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论房山隆阳宫与明代北方全真道(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1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二、张常真主钵白云观
    陈风便在房山隆阳宫开宗授徒,演全真之道。其门下全真弟子除《来鹤记》所载王常安、李常惠之外,还有一位名叫张常真的弟子,此人乃日后其派向外传播的重要人物。现立于王屋山天坛顶的嘉靖三年(1524)《天坛修造白斋道人张公太素行实之碑》碑阴《长春真人仙派传授图》中载有其略传:[11]
    长春真人仙派传授图
    道德通玄净 真常守太清 一阳微复本 合教永延明
    张公真常
    道号无为子,蓟州人,生于大明洪武丙辰九月廿四日。少习韬略,从太宗皇帝北征有功,拜武略将军职。侍□出□金门,历事三圣,朱紫赫然。未尝以骄傲加诸身,自念富贵若浮云耳,如身后何。宣德丙午,具本恳辞,乞骸骨归林下,上允其请,以男忠袭爵。遂布衣疏食,礼西山隆阳宫全真陈公风便为师,授以金液还丹之旨。晚归王屋山完真堂修炼,内外充备,于正统己巳十一月十六日仙化。景泰三年,门人程守然等建灵宫于堂之艮方。有碑记载尤祥,此特撮其大概,以见授受之来源云。
    程守然 张守默
    张太素 陈太洪 范太阳 田太希
    (以下弟子姓名略)
    按上述碑阴所载,程守然之师的姓名为“张公真常”。但是,此碑碑阳《天坛修造白斋道人张公太素行实之碑》中却记载,程守然乃完真堂蜕质“张公常真”之高弟也。碑阴与碑阳所载姓名一为“张公真常”,一为“张公常真”,其必有一处为误。首先,按碑阴《长春真人仙派传授图》所载二十字的派字谱,张常真、程守然、张太素这一传承才符合派字谱“真常守太清”之顺序。其次,笔者还在山西吕梁市凤山道院[12]多通明代碑记中发现有“天坛张常真”的题名,天坛在道教中即指王屋山。如《重修三阳云凤山昊天通明宝殿记》题名为“大明景泰七年正月初九日北京白云观长春真人法孙守中道人书。玄都万寿宫前道正贾守岩、授经箓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传法师丁道坚、天坛羽化传道师张常真、本山前修造宗师王混然、启教宗师孙云际”[13];《重修三阳云凤山三官四圣殿感应记》题名为“大明景泰七年正月十五日清虚志元先生孙云际焚香稽首谨志。玄都前道正贾守岩、亲授箓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天坛升霞度师张常真、传法派师丁道坚”[14]。此二碑均为明景泰七年(1456)所立,早于嘉靖三年(1524)的《天坛修造白斋道人张公太素行实之碑》,信息记载更为准确。由此可证,明代王屋山这位全真祖师姓名应为碑阳所刻的“张公常真”。
    张常真原为武将,曾随永乐皇帝北征有功,历事三朝,身份显赫。宣德元年,他辞去将军之职,到房山隆阳宫礼陈风便为师,得全真要旨。晚年后,他归隐王屋山天坛修炼,将隆阳宫一系全真道脉传播到了河南王屋山地区。但他对此系全真道的贡献并不止于此,笔者还在山西吕梁凤山道院发现一通明景泰六年(1455)石碣《石州三阳云凤山云际孙先生修真功行记》,其中记载了张常真入主北京白云观钵堂的重要史料[15]:
    (云际孙先生)七岁发心许扵玄都万寿宫出家。至二七岁,恭诣三阳山希夷道场,清斋苦行。既旦从师矣,习诵本教,洞悟玄机,诚一不二,四十余年,符药济人,善功非一。笃志悫蕙,扵香火朝暮侍奉,扵万灵守持经箓,慕道修真,郡人遐迩,道□□敬奉仰之,无不忻欣焉。先于正统戊午赴京,请给在□朝天宫,遇四十五代天师亲授上清三洞五雷经箓道法。白云观长春祖师嗣法六代玄师张常真亲授正真之道,钵堂二载,复还本山。
    孙云际为明代石州三阳山希夷道场的正一道士,正统三年(1438)赴北京朝天宫请法,得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亲授上清三洞五雷经箓。由于明代正一道士多兼学全真之法,孙云际又到北京白云观请长春祖师嗣法六代玄师张常真亲授正真之道,并在白云观钵堂学习了两年,方复还本山。后来,张常真归隐并羽化于王屋山。孙云际在景泰七年(1456)修建凤山道场时,为纪念他这位全真道师,还特意在修建碑记中刻上“天坛羽化传道师张常真”、“天坛升霞度师张常真”等题名。这条史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张常真在归隐王屋山之前,还曾入主北京白云观钵堂,并以“长春祖师嗣法六代玄师”自居。而且,这条史料并非孤证,笔者又在明正统九年(1444)《白云观重修记碑》碑阴拓片中发现了“主钵张常真”的题名[16]:
