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一切理论都是建立在神仙和长寿的基础上的。长寿的人便可以成仙。在中国文人中,不受道教神仙思想影响、未写过此类作品的是微乎其微的。神仙信仰和神仙世界构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独特的视角。求仙也好、炼丹也好、养生也好,都是为了延长生命。延长生命,符合人类生存的本能要求,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在科学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尤其是一种召唤、一种吸引、一种向往、一种身心备受折磨或看破市井百态复归自我后唯一的希冀。我们今人从数量如此之多的神仙和准神仙作品中,足以窥探道教巨大的影响力和先人精神世界的一个方面。神仙理论随着时代与科学的进步注定消亡了,但是飞天理想的实现和人们对养生之道的日益重视不能不说是对古代道教的继承与超越。 运用时空典故:表示时空的道教典故有时用来表达世事变迁、人生空漠的情感;有时用来表达生命短暂,及时行乐的思想;有时用来怀旧或怀古;有时又用来表现对某种美好境界或理想的向往。以下几首诗词分别表达了上述主题。如白居易《浪淘沙》: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用《浪淘沙》作词牌的词,都带有一些豪放之气。这首词把世事的变迁和生命的短促放在一个无边无垠的空间来写,并用沧海桑田的典故比喻自然界和人事的变化迅速而不可掌控,体现了一种人生的空漠之感. 如晏殊《鹊踏枝》:紫府群仙名籍秘。五色斑龙,暂降人间世。海变桑田都不记。蟠桃一熟三 千岁。露滴彩旌云绕袂。谁信壶中,别有笙歌地。门外落花随水逝。相看 莫惜尊前醉。 晏殊是北宋的太平宰相,一生志满意得,是文人中少有的一路仕途顺畅的人。优悠富贵的生活和多愁善感的性格,使他常常对人生有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不是对社稷百姓的忧患,而是对生命易逝、人生苦短的忧患,这种自汉魏以来人们就有的忧患意识在他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流露,如“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木兰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浣溪沙》)。本词也流露了同样的忧患感。它用一系列道教典故喻时间飞速流逝,世事变幻无常,而神仙的壶天谁也无法见到,还是及时行乐,以求尊前一醉才是。 陆游《好事近》:华表又千年,谁记驾云孤鹤。回首旧曾游处,但山川城郭。 纷纷车马满人间,尘土污芒屩。且访葛仙丹井,看岩花开落。 这首词似乎是重访东晋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葛洪遗迹时所作。葛洪长期在罗浮山炼丹,为我国的原始实验化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以后随唐炼丹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词用丁令威的典故写“仙境”变尘世,旧地重游物是人非的惆怅,流露出对葛洪淡淡的缅怀之情。 李商隐是晚唐重要诗人,他惯用道教典故和道教意象创作,仅用到的道教地名就有阆苑、紫府、瑶台、瑶池、蓬莱(蓬山、蓬岛、蓬峦)、三岛、十洲、碧落、玉山、玉楼等。试看他《无题》诗中的一首: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曾有一段时间在道教圣地王屋山的支脉玉阳山学道,在此认识了一位宋氏女宫女。由于犯了戒规,李商隐受到逐出道门的处罚。这首诗就是与宫女“话别”的诗。尾联两句借用神仙典故安慰对方,令全诗在抑郁的气氛中透出一丝亮点:我们向往的蓬莱仙山离此处没有多远,我走后,王母的使者青鸟可以经常为我们传递书信和探望。 无边的空间曰宇,无尽的时间为宙。而这无穷无尽的宇宙又都是道化生的,这是道家的宇宙本体论。以道家哲学为思想渊源的道教,将道家本体论形象化,创造了神仙说。神仙的本质性标志一是生命可以在无穷的时间上延续;一是身体可以在无边的空间自由来往。道教中最高的神“三清”其实就是道的化身。道教的时空观念托起了神仙学说,神仙说又强化了道教时空观念。于是在道教的典籍中,就出现了许多有关时空的典故。这些典故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无非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信仰神仙,而我们的文人恰恰又因各种原因钟情神仙,故运用这方面典故写的诗词也就应运而生。道教典故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而文人的诗词又丰富了道教文化。 运用梦幻典故:梦幻典故常在诗词中表现诗人遨游天界的情境或壮志未酬、浮生如梦的感叹。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典型的梦中游仙的诗。由于诗很长,此处就不引录。下面看辛弃疾的《满庭芳 和洪丞相景伯韵呈景庐舍人》: 柳外寻春,花边得句,怪公喜气轩眉。阳春白雪,清唱古今稀。曾是金銮旧客,记凤凰、独遶天池。挥毫罢,天颜有喜,催赐上方彝。 只今江海上,钧天梦觉,清泪如丝。算除非,痛把酒疗花治。明日五湖佳兴,扁舟去,一笑 谁知。溪堂好,且拼一醉,倚杖读韩碑。 此词借一个梦的典故抒发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牢骚。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都以抗金为已任。他是山东人,早年曾参加耿京的起义军。二十二岁时缚获起义军中叛徒张安国南归,得到宋高宗召见,并赐赠“上方彝”。曾“挥毫”上《十论》、《九议》直陈抗金主张与策略。本词的上阕,可能就是回忆这段经历。二十年过去了,河山并没有收复,他本人一再受到猜忌和压制,长期得不到重用,终被弹劾罢官。本词的下阕就是抒写落职后隐居上绕带湖时的心境。二十年,恍然若梦。均天梦是一个“甚乐”的梦,用此典言梦境中的快乐。但梦觉之后,回到现实中来就只剩下“清泪如丝”。泛舟五湖的典故,说的是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携西施归隐五湖的事迹。用此典流露了痛定思痛后的一种淡泊宁静:还是象越国的范蠡一样去过隐居的生活吧。 有些词人往往连用几个和梦有关的道教典故来表现人生如梦的思想,看刘克庄《念奴娇》:少时独步词场,引弦百发无虚矢。岁晚却蒙崑体力,世业工修鞋底。曾裂白麻,曾涂墨敕,谪堕俄徵起。鼎湖龙去,老臣何以堪此。回首当日遭逢,譬如春梦,误入华胥里。推枕黄粱犹未熟,封拜几王侯矣。似瓮中蛇,似蕉中鹿,又似槐中蚁。先人书在,尚堪追补遗史。 这首词借道教典故抒发诗人政治理想和平生抱负不能实现的惆怅和无奈。 “鼎湖龙去”言黄帝乘龙登天。华胥、推枕黄粱未熟、蕉中鹿、槐中蚁四个典故均与梦有关。刘克庄是南宋江湖派诗人中年寿最长并被视为领袖的人。他虽身居高位,却不与权贵同流合污。他是成就最高的辛派词人,也是继承陆游爱国主义传统的重要诗人。刘克庄一生关心国事,金人和蒙古的威胁让他忧心忡忡,南宋政权的腐败、军队的孱弱让他痛心疾首,写过不少抨击时弊的诗。晚年退居乡间,过着平民般的生活。这首词当写于他归隐后。恢复遥遥遥无望,国运岌岌可危,回首自己一生的仕宦生涯,真是“譬如春梦”,词人用一系列有关梦的典故表明自己所有的努力和愿望,都不过象做了一场梦境一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