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百家论道 >

人人都可以成为幸福的人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幸福,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大家可记得,过去曾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就叫《幸福在哪里》。现在很多电视剧,也是有关幸福主题的,如从电视剧《幸福》到《守候幸福》,再到《幸福就是拍拍手》等等。可见,幸福的确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共同追求。
    有关对幸福的追寻和理解,现代人对此有许多好的概括,很值得我们珍惜和体味,如说平淡是幸福,简单是幸福,知足是幸福,真诚是幸福,平安是幸福,健康是幸福,宽容是幸福,给予是幸福,欣赏是幸福,还有说被拥有爱是幸福,被关心是幸福等等。那么,与之相反,如说烦恼肯定不幸福,忧思肯定不幸福,困惑肯定不幸福,妒忌肯定不幸福,贪图肯定不幸福,纠缠肯定不幸福,愤怒肯定不幸福,还有阴谋算计也并不会是幸福的,伤害欺诈更不是幸福的,无限的欲望也是得不到幸福的。通过对这些词的比较,不难发现人类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饱有情感的词句,让人们一读一听,心里就有一种温暖幸福的感觉;而一些灰色的词句,让人感觉到的则是冷漠与无情。从中国的文化观念来说,阳光的应该是幸福的,阴暗的肯定是不幸福的,这其实也是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观念。通过这样的比较,对我们认识幸福,也是非常有益的。
    最近,从网络上看到一些探讨关于幸福是什么的文章,我很赞成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态,幸福是一种态度;因为,幸福它不依赖过人的权势,不依赖过人的财富,不依赖超人的才华,依赖的是一颗平常的心,常怀一颗笑对人生冷暖的平常的心,这样喜悦就会常伴着。由此,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一种淡薄的境界,也是一种感恩的生活态度。
    在上述诸多关于幸福的词句中,我觉得更多地是跟道教思想有关,比如说平淡是道教的主张,简单是道教的主张,知足是道教的主张,真诚是道教的追求,宽容是道教的追求,健康是道教的追求,平安是道教愿望。所以,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道家道教文化应该可以提供诸多的思想启迪,因为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此,结合道教的思想,我把它概括成五个方面来加以叙述。
    第一,幸福的人知足,或者说知足的人才是幸福的。老子和他的《道德经》,老子被世界誉为人类最有智慧的人,道德经更是一部精深博大的经典。老子确实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国人出了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当然更是我们作为道教徒的一个骄傲,我们是追随老子的。在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里就说,“名与身孰亲”,名誉与你的身体哪个最重要;“身与货孰多”,我们只有一个身体,外在的物质的东西是很多很多的;“得与亡孰病”,得到了与失去了,哪个更是问题。他告诉人们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只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可以长久”,所以,我们常讲知足常乐,知足常乐这个思想源头实际上就来自于老子。现实当中,我们知道从人的角度来讲,人有七情六欲,所以《道德经》提醒人们,要去甚、去奢、去泰,要少私寡欲,老子不是说绝对排除欲望,他是要限制个人的欲望,所以叫寡欲,因为人们的欲望往往是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的,所以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就没有一个满足的心理,没有满足的心态,过去中国有一个成语叫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比喻这种不知足的欲望膨胀以后的一个结果,事实中如果我们一直陷在这种无限的欲望追求中,你想会有幸福吗?我们肯定不可能有幸福的感觉。然而,何谓知足呢?知足就是要让自己活得不要太累,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人之所以活得太累,第一是我们想得到的太多太多,也就是欲望太多,没有一个的知足心,所谓欲壑难填;第二我们有太多的虚荣心,追求这个追求那个,许多的追求其实是不切合实际的;第三是我们计较得太多,生活与工作中的诸多事都要去计较,有的还是斤斤计较。在道教中则是特别强调一个“少”字,而不是一个“多”字,老子说 “少则得,多则惑”。唐朝的著名道士孙思邈提出的其中一个养生原则就是一个“少”字,他说: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他说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活得很真实,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幸福的感觉。这是道教教人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现在我们追求幸福的重要基础。
    第二,幸福的人简单,或者说简单才会幸福。这个思想跟知足常乐是有密切关系的,唐朝的一个高道叫司马承祯,他作了一本书叫《坐忘论》,《坐忘论》第四条就叫简事,他告诉人们怎么修道,他说第一要信敬,以信敬为根蒂;第二要断缘,断 “有为俗事之缘”;第三要收心,以净除心垢;第四就是要简事,也就不要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识其去取。现在有一个话叫要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就是这个道理,他说简则益生,也就说“简事”才会有益于我们的生命,其实就现实来讲,我们往往是人为地把许多事情做复杂了,在人和人的关系方面,少了许多坦诚,多了几分利益的考虑,无形之中把这种关系复杂化了,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同事之间也是如此,这是现实人们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只有简单才能轻松,要追求轻松,就需要把很多事情想简单一点,不要搞复杂了,我们的心才会轻松,才不会太累。所以《道德经》里面讲:要“居其实不居其华”, 也就是要“弃其华”,就是要抛弃外在的、表面的、鲜亮的那些东西,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有快乐,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儿童节的时候我收到一条信息,信息说:“小时候幸福很简单,长大了简单很幸福”。这个话非常有意思,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小时候幸福很简单?因为小时候我们很天真,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私密的东西,那么多的欲望,我们比较简单。当然,现在也不一样了,因为这个社会给了小孩在学习中很多的压力,不能一边游玩一边学习,使天真的童趣过早的被泯灭。老子讲修道就是要复归为婴儿,复归到婴儿的那种简单天真,这样我们的心才不会那么累,才会有快乐和幸福的感觉。所以,简单是非常重要的,对追求幸福的人来讲,简单就是幸福。
