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行系统理论在中医学的运用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具备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从总体上把握了生命自身以及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相应的整体规律。 中医学认为:“夫五运(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阴阳学说应用于中医,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简单来说,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 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是将五行与人体的五脏、五体、五窍、五腑、五华、五声、五神、五志相配,对宇宙万物又与五方、五色、五时、五气、五化、五味、五臭、五音、五性、五德、无政、五令、五变、五灾等联系在一起。《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五运(五行)之始,如环无端。"说明世界万物处于普遍联系和不断流转循环之中。 中医学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与人类社会、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人就是一个与天地相应的五行稳态系统,生理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而且具备自我平衡、自组织、自维护的能力。当人体在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作用下失去这种平衡时,就会患病。医学的作用就是找到疾病的根本,恢复人体的平衡。基于系统论的认识,中医学理论贯穿着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两大特点。 中医运用五行的系统观来解释脏腑相互之间的关系、生理现象以及病理变化,运用五行生治、承制调整五行系统,特别是调整核心系统——五脏,来治疗疾病。 如《难经•七十五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者,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者,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这说明,中医诊疗着眼于整体五行稳态系统。假如东方(木,肝)实西方(金,肺)虚者,当泻南方(火,心)而补北方(水,肾)。当知泻南方,亦所以补西方也。“何问其余”者,言五行之气皆可推而论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指出五行之气,皆有亢有制。何止东方实,而南方当泻乎?设使西方实东方虚,又当泻北方而补南方。 元代名医朱丹溪就是根据《难经•七十五难》创泻南补北法,制大补丸、虎潜丸等名方,在痿证等治疗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