宫二十八宿之数。又立八配治、八游治等。如今,治已经是荡然无存,我们无法目睹其功能布局与建筑形态,仅仅几部古籍文献星散地记录了只言片语。在道家典籍《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引《太真科》中就有两段文字描写了治的建筑:
    “立天师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数,唯升阳之气。治正中央名崇虚堂,一区七架六间十二丈,开起堂屋,上当中央二间上作一层崇玄台。当台中安大香炉,高五尺,恒火责香。开东西南三户,户边安窗。两头马道。厦南户下飞格上朝礼。……崇玄台北五丈起崇仙堂,七间十四丈七架,东为阳仙房,西为阴仙房。玄台之南,去台十二,又近南门,起五间三架门室。门室东门南部宣威祭酒舍。门屋西间典司察气祭酒舍。其余小舍,不能具书。二十四治,各各如此。”
    
    《云笈七签》载,“天师治”是张衡亲自所创,所以其应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布局,根据古文描述,其平面形式应该如图2—3所示,文中所写的“地方八十一步”。猜测是一个正方形用地。按先秦传下来的每步为六尺来计算,则每边长为古制的四百八十六尺,若每尺按新莽后汉时期的23厘米计算,每个边长约为112米,口算规模不小。在建筑形式上,有面阔“六间”、“七间”、“五间”之制,说明道教建筑是虽然有一定的规模,但建筑形式完全是随意的民间瓦屋作法,远不能与官式的皇宫殿堂相比;同时也反映出汉代建筑面阔仍然存在用偶数制的特殊型制。至于崇虚堂崇玄台、崇仙堂、阴阳仙房等房间的命名,可以很清楚地体现出道教神仙思想的宣扬。而所谓“法九九之数”,也可以猜测似乎与《易经》崇“九”的观念和意识有着联系。但总体上来说,尽管张衡作为地方的当权者,但除了名字上故弄玄虚之外,整个建筑形式并无特殊,格局也没有几进的套院,可以体现道教之始,其建筑的通俗化的一面。
    ”静”比“治”更加民间化。古语:“民家为静,师家为治”,“静”或曰“靖”、“静(靖)室”,意为静修之所。一般的山居修道者,常住山洞,在洞旁有结草为庐的馆舍。按陆修静撰的《陆先生道门科略》称:“奉道之家,靖室是至诚之所,其外别绝不连他室,其中清虚不杂余物,开闭门户不妄触突,洒扫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韦刀四物而已.必其素净政可堪有余钱耳。”,可见“静室”只是在形式上与居室隔绝,保持清洁,多属于神堂、祖堂之类的建筑,没有特别的地方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