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向来十分看重以文传道的传教方式,透过不同的传道诗词与士人、僧道、弟子、俗众应酬唱和,交流全真之义理,解答道学疑难。关于王重阳的诗词创作,范怿于《重阳全真集》序中提到,重阳“杖履所临,人如雾集,有求教言,来者不拒。诗章词曲,疏颂杂文,得于自然,应酬即办”。重阳诗词除了讲道化之作外,更有炼丹、养性、咏怀、咏物、叙事等等,内容广泛,但不离劝道化世之旨。即使是描述对大自然的感受,亦不离畅道或言志,绝无吟风咏月的游戏之作。 一、花月水云──王重阳诗词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王重阳一向强调主张“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的入世修炼①,但对于山林自然隐逸的修道生活,王重阳也甚是向往。他在《夏云峰》里云:“空外独卧高岑,石枕草衣。偃仰极目观临,水桃山杏随分吃,且盗阳阴,款款脱尘躯俗状,三叠琴音。”这表现了一种与世隔离的独世生活,闲适而舒坦,坚硬的石块可充作卧枕,杂草也可缝衣穿身,显示王重阳亦享受过着一种“水桃山杏随分吃"的写意自然生活。 据《全真教祖碑》载,王重阳于金正隆五年(1160年)于醴泉遇仙后,“自此弃妻子,携幼女送姻家”②,隐迹山林。他在《别家眷》云:“步步云深,湾湾水浅,香风随处啧头面。昆仑山上乐逍遥,烟霞洞里成修炼。”以“云深”喻投道之心切,在水边闲居,风也有“香”的感觉;临居的山好比“昆仑山”神圣,修炼的洞就是炼仙之烟霞仙洞。王重阳把修炼居所的自然环境描写得仙风飘逸,把主观的感情投入字词中,又以仙家用语融入,显示王重阳有意把自然景物提升到神仙境界。 在王重阳眼中,自然界本来是没有“情”的,故曰:“悟超全在绝尘情,天若有情天亦老”。(《唐公求修行·其二》) 认为自然的道,无欲无情;若天道有情,便会有灭。不过,在王重阳的文学作品里,无情的自然景物却是有情有义,如“云朋霞友每相亲”(《咏酒》)、“车行行德雨,扇动动仁风”(《上登州知府》)、“风朋霞友皆至,并擎丹,唯许泾阳旧契”(《吕先生作醮托请泾阳道友》)、“云友与霞朋,分别得正升腾”(《临江仙》) 等。在王重阳笔下,风、雨、云、霞也变得人格化起来,有仁德的性格,也可作为人类的朋友。 王重阳又喜把自己修道的情怀融入文字中,自然界的云霞风月也有其特别的象征,如在《自画骷髅》中言:“任你骷髅郊野外,逍遥一性月明中”,将偏僻荒野对比清明之月,而月亮就好比“逍遥一性”,纯洁无瑕的真性。在《赠孙二姑·其二》中有云:“跳入白云超苦海,教人永永唤仙姑”, 将“白云”喻为远离苦海的解脱之境,“白云”就是修道者终极之目标;又如《活死人赠宁伯功之廿九》:“白云接引随风月,脱得尘劳出世尘”,“白云”对比“世尘”,“风月”就喻为“脱得尘劳”的性灵。在同一组诗的《十五》则有云:“若把黑云俱退尽,放开心月照繁尘”,这里的“黑云”与无垢之“白云”完全不同,被喻为尘垢俗世,而“心月”就明确地将“心”和“月”合起来,这句话就是指人的心内都有一弯明月,只要放下尘俗万缘,便能以这明月的慧光洞悉“繁尘”之污浊。这样,自然界的景物在王重阳笔下都有了深刻的感受,还多了一点劝世的味道。 在王重阳的文学中,“花”、“月”、“水”、“云”、“霞”等自然景象都是常见的字眼,而众“花”之中,王重阳对桂花似是情有独钟,在《重阳全真集》中分别有卷二《赠赵资深戴月桂》、《题净业寺月桂》及卷五《江梅引·宁海范明叔邀饭·览月桂花》是写及桂花的。王重阳以“月”、“桂”同称,这正如以上言,“月”可指人的真性;而“桂”则有一种清甜的香气,雅丽清逸,“月桂”则喻人的清纯皎洁的真性。《题净业寺月桂》:“谁将月桂土中栽,争忍尘凡取次开。折得一枝携在手,如将仙种赴蓬莱。”王重阳认为芳香的桂花在这个凡俗之世实在不配,祈把桂花带上仙境。这首诗表面写月桂,实以此为喻,真性炼就即达仙境,愿众生能离尘而磨心,将来必赴蓬莱。 “月桂”之高洁,王重阳以为这是仙家之物,神仙栽种出来,于《题净业寺月桂》云:“此花谁悟四时开,细细清香远远来。不是姮娥曾下界,肯留仙种世间栽”。首句以“悟”字点着,即显然这首诗并非以咏桂为旨。“月桂”本身便有一种神话的味道,令人联想起“吴刚伐桂”之说,而王重阳却将“月桂”联系到传说中的月宫娘娘“姮娥”身上,把“吴刚”之阳气一转而为“姮娥”之阴柔美。由于桂花四时皆开,清香四溢,这也可喻作众生之真性,恒常不灭,慧光普照,这首诗似是要劝众生需认明本性,如王重阳曾咏:“磨镜争如磨我心,我心自照远还深”(《磨镜》),而炼性就是全真道修炼的第一功夫。 二、道眼──道人对大自然的感悟 对大自然的感悟,需要一种“道眼”细察,《春雨》一诗就提到:“一泽如膏贺太平,天垂荫佑洽民情。行云作盖三光射,和气呈祥万类生。涤出慧心尤寂静,洗开道眼愈分明。携筇便踏云霄路,请个清闲倒玉觥”。一场甘露除了滋润农作物外,更洗涤了人心,“道眼”也愈分明。以此视之,霞光映照,是一种和气之象,修道者应认清前路,方能逍遥踏上“云霄路”。在上文引到的《览月桂花》云:“蕊撒黄金腾馥郁,道眼堪猜。岂许口姿,地混尘埃。”当中提到的“道眼”,就是有别于一般的看法,所以王重阳才对桂花特别有奇想,以为是仙家之物,真性之重要亦然。 欣赏明月,王重阳又以为不能“等闲看”,在《咏中秋月》云:“怪来天气逼人寒,涌出金盘宿雾残。不比寻常三五夜,劝君休作等闲看”。每月逢十五之夜,月必呈圆满之形,即使天气寒冷亦无损月之美态,王重阳劝人细看,即劝人内思本性,炼就方圆满不坏。在《和十五夜月》中又云:“日暮云收爽气寒,冰轮辉映向更残。清光此夜分明别,休与平常一例看。”两首诗意皆同,可见王重阳对夜月感受甚深,再看另一首《咏月》云:“上弦金月下弦银,上下金银各半斤。被我合为十六两,内外星分怎生均”。王重阳对月之奇想真的不是“等闲看”,竟然想到将月亮分斤分两。当然,王重阳感悟到的是内在真性之可贵,非外在物质可比。王重阳所以对大自然有深刻的体悟,就是凭着“休作等闲看”的心细察万物,并以“道眼”欣赏,自有一番道人风味。 注: ①“身在凡而心在圣境”出自《重阳立教十五论》中第十五“离凡世”,见《道藏》第32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4页。 ②见《甘水仙源录》,《道藏》第19册,第72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