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诸真宗派总簿》所载全真“华山派”传法字派与谱系形成于何时? 考察《诸真宗派总簿》之《宗派源流目录》,郝大通所开创的全真一系称为郝祖华山派,位列第十三;在演变的 过程中,又出现郝祖分支华山派和宗丘、郝二祖的一系道派,分别位列第七十四与第七十二。在此之外,则另有位列第五十六位的陈抟老祖华山派和第八十四位南方所传来之华山派。 《宗派源流目录》所载第十三郝大通之华山派,其宗派系谱拜广宁祖师郝大通为开宗立派先师,其后,谱系承传之秩序为:“至(志)一无上道,崇教演全真;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嘉祥宗泰宇,万里复元亨;清静通玄化,体性悟诚明;养素守坚志,虚灵慧业生;希贤遵秘法,慎修保纯贞;敬谨规良善,默功毓秀英;勤能扶世运,积久大丹成;永建根基厚,仙瀛书盛名;圆满光华照,去天庆上升。”⑦ 从郝大通所授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等的情况来看,《诸真宗派总簿》所载“华山派”承传谱系在金后期、元朝前期和中期尚未形成。我们通过郝大通传王志谨,王志谨传徐志根,徐志根传孙履道(公元1324年任全真掌教宗师,其盛年当在此时期),以及郝大通传范圆曦(1177~1249),范圆曦传高道宣(1201~1276),高道宣传徐居仁(盛年当在公元1292年前后),其法名皆不以《诸真宗派总簿》所列“华山派”承传谱系之字派命名,即可以证明此问题。 元末是否有此“华山派”承传谱系,目前尚无资料予以证明。那么,此传法谱系是否形成于明朝?为了回答此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诸真宗派总簿》所列的“龙门华山派”承传谱系。龙门华山派是宗奉丘处机、郝大通两位宗师的一个道派,有可能是在道教全真龙门派和华山派形成后,从这两派中分出的一个支派。“宗派源流目录”云:“邱、郝二祖在山东济南府长清县东南十里五峰山。留传第七二:龙门华山派”,其传派谱系为:“通玄全真冲和德,正本恒成位尚仙;仁能贞心传义纪,世见生前浩太元;子阳遍转归至道,盈宿守静保丹田;情高悟开复天理,自然长颜如松年。”⑧按此谱系,大约从华山派“至一无上道,崇教演全真”之“全真”开山立派,下接“冲和德正本”,将之分成两句“通玄全真冲和德,正本恒成位尚仙”;“世见生前浩太元”,“太元”当作“太玄”,改“玄”为“元”,乃清朝避康熙帝玄烨之讳而为,前一句“通玄”之“玄”未改,则有可能是其抄本至民国时期,抄写者不避清之讳所为。李养正先生在《新编北京白云观志》第八章“诸真宗派志”中说:“北京白云观收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手抄本)。在《宗派源流目录》之下注明:‘民国丙寅年(1926)迎宾梁至祥抄,于丁卯年(1927)冬至后之日送交客堂存。周礼鹤记。’”⑨这种有避、有不避的情况,在前代经书中亦有见者。如储华谷注《周易参同契》,经文“天道甚浩旷,太玄无形容。虚寂不可睹,匡郭以消亡”一句“匡”字缺笔⑩。当然,其他几处,如“坎离匡郭,运毂正轴”之“匡”⑾,“隐藏其匡郭,沉沦于洞虚”之“匡”⑿,储华谷注则不缺笔。我们仅以储注一处“匡”字缺笔,判定储华谷此注为宋代的注本,是能够成立的。因为有时注书时间和刻书时间并不完全相同,刻书时间可能比注书时间要晚很多。如果注书与刻书为不同朝代人所为,那么,在刻书时,往往对注书时之避讳的遵守就不那么严格。如被陈国符先生认为是唐注本的托名阴长生著《周易参同契注》,是一宋刻本,其经文“坎离匡郭”之“匡”缺笔,避宋太祖、宋太宗之讳,而经文“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之“渊”字,则不避唐高祖李渊之讳。⒀而由华夏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新修《中华道藏》,对于上述避讳,则一概未予遵循。我们认为,龙门华山派谱系中既有“太玄”作“太元”之避讳,亦有“通玄全真冲和德”之不避讳,究其原因,在于“写本”为清本,“抄本”为民国本所致,“写本”避讳,“抄本”则根据抄写者个人的习惯、喜好,有沿袭前朝而避讳者,亦有不沿袭前朝习惯而改定之者。但由此可知,龙门华山派的传法谱系可能源出于清朝 郝大通华山派“清静通玄化”,“玄”却未改作“元”,这意味着郝大通华山派传法谱系不避康熙之“玄”讳,故有可能出于康熙之前,或是明朝的可能性为大。而且,如果“龙门华山派”是从华山派宗谱排行第九、十字之“全真”开始分支立宗的话,既然龙门华山派谱系出于清,那么郝大通华山派之宗门谱系可能出于明朝。为进一步说明此问题,我们举《诸真宗派总簿》“宗派源流目录”第七十四位所记郝祖岔派之谱系以佐证之。其云:“(此派)在武当山。开基于明朝,留下此派,即名为郝祖岔派。”其传派谱系是:“道铃治明惠,建贞一亨嘉;莫哗纯翠景,兆裔永流传;至虚无上理,澄清定宁基;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 ⒁此谱系明确郝祖此岔派开基于明朝,以武当山为中心,由此可知,郝大通一支于明朝时传入湖北武当山,并于此开宗立派。比较其与郝大通之华山派谱系,华山派谱系前二十字为:“至一无上道,崇教演全真;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而郝祖岔派之谱系为:“道铃治明惠,建贞一亨嘉;莫哗纯翠景,兆裔永流传;至虚无上理,澄清定宁基;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可以看出,岔派谱系的的首字“道”,在郝大通华山派谱系中,为第五代。其后,郝大通华山派经五代传至“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而岔派谱系则另加入二十五代,至于“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又有最终合流之势。如果郝大通华山派从第五代开始岔出武当山一支的所谓郝祖岔派,则此岔派的形成,与正派形成时间相距不会太远。岔派形成于明代,则正派较岔派为早,至少也应该是出在明朝,因此,郝大通后传法裔们在明朝时已经基本确定了其正派的传法谱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