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佛学 > 讲经说法 >

新儒学与新禅学的挂勾(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1 安祥书院 澄 海 参加讨论

    
    禅是人生佛教的实践者
    人生佛教
    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才是一条康庄的大道,符合大乘佛法的精神,也是禅宗祖师一再强调的精神。人生佛教强调“‘人成则佛成,’此为真现实”,成佛是伟大的心志活动,人人都可以成佛,都可以在一世中成佛,即“不历僧祇获法身”,即是“即身成佛”,但是前提条件是首先成为顶天立地,俯仰无愧的正人君子。
    人生佛教摆脱了寺庙主导佛教的专权,也反对传统只在寺庙中修行的说法,回归到人间生活为起点。这是一个伟大的号召,和人间佛教的气量不同。
    大乘佛教就是人生佛教的实践,大菩萨都是在民间成就,也执着在人世间的佛教活动。在中国,禅宗的巨擘惠能就是模范。他是不识字的樵夫,没有文化,却能本于生命自觉而自解自悟,他到黄梅,目的在印证这种心灵的高度,因此,他开宗明义宣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而且明白地告诉我们:“修行不由在寺,在家亦得。”寺庙或家庭都可以实验这项伟大的心灵。
    潜修了十六年,出世宣扬禅宗,首先接受印宗法师为他剃度,入籍僧侣。这是时空背景下必须选择的道路,出家人受到官府的管制,不然“命如悬丝”,他深懂其中妙趣,况且,寺庙是栖身之地,也是弘法的胜地,又有传承,可以枝叶繁茂。这些是俗家传道没有的优点。
    人成则佛成的实践可以从《坛经·疑问品》的提示看到他的主张:
    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
    这是他在“般若品”中强调的: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既然每个人都有真如本性,只要能够发掘出来,确信无疑,努力践行,出家或在家都可以成佛。
    真如本心就是佛教所说的净土,净土由净心而显现,并不是离开现在而有的净土:
    “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疑问品”)
    “身中净土”,是佛教的教义要旨,这才是普世的价值观,也适合于各种宗教,佛教没有其它宗教的最终审判,只落实在当下一念的自作自判,故又说:
    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剎那。(“疑问品”)
    法具普遍性,所以万修万人去,着力点在净心,心净国土净。一念清净,通身舒泰,一念起疑,感觉不自在,每个人都可以自察自觉的,如此即是如来的真弟子,即是禅门的好榜样:
    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忏悔品”)
    他又特别立下了一首《无相颂》:
    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大家都说惠能是佛教的革命家,稍带辛辣,若说他是人生佛教的创始者,应该恰如其分。故他在《无相颂》中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用流行的话语,六祖惠能是位灵性升华的智者,唯有心灵的净化,才是人类可以不断进化的能源。惠能从来没有离开人生的心灵净化谈玄论妙,而且是一位从实践中圆满的觉者,将他的心得留给后代。
    禅是人生佛教的实践者,责无旁贷,绝不是人间佛教所讲的那么狭隘。
    理学家或新理学家应该从这个广度去认识禅宗,以理性肯定惠能对心灵的积极性贡献。《坛经》明白的指出:伦理道德及正确的治生产业是禅学的基础,从这个坚厚的基础才能上求佛道。而佛道不是什么神秘的理论或学问,只是心灵无限净化的奋斗过程,是人类最迫切需要的道德情操,佛教因人而有,人类想不断的净化,才是佛教兴起的原因。
    理学家如果肯抛弃其心性的理论体系,容纳禅的心性道德实践,必然是令人赞叹的佛菩萨。同样的,禅者必须认清儒家的伦理道德是成佛的基础,背离人类社会需要的学问是废知识,禅者不是要逃避这个社会,禅者肩负的是净化心灵的责任,引领大众走向心灵的净土。(文:澄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