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经》中又说:“心部之宫莲含华,下有道子丹元家,主适寒热荣卫和,……调血理命身不枯,……临绝呼之亦登苏” 。临绝时呼喚神名可立即复苏,呼喚三声神名可使“神自通”,而不使神路阻塞。这是一种呼唤神名使神长存的方法。 《黄庭经内景经》中还说:“……三神还精老方壮,魂魄内守不争竞,神生腹中衔玉珰,灵注幽阙那得丧” 。这里讲的是用心注念或注意于神灵,神就不会丧失,而可得到长生的道理。 《外景经》开卷便道其宗旨是“解说身形及诸神”。它认为“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因而养生应以“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虑”为主旨。《外景经》养生术兼及宝精、存神、胎息、吐纳、咽液等,而以存神内炼为主。 由上可见,存神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并不限于身中某一处,正如陈撄宁先生所说,存神的方法,“不过将神光凝聚于一点,不使散漏之谓也”(《黄庭经讲义》)。 从存神方法的现实意义看,存思体内真神能够培养信徒敬畏神灵的宗教心理,借此心理珍爱身体,同时也可以用存神的办法排除杂念,进而实施炼养形神的道术。根据传统医学身心一体的理论,一个拥有自身具足的、有序的、有意义的内宇宙的个体,往往容易获得心理上的安定感和安全感,而人心理上越有安定感和安全感就越容易获得身心健康。存思的本质也就是通过对人体五脏、日月星辰、山石大海及各种体内真神的想象,来建立自身具足的、有序的、有意义的内宇宙。多行此法能使人气血调理,进而激发人的身心活力。 (2)炼气。所谓炼气,是指道家修炼一般都离不开呼吸之功。《黄庭经内景经•仙人章第二十八》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蓄气以为真”。炼气可使人筋骨强壮,精神焕发,益寿延年,长生成仙。正如《黄庭经外景经•下部经第三》所说:“出入二窍合黄庭,呼吸虚无见吾形,强我筋骨血脉盛”;又说:“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 。 炼气能灌溉培植灵根和吸气结精,所以能够达到长生的目的。呼吸元气可以使“灵根”永固。灵根喻指人身之命根。心为神根,肾为精根,得元气之养则灵。“灵根”永固自可长生久视。《黄庭内景经•琼室章第二十一》又说:“但当吸气录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若当决海百渎倾,叶去树枯失菁菁,气亡液漏非己形。”即吐纳呼吸元气并要聚结精气(闭房止精),即可使形体荣华,如绿树菁菁,反之元气精气漏失,则叶去树枯,结束了人的生命。 《黄庭经》内外篇都十分重视积精累气对修道成仙的重要作用。《黄庭内景经•仙人章第二十八》认为修仙学道之人,并非有别的方法,而是善于积精累气。《黄庭外景经•中部经第二》也说:“仙人道士非异有,积精所致和专仁”。仙人道士并没有特别的方法,只是通过积精累气,专心一意,才会修炼有成。 《黄庭经》认为,百谷五味虽外表上味道鲜美,却是邪魔腥膻之物,它能臭乱神明,使丹胎之气零落,三魂七魄靡倾。正如《黄庭内景经•百谷章第三十》中说: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返老得还嬰,三魂忽忽魄靡倾,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因此,只有炼气,才能使人长生不死。 《内景经•呼吸章第二十》教化人们说:‘‘呼吸元气以求仙,仙仙公子已在前,朱鸟吐缩白石源,结精育胞化生身。”呼吸元气,服食胎息,导引津液,阴阳之气流通不绝,故能孕生精气,助于成仙。《黄庭外景经•上部经第一》也说:“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若能常常服气,日积月累,可以返老还童。不仅服气累气有利于积精,而且咽津至肾亦能化为精。《内景经•隐藏章第三十五》“太上隐环八素琼,溉益八液肾受精”。修炼到一定程度,喉咙就会产生八素琼液,咽下肾宫就能转化为玉精。所以,积精累气,必须首先保养好肾。 (3)固精。所谓固精,即断除男女之欲。房中之事,最能耗损人的精气,为了固精保生,益寿延年,《黄庭经》主张守精禁欲。精,是人身“三宝”之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传统医学认为,精是人体的根本,精有两个来源:一是先天之精,来自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二是后天之精,来自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守藏于五脏,若五脏六腑的精与后天之精均藏于肾。肾中精气是否充盈,对健康长寿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道教历来很重视对精气的保养。《太平经》云:“人欲寿,当爱气尊神重精”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释滞第八》也认为修仙的关键“在于宝精行气” 。