    本观执事道众:提举斋道 □惟□ 都管 金惟新 监斋 魏景霄 都表 邸宗源 副表 朱可源 知库 黄柏青 知宾 孙惟亨、魏惟康 □岁 □清、□仲良 主钵 张常真、王常安 知堂 王惟宗、郝永昌、李常惠、李守一(以下道众名略)。
    在白云观执事道众题名中,不仅有张常真,而且还有王常安与李常惠,此二人正是前文《来鹤记》所载陈风便门下的全真弟子。可见,此时隆阳宫一系全真道士已经全面进入了北京白云观。在观中,张常真与王常安所任职务为“主钵”,这一职务与全真道独特的修行方式“坐钵”有关,主要用以管理钵堂与主持观内的内丹修炼,是明初全真道士在道教宫观中的重要职务。[17]而张常真在北京白云观内能够主持钵堂的内丹修炼,说明了他是当时观中内丹修炼的权威与全真道人的领袖。
    北京白云观是长春真人丘处机藏蜕之所。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丘处机归真于长春宫,嗣教弟子尹志平易其宫东甲第为观,号曰白云。越明年,构建处顺堂于内,以藏师父仙蜕。[18]元代,白云观一直是长春宫的附属建筑。元末明初,长春宫毁于战火,明政府又以白云观为中心进行了重建与扩建。此时,白云观才作为独立的道观而存在。关于明代白云观重建经过,正统九年《白云观重修记碑》中略述大概:
    白云观在都城西南三里许,乃长春丘真人藏蜕之所。岁久倾圮。洪武二十七年,太宗文皇帝居潜邸时,命中官董工,重建前后二殿、廊庑厨库,及道侣藏修之室。落成于次年正月十九日,适真人降诞之辰。太宗文皇帝车驾亲临降香。越明年,是日,仁宗昭皇帝为世子时,亦诣观瞻礼,屡建金箓大斋。永乐四年,命道录司右正一李时中为住持。宣德十年,今上皇帝命右正义倪正道为住持。……宣德三年,御马监太监刘顺,发心备材命工,创建三清殿,妆塑圣像。正统三年,正道罄倾衣盂之资,及募司苑局内官曹铨法名道宝,及内使康全安等;惠安伯张升、修武伯沈清、中军都督胡荣、广东参议杨春、都指挥刘智、指挥李林、周乐、李昱、潘升、胡隆、千户于信、许义、杨勉等,各捐己赀,建造玉皇宝阁。其应奉圣像,悉道宝一力妆塑。及修葺前后殿宇,焕然一新。正统五年,复建处顺堂,以奉长春真人;暨营方丈道舍、厨库钵堂,以展四方修真之士。[19]
    从碑记来看,入明以后,负责重修白云观的住持道士李时中、倪正道均为正一道士,未见有全真道士的记载。但是,正统五年(1440)时,白云观还是复建了处顺堂,供奉全真祖师丘处机,同时还修建了全真道士坐钵修炼的钵堂。按前文所引《云际孙先生功行记》,孙云际在正统三年(1438)到北京白云观拜张常真为师,那么至迟在正统三年之前,张常真就已经住进了白云观。因此,白云观在正统五年修建处顺堂与钵堂的事情就不奇怪了。甚至,有可能正是观内的全真道人主导了此次处顺堂与钵堂的重修。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张常真在白云观时称“长春祖师嗣法六代玄师”。联系上文,陈风便曾题名为“嗣全真道高士”,意在继承全真正统。而张常真此时又称“长春祖师嗣法六代玄师”,则是有意将其派的传承追溯到长春真人丘处机。后来,张常真的弟子们在王屋山碑中更是明确提出了“长春真人仙派”这一派名。隆阳宫一系全真道人的法派意识从“全真认同”到“丘祖认同”这一显著变化,应该与其派进入北京白云观发展有很大关系。明代,白云观虽为正一道士管理,但作为丘处机的葬骨之所,它仍是全真教徒心目中的祖庭圣地。每逢纪念丘祖诞辰的“燕九节”,四方的全真道士就会聚集于白云观周围,庆祝丘祖的诞辰,同时交流修炼心得。[20]在这种情况下,进入白云观的隆阳宫道士标榜本派为丘祖法裔,称“长春真人仙派”,不但可以树立其派在白云观的正统地位,而且还能利用丘祖的影响力来传播全真教。
    目前,全真教中称丘祖法裔为龙门派。但在已知的明代文献与碑刻中,未发现龙门派的派名。而上文所引明代长春真人仙派的派字谱与当下流传的龙门派字谱基本相同,[21]长春真人仙派应该就是早期的龙门派。而且,他们在明正统前后即进入了北京白云观承继丘祖法嗣,并开始使用龙门派字谱。因此,陈教友在《长春道教源流》中所推测的“白云观道派用龙门,当自清初王清正为始”是不准确的,[22]最早进入白云观的龙门派当为明代隆阳宫一系。另外,近年来有学者倾向认为,白云观全真传承在明代已断,至邵以正住持白云观时,净明道开始认同全真教,并有意识的接续白云观全真传承。由本文资料来看,此说亦有不妥之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