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田法元道长:浅谈道教中的“斋”和“戒”

http://www.newdu.com 2018-01-01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心火烹肾水,蒸煮体中茶。
    果蔬配粮谷,三宝开莲花。
    斋法纵为真,常持方有涯。
    朝发夕可至,早回神仙家。
    当我们说起“斋”字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说到斋戒,或者说斋戒沐浴等,但深究其实质,“斋”、“戒”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斋是戒的另一种行持,是戒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戒是斋的内在驱动和人世间的规章制度化约束;作为一个道士,斋与戒必须遵守,此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那么,在家的居士们和信士们是否也要斋、戒具备呢?
    要持“斋戒”,首先要懂得何为斋戒。《说文解字》提到:斋,戒、洁也。《祭统》曰;斋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也。就是说,斋的体现是清洁身体,又是祭祀之前和祭祀之中的身心合一;把人的身体比作土地,土地有厚薄高下之分,我们的灵魂好似麦苗住在身体里面,没有持斋的人看了也许会说:“一看那个肤白貌美(魁梧高大)的人就是好人,一看那个丑陋的人就不是好人”。怎知人之初其性本善也,不过是有些人经历磨炼之后更完美,有些人经历磨炼之后丧失(遗落)本性罢了。在持斋人的眼里,人有高矮胖瘦、黑白美丑,好似土地的高低不平,灵魂的麦苗却是一齐的,正所谓:“齐不齐以致齐也!”
    《说文解字》中对戒的解释是:戒,警也;持戈以戒不虞。这个虞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虞是一种叫做“驺虞”的上古神兽,像白虎、长着黑纹,尾长于身体,从不践踏正在生长的草,而且只吃自然老死的动物的肉。它是仁德忠义的象征,只有那些仁德忠义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感召到它。像我们说的斋戒一样,修行人一般说到戒的时候,往往会说戒律,就是希望如同“虞”的美德,可以持续到自然而然地形成规律。现实呢?不管出于什么理由,我们大多数人还在吃着“三净肉”,当然了,戒当然不止是不踏青草、只吃自死肉这样简单,出家修道者在五戒的基础上还有更多的戒规条文,如“初真十戒”、“中级三百大戒”、“天仙大戒”等等,就算是一些修行人自己也未必完全做到,在家的居士们、信士们就更难做到了。
    在贫道看来,居士们、信士们若已皈依三宝,能持五戒,在此基础上若能再持斋就很好了,比如说“三元斋”、“本命生辰斋”、“父母生辰斋”、“父母祭日斋”等等,同样会得无边利益,十分殊胜!
    所以贫道现在就说,出家人要努力做到斋戒。居士们、信士们只要在特殊的日子持(不是吃)斋,同样可获无边之福。
    今天的人们一提起斋,往往想到的就只是吃素,其实斋不仅是吃素那么简单。没有其他的配合,只是吃素,不是斋。
    斋法有三:一曰身斋、一曰口斋、一曰心斋
    祭祀之前和祭祀之中,身斋者,香汤沐浴,衣冠整洁,绝食酒荤、不相杀害,不行巫山之云雨,当行礼拜。口斋者,口吐莲花,不恶语、不两舌,只念善言,当诵道经。心斋者,恋物常思非义不取,不因口腹之欲而动杀生之念,不因貌美而动邪淫之想,有欢喜不生癫狂,有魔障不生嗔怨,当存思祖师金容。用此三法,洗心净行,心行精至,斋之义也。
    张天师在《正一指教斋宿启仪》中说指教斋戒有十二法:一者,不得食含血有生炁之物,薰辛之属唯得食菜,非向生之月;二者,平旦饮粥,日中则食,自是之后,水不过齿,昼则烧香,夜则燃灯,令灯香不断,须臾坐起,卧息不离法则;三者,弃舍因缘,惟道是务;四者,思经念戒,洗心精进;五者,慈孝一切,愍念不知,开示愚痴,为之痛心;六者,悔谢罪过,恒如持毒,叩头自搏,礼谢竭诚;七者,弃世爵禄,所宝唯道;八者,劳身苦体,恭敬尽节,为道驱驰;九者,愿除众病,十苦八难,得免之世,为太平种民;十者,尊道贵德,心口相副,洗漱精进,内外清洁,斋直礼拜,不敢息倦;十一者,诵经讲道,安心定意,志愿分明,无有邪乱;十二者,当此之时,令争入戒,令入静念。
    陆天师编撰的《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上说:
    经言:夫斋法之大者,莫先太上灵宝斋,灵宝之文,是天地之元根,神明之户牖,众经之祖宗,无量大法桥也。
    灵者,神也。微妙之功出于思仪之表,变化无穷故谓之灵也。宝者,一也。是三才所得而清宁贞也,既不可失,故谓之宝。
    经言:夫感天地,致群神,通仙道洞至真,解积世罪,灭凶咎,却怨家,修盛德,治疾病,济一切,莫过乎斋转经者也!
    夫斋,直是求道之本,莫不由斯成矣。此功德巍巍,无能比者,上可升仙得道,中可安国守家,延年益寿,保于福禄,得无为之道。下除宿愆,赦见世过,救厄缓难,消灭灾病,解脱死人忧苦,度一切物,莫有不宜矣!
    经言:一日一夜,奉戒尊法,孜孜不倦,则感通太玄,真灵降集,三尸窜灭,众魔摧伏,如此之愿,愿无不获,志无不克也!
    讲了这些,有些人难免会心生疑惑,贫道初入玄门之时也有过此心境,毕竟亚圣在《孟子·尽心下》中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后来宋代的大教育家陆九渊先生,更是在《政之宽猛孰先论》之中感慨到:“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作为一个正一派道士,除了外形(蓄发、束发)以及在庙宇之内,脱下道袍的我们和普通人的生活没太大区别,那么,贫道就将自己入道三年左右持斋的感悟分享给诸位居士和信士,愿以此功德,回向诸众生。
    大家可能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正一派道士是成立家室、提倡多子多福的,饮食上不吃牛肉、狗肉、无鳞鱼、大雁以及龟蛇,除却需要持斋和做道场(斋醮)的日子,平时也和大家一样,遇有喜乐之事或有应酬了,也吃肉(三净肉)也喝酒!
    当我在持斋之时,不吃任何荤(葱、蒜、韭菜、香菜、茴香)腥(一切胎卵湿生),不饮酒,不与异性同房,不说脏话,不谈是非,见到自己喜欢的先是想到别人也会不会喜欢,自己的想要尽量不要建立在损害其他人之上,利己利他利众生才是真幸福,见了荤腥做的美食,先要想到众生被杀的凄惨,发不忍之心,其次要明白的是,荤腥也好素食也罢,都是营养元素的载体,只要能为我们提供生活必须的能量就好了,何必一定非要无肉无酒不欢呢?上天有好生之德,莫因口腹之欲而犯下无边罪业!见到有姿色的异性,年长者思为姑母姐嫂,年轻者思为姊妹弟媳,自可断诸遐想;遇有喜怒哀乐,唯恐亵渎神灵,自然趋于平静;通过自己实践,确实深信不疑,天尊教诲不虚!
    持身斋,吃素则不喜饮酒,则不杀生,人渐有爱人之心,乃至爱众生之心,长期吃素也会减少欲望(利于持心斋),体味清淡;持口斋,为人温文尔雅,众生皆愿亲近于己,不生是非;持心斋,处事波澜不惊,内心纯净,祈福而福致,是乃通神也!每每遇有突变之事,总有天垂象以示,种种玄妙不可尽言,只有大家常常持斋,自己体会了。
    (仙元道人 田法元道长 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