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论房山隆阳宫与明代北方全真道(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1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三、张太素兴造王屋山
    按前文所述,正统九年(1444)张常真仍在白云观任主钵,到正统十四年(1449)羽化于王屋山完真堂,张常真归隐王屋山已是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据《长春真人仙派传授图》所载,张常真在王屋山仅有两位弟子程守然与张守默。而隆阳宫一系全真道脉在王屋山地区博兴则始于程守然的弟子白斋道人张太素。前文所提到的《天坛修造白斋道人张公太素行实之碑》详载了张太素入山学道的经历:
    按状,师姓张氏,俗□□□,派名太素,别号古拙子。籍占山西平阳府蒲州万泉县绵上乡丁樊村人,……心慕出尘,拉同母弟田九畴偕行,由是□云杖月,带露巾霜,自晋土而历秦中,陟终南,登太华,访商山峰,皆因缘未辏,乃出关,遍崧、洛、淮、汲,皆未惬意。闻覃怀济渎盘谷之胜,复渡河迤□而来,由是得入王屋山,见山水奇绝,知为十大洞天之首,暂憩于阳台宫白云洞,此弘治六年也。闻玉泉奄程公守然,道风高卓,乃完真堂蜕质张公常真之高弟也。邂逅间,遇程公于紫微宫,拜叙间,公举以此宫有道藏经,可以检讨。师问:藏经云何?公答曰:凡修身治国,众举超脱,皆具于此,以千字文纪篇首,次弟而寻之可见。师嘿颔之,正合梦中之谶。因本宫先进范公太阳之举,遂礼程公为师,嗣派太素,弟名太希,授以返还无为之旨。[23]
    张太素对于王屋山的主要功绩是其在弘治到嘉靖年间(1498-1523)对天坛道场进行的两次大规模的重建、扩建,使得天坛总仙宫诸殿面貌大为改观。明代文学家、右都御史何塘因家居怀庆府,曾与张太素有过交往。何塘见其温厚诚朴,退然若愚,认为其是有道之士,因此,向其请教道要,但张太素固辞不知,寂无一言。[24]后来何塘为其撰有《白斋张先生修建碑记》、《王屋山天坛玉皇庙记》、《白斋张先生墓表》等记文,这些文章收进了其所撰之《柏斋集》中,保留了许多张太素兴造王屋山天坛道场的史料。
    据何塘记载,弘治十一年(1498),张太素见坛顶无玉皇殿,叹曰:“山以天坛名,玉皇上帝,天神之主也。三清有宇,而玉皇无殿,大不称名山本意。”[25]于是,开始募捐钱财,发心愿修造天坛玉皇殿。他在天坛顶上修建了玉皇大殿三间,南向,铜脊铁瓦。而且还为大殿配置了铜像、侍女像、香炉、鼎、花瓶、大镜等。随后,又在玉皇大殿左右各建天将殿三间。此次修造极其昂贵费工,历时八年方完工,仅大殿玉帝铜像就重达四千二百斤,大圆镜重一千斤,铜脊铁瓦,不计其数。到了正德四年(1509),郑懿王朱佑檡又令其主持修建怀庆府玉清宫、玉皇阁。完工后,张太素于天坛西七十里的西阳山结庐修道。正德十年(1515),省城周府胙城王孙、辅国将军因有疾祷于天坛有感,遣使赍书币,命张太素崇修天坛顶之三清殿,铁瓦铜脊五间,元君殿、王母殿各三间,俱南向,左右列南北斗殿各五间,东西向,中修轩辕授道三级瑶台一座,台下又建玄帝殿、三官殿、救苦殿各三间,四圣殿一间,左右云堂共六间,东西向,各殿铸塑圣像凡一百三十有四尊,坛顶道院又建仙官殿三间廊庑二十间道院门徒所居方丈四十余间。[26]这次工程又耗时了八年,使王屋山天坛道观的规模大为扩展。有了王公贵胄的资助,王屋山天坛道观在建筑和造像中大量使用金、铜和铁等贵重原料,虽然工程极为靡费,但是使得天坛诸宫观金碧辉煌,蔚为壮观。通过对天坛诸宫殿的修建,张太素扩大了在王屋山的影响。其门下弟子众多,弟子们在天坛顶上为其竖碑立传,并刻下本派派字谱与传承宗枝,隆阳宫全真法脉在王屋山地区得到了发展。
    除了王屋山地区之外,隆阳宫全真一系在终南山一带也有传播。陕西户县化羊庙现存一通景泰三年(1452)《重修古迹东岳庙记》碑,碑记所载:
    西安府户县终南山化羊谷东岳庙者,历年既久,碑刻而存……今宣德元年,有北京隆阳宫全真道土常存荣公,因以楼观、终南、祖庭三宫之福地,尽在关中,由是驾言西迈,来游观之。乃于周曲湾正阳洞道士杨道中而共居焉。已而化羊庙祝杨仁闻其道行高妙,礼请以来。[27]
    碑记中道士题名为“荣常存、郑守山、杨守清、李道明、梁道一、王守静、刘守口、陈守真” 。按碑文所记,宣德元年(1426)道士荣常存由北京隆阳宫来到关中地区,此时正是痴呆子陈风便挂剑隆阳宫时期,荣常存又与张常真、王常安同属常字辈,此人极有可能为陈风便之弟子。
    另外,隆阳宫一系全真道士虽然在正统年间全面进驻白云观,但其在房山一带仍有传承。据吕梁凤山道院所藏《明故真默子姜君墓志》所载,真默子姜浩渊蚤年多病,遂出家投礼三阳凤山孙云际为师,授正一教法符诀。天顺元年(1457),北上京师请经度牒,后又“投礼张良洞全真崔君常熊为师,受抱元守一之道,修真养性之决”[28] 张良洞亦在房山,据《房山县志》记载:“张良洞又称‘玉室洞天’,县西北七里,张子房辟谷之所”[29]。张良洞与隆阳宫相去不远,全真崔常熊与张常真、王常安等辈字相符,也应属隆阳宫一系道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