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陈垣:《道教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823页。 [4]康熙《房山县志》卷七《碑记》,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家谱地方志阅览室藏微缩胶卷,编号DJ1951。 [5]民国《房山县志》亦复载有此文,但加此文作者为明宣宗,可谓画蛇添足,谬之大矣。《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1985年,654页。 [6]《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六,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 [7]《明史》卷二百九十九《方伎列传·刘渊然》,中华书局,1974年,7656页。 [8]参见郭武:《赵宜真、刘渊然与明清净明道》,《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1期,77页。 [9]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编:《房山石经》第29册,华夏出版社,2000年,387页。 [10]《明史》卷七十四《职官三》,中华书局,1974年,1818页。 [11]《天坛修造白斋道人张公太素行实之碑》,此碑现立于王屋山天坛顶总仙宫,碑文未有前人著录。 [12]凤山道院,又名天贞观,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滨河街道前瓦窑坡村,始建于宋,明代重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重修三阳云凤山昊天通明宝殿记》,长方形石碣,现放置于吕梁市凤山道院玉皇殿前,碑文未有前人著录。 [14]《重修三阳云凤山三官四圣殿感应记》,方形石碣,现嵌于吕梁市凤山道院三官楼墙壁之中,碑文未有前人著录。 [15]《石州三阳云凤山云际孙先生修真功行记》,方形石碣,现嵌于吕梁市凤山道院孙真人殿墙壁之中,碑文未有前人著录。 [16]《道家金石略》与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均著录此碑,但却都漏掉了碑阴。碑阴文字参见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51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22页。 [17]所谓坐钵就是全真教徒集中于宫观的特定场所例如钵室、环室、静室,以修炼内丹。这在元明全真教的宫观中是道徒宫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全真仪式章”规定:“凡坐钵,一钵或八人,或十二人,或二十四人,止大钵堂者或百人,不在此限。设四职,一主钵,二副钵,领左右两班坐于上座,以主其事,又设左右直堂,二人在于两班,近门向上坐之,以主坐功,进退起坐,安钵起钵,以定时刻。”(《道藏》36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10页) 又见明何道全《随机应化录》记载“全真道人董孤云、王夷山、何懒云三人,赴丹阳万寿宫做主钵。”可见,明初全真道士常在道教宫观中任“主钵”职务。(《道藏》24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34页。) [18]陈垣:《道教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458页。 [19]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51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21页。 [20]据《万历野获编补遗》载,每年丘处机降诞日,“四方全真道人不期而集者不下数万,状貌诡异,衣冠瑰僻,分曹而谈出世之业”。(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3,《续修四库全书》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81页。《帝京景物略》亦载“今都人正月十九,致浆祠下,游冶纷沓,走马蒲博,谓之燕九节。又曰宴丘。相传是日,真人必来,或化冠绅,或化游士冶女,或化乞丐。故羽士十百,结圜松下,冀幸一遇之”。(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8页。 [21]目前流传最广的龙门派谱系为律宗王常月一系所传,律宗文献《金盖心灯》载:“(丘)祖付心印,传衣钵,付天仙戒,赠偈四句,以为龙门派,计二十字,即道德通元(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之源派也。” (清)闵一得:《金盖心灯》,《藏外道书》31册,巴蜀书社,1990年,176页。 [22](清)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藏外道书》31册,巴蜀书社,1990年,119页。 [23]《天坛修造白斋道人张公太素行实之碑》,此碑现立于河南济源王屋山天坛顶总仙宫,碑文未有前人著录。 [24](明)何塘:《柏斋集》卷10《白斋张先生墓表》,《四库全书》第12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25-626页。 [25](明)何塘:《柏斋集》卷8《王屋山天坛玉皇庙记》,《四库全书》第12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77-578页。 [26](明)何塘:《柏斋集》卷8《白斋张先生修建碑记》,《四库全书》第12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81-582页。 [27]吴敏霞主编:《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349页。 [28]《明故真默子姜君墓志》,此碑现立于山西省吕梁市凤山道院真人祠旁,碑文未有前人著录。 [29]康熙《房山县志》卷三《古迹》,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家谱地方志阅览室藏微缩胶卷,编号DJ1951。 [30]张广保:《明代全真教的宗派分化与派字谱的形成》,《全真道研究》第一辑,齐鲁书社,2011年,189页。 [31](清)刘名瑞修:《南无道派宗谱》,《三洞拾遗》第17册,黄山书社,2005年,56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