《黄庭经》尤其强调精气保养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它认为积精宝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累气积精,秘藏精气;二是慎守精室,固守不泄。 《黄庭经》要求人们要慎守精室、固守不泄。《内景经•常念章第二十二》说:“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对此,内、外篇的看法是一致的。《外景经•上部经第一》说:“长生要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系子长留心安宁,推志游神三奇灵,行间无事心太平,常存玉房神明达,时思太仓不饥渴,役使六丁玉女渴,闭子精门可长活”。《内景经•琼室章第二十一》也说:“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忽之祸乡三灵殁.但当吸气录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内景,外景都极力主张保精固精,这样才能永葆安康。因此,在《外景经•下部经第三》的结尾说:“闭塞命门如玉都,寿传万岁年有余”。长生最要谨慎的莫过于房中之事为至急,只有弃捐淫欲,守精闭室,不使精气泄漏,才会避免死亡。 (三)漱咽津液的学说 《黄庭经》认为,漱咽津液可“却灭百病”,坚固灵根,而获得长寿。所以《黄庭经•口为章第三》说:“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颜,审能修之登广寒”。《外景经•上部经第一》说:“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口为玉池宫,是津液生成之所,漱咽津液可使形体生发光华,却退百病,容颜如玉,以此修炼成真,可登广寒仙宫。玉池津液又可灌溉和肥养“灵根” (灵根喻人身之命根,即指心为神根、肾为精根,另一说灵根指“舌本”),使之坚固而不衰竭。 《黄庭经》还认为,漱咽津液可使人不饥饿,不食五谷,而可杀死体内“三虫”,“含漱金醴吞玉英,遂至不饥三虫亡,心意常和致欣昌”(《内景经•脾长章第十五》)。金醴玉英,皆指口中之津液。“三虫”,亦称三彭或三尸,即所谓人体中的三虫:上尸名彭琚使人好滋味嗜欲痴滞,中尸名彭质使人贪财宝好喜怒,下尸名彭矫使人爱衣服耽淫女色。漱咽金醴玉英,可使人不饥饿而使“三虫”(实指嗜欲、贪财、好色)死亡,从而使人心意和平而得长生。 (四)三丹田的学说 《黄庭经》的另一修炼特色是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概念。“三丹田”简称“三田”,又称“三房”。如《内景经》说:“若得三宫存玄丹” ,“三田之中精气微” ,“常念三房相通达” 。董德宁在《黄庭经发微》中说:“黄乃土之色,庭乃家之中,是三才各有三中宫也。”因此,一般均认为人身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三黄庭与之对应。上黄庭宫脑中,中黄庭宫心中,下黄庭宫脾中,各有神灵居住其中,人身上中下三部均有“黄庭”,而以脾为其主宰。 上丹田在脑中部,两眉间内三寸处,为脑神泥丸所居之处,故又称泥丸宫。《内景经•至道章第七》说:“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一面之神”指眼、耳、鼻等头部七窍及面、发等,其神皆受脑神泥丸统领支配。中丹田在心部,又称绛宫。《黄庭经》说,“心典一体五脏王” ,“黄庭中人衣朱衣”,“绛宫重楼十二环,琼室之中五色集,赤神之子中池立” ,“心神丹元字守灵” 。心为五脏之主,一身之宰,为红色器官,所以形象地说它穿着红色衣裳,是“赤神之子”,心神也名为“丹元”。《外景经》又说:“心为国主五脏王,意中动静气得行” 。这里已经指出了心脏所具有的两种主要功用,即调血和理气。下丹田在肚脐之下三寸处,也有说是在脐下一寸、二寸或二寸四分,又称为关元、命门或玉都。道教继承传统中医学关于肾为人体先天之本的观点,认为下丹田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胎之处,内丹术修炼最注重下丹田,固精炼气,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最终都要将精、气、神沉入下丹田,如此长期坚持曰久,就会使精气充盈,内神强盛,于是人便可以形神相保,长生久视。《黄庭经》说:“两部水王对生门” ,“五脏之主肾最精,伏于太阴成吾形,出入二窍合黄庭” 。“两部水王”指肾,可知肾为五脏之本,下丹田与肾脏在内丹炼养中是最重要的部位。气功学上说的意守丹田,一般就是指意守下丹田,气功学所讲的行气、运气也大都以下丹田为中心和归宿,而气功的健身养生效果是不容否认的。同时,《黄庭经》也很重视脾在人体中的地位。认为脾上通天庭,下联命门,对于上丹田、下丹田有保护维持作用。这说明,《黄庭经》重视脾脏不仅来源于脾土居中的观念,而且还由于它对脾的消化功能确有了解。 《黄庭经》突出强调脑、心、脐下三处,视其为人体最重要的三大部位,认为三者在维系生命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这是人体生理学上的一大进步,也是道教养生学、气功学所最为关注的理论问题。 (五)五脏六腑的学说 《黄庭经》承继了汉代“五脏神”之说,阐发了道教养生中的五脏六腑的学说。在《内景经》中,有十四章着重阐述了五脏六腑的生理作用。脏腑是内脏的总称。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则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在《内景经•心神章第八》中,“六府五藏神体轻,皆在心內运天经,昼夜存之可长生”,说明了五脏六腑的重要性。 《内景经•心部章第十》中对心脏的形状及功能做了描述,认为心能知寒热、和荣卫、通血脉、调阴阳;心开窍于口舌,能吐纳五脏之气,识别五行之味。所以人能心安,就可以身体康健。《内景经•肝部章第十一》中对肝的形状及功能做了描述,认为肝主谋虑,藏血、魂魄之居。肝开窍于目,如曰月之明,肝气上与三焦气合,下为口中津液,津液过玄膺、明堂入丹田,真气流布,百骸受润,则无疾病。《内景经•脾长章第十五》对脾的形状和功能做了描述,认为脾为仓廪之本,纳谷物生味道,化糟粕,脾胃相合供应营养,那么血脉通畅,筋骨强健、肌肤丰润、营养全躯,就能延年益寿。故它重视脾的功能,称脾为下黄庭宫、人体的根本、五脏的要枢。《内景经•肺部章第九》对肺的形状和功能做了描述,认为肺为气之本,开窍于鼻,布气于七窍,主耳目聪明。认为肺气起自三焦,能调理五脏之元气,人若能把津液吞进丹田,那么肤色亮泽,百脉通畅,齿坚发黑,不会衰老。《内景经•肾部章第十二》对肾的形状及功能做了描述,认为肾者精之处,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骨。经中认为肾主五脏六腑、九窍津液之相连,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耳聪目明,筋强骨健、百脉通畅。又肾藏精,认为人若止精可长寿。《内景经•胆部章第十四》对胆的形状和功能做了描述,认为胆主决断,为六腑之精。人若胆、力互用,能摄虎兵。又认为胆外名于眉目之间,喜怒皆行此处,愤则发上冲冠。 由上可见,《黄庭经》中对五脏六腑的看法,和中医对于五脏六腑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黄庭经》在其成书的过程中,吸收了一些中医的脏腑理论作为其养生理论的基础,而中医的脏腑学说,也在《黄庭经》中得到深入的阐发。 (六)天人合一的学说 道教自古以来十分重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都是由混沌之气所化生的。张紫阳《悟真篇》诗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就是对人及宇宙万物生成于道的逻辑推演。 《黄帝内经》认为,天地是人的父母,说明了人与大自然又具有相感应的特点。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万物与人是一个整体,人只有融入到自然界中,才能与自然界相处融洽,彼此和谐。《太上长文大洞灵宝幽玄上品妙经》说:“于万物之中,惟人为贵。惟人是万物之首也,头圆足方,上阳下阴,皆同于天地。固天有风雨,人有血气;天有日月,人有眼目;天有万象,人有万神;天有八极,人有八脉;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地有五岳,人有骨节;地有草木,人有毛发;地有江湖,人有血脉:此者无不应于天地。人为万物之首也,若不禀天接地,负阴抱阳,岂于天地之中,惟人动合天地造化?” 道教认为人与天地具有同样的形体结构,产生了“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 的观念。天人合一的观点表明,人是小宇宙,天是大宇宙,天人合一乃是炼丹家追求的最高目标。 《黄庭经》继承了《太平经》等古代道书中关于人身脏腑各有主神的说法,而以五脏神为主,故重视存思五脏神的色、形、气、服饰、姓名等。这种存思体内诸神的修炼方法自晋代以来流传很广。《黄庭经》继承了前人的存思理论并加以发挥。《黄庭经》中的存思法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存思体内真神,二为存思身外之物。存思身外之物主要是指存思日月星辰,其目的在于调整体内元气,使之与所摄取的日月星辰相合。《黄庭经》这种既存思体内诸神,又存思外界诸神的修炼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修炼方法。 《黄庭经》存思法的要点在于,调整体内元气,使之与所摄取的曰月星辰外气相合,即“采外景法”。在《内景经》和《外景经》中,多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修炼方法。 无论是存思身内诸神,还是存思身外的自然万物,《黄庭经》强调修炼存思之法必须精诚苦修,才能得以登仙入道。 总之,《黄庭经》是上清经中的代表作,也是一部道教内丹学的奠基性的著作,更是一部道教教义与养生学、修炼学相融和的著作。相传魏华存传授《黄庭经》等经书给杨羲和许谧之后,上清派就开始形成了。上清派的养生思想又为著名道士陶弘景所继承和弘扬。陶弘景长期隐居的茅山便成为上清派中心,并使上清派在他之后逐渐演变成了道教茅山宗。由上清派和茅山宗数代道教养生家所发展起来的道教养生思想和理论方法也随之广泛传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