    第三,平安是前提,只有平安才会有幸福。所以,平安的人是幸福的,或者说幸福的人追求平安。平安包含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是要有良好愿望。从宗教来说,我们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只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我们的家才能安定,我们的家安定,我们个人才能安定。一家或一人,我们祈愿更多的是什么,是家人的平安。第二个层是要家人健康,没有灾难,这既是重要的一个前提,也是我们追求平安的重要内容。因此,道教就特别重视人的健康,祈愿人们能平安,这样我们才会有幸福。我们追求平安,根本的是要使我们的心能安定,或者说心安才能平安。道教经典《太上老君说内观经》就告诉人们怎么样修心,使自己的心平心安。要得心安,就要正心,定心,静心,以至虚心、无心,最后达到能安心。达到安心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系列的过程,也就是是自我修养的一个过程,通过这个修养的过程中最终达到,第一个是要能心平,心平气和,第二个是要能心明,明亮的明,第三个是要能心通,通达的通。《内观经》里面说心平,心平就没有高低之分,要使心平以致气和,心平气和了,我们在处理生活中工作中的问题时,才会温和得体。心明就是不暗昧,前面说幸福就是阳光的,不幸福的都是阴暗的,心明使我们的心不暗昧,能明亮起来。道教仪式中有“开光”等活动,都是意在指引我们追求光明,也就是要指引人们心向光明。因此,人生追求明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心明了,不暗昧了,如此,对人对己、对事对家不就都相安融洽了。怎么样达到心平,怎么样达到心明呢?其实很重要的是心通,通达的通,人生在世,或者说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我们不可能不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去上公共汽车就可能给人挤了,给人踩了脚,你说你生气不生气,但如果能用一种心通的理念去想它,这么多人,人家挤我一下踩我一下,也是正常的事情,人家也不是有意要踩我,这样一想我们的心也就通了,矛盾也就化解了。我们常说要想得通,想得通是什么,就是心要能通,心要能通了一切也就会变得美好了。平安的愿望既是一个有形层面的,如家人的健康,没灾没难,孩子们都很努力等等,但是在这些因素里面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心能平能明能通,才能有平安相伴,才能尽情的感受幸福。
    第四,宽容是幸福,或者说包容是幸福。当今时代我们都在追求和谐,然而文化是多元的,社会是多元的,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也是多元的,多元之间这所以能相处融洽,就需要有一种包容,如果没有包容、没有宽容,多元之间可能就会产生的是矛盾或问题。从自然来说,天地之间,不仅有人、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有各种各样的植物,一方面是正因为有这么多的生命,所以才构成了这样一个纷繁的宇宙,丰富的世界。这是因为天地之间有虚空,有包容的空间,所以才有各种生命各美其美地生长繁荣。由此,我们发现其实包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包容才会促进事物的繁荣与发展,没有包容我们就不可能有发展。中国人讲有容乃大,那如何才能达到有容呢?其前提我认为就是彼此要有尊重,儒家讲要以礼相待,如果人和人之间没有尊重,包容就没有了基础。因为我们彼此可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性格等等,这都是有差异的,但是正是有差异才构成了不同的特性,才有不同才华的人各展其能。但因为是不同,所以彼此要尊重,不尊重的话这中间就会出现问题、产生矛盾,需要辨证地来看待。道教讲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上下高低、前后左右、成败祸福等等,并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如阴阳的对立统一,有无的对立统一。关键是要让你知道去辨证地看问题,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说你不要只站在自我自身的角度去看问题,可以去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你会得到不同的感觉和认知。如若人们都能辨证地看待和分析,对人对事就更会有包容。
    第四要有理解。其实理解很重要,比如说,我们现在跟西方交流多了,包括宗教方面也是一样,我们跟西方宗教的交流也非常多,但我们在跟他们的交流过程中除了尊重之外,恐怕我对它也得有点了解,有了解才会有理解,因为有理解以后,你会发现它的学问也是很好的学问,然后才会有尊重,所以这个方面也是我们说能产生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这是第四个方面。
    第五,人皆当有爱心,有爱才会有幸福。我们都知道人生下来之所以感觉到幸福,是因为我们有母亲的爱,有家人的爱。在中国文化里,讲爱更多地是跟慈联系在一起,如我们称母亲为慈母,因此我们的传统是更多的讲慈爱,其中也更有深层次的意味。所以,老子讲“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教的另外一个经典《度人经》则讲要“齐同慈爱”;要“一物不欺,一体皆爱”。慈爱这个词更能表达中国人的这种无私的大爱精神,慈爱精神。我们知道有一首诗,唐代诗人孟郊写的,大家都非常熟悉那首诗,写那种母爱,叫“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表达慈母的这样一种爱意,因为我们拥有这种爱,我们生下来就不感觉孤单,我们就有幸福的感觉,这样的爱其实是最重要的。中国人把大地比作母亲,因为大地是生养万物的。在道教里面专门有这个神,叫后土皇帝祗,后土祠供的就是这个后土神。所以我们要有这样一个爱心,这是基础,是我们说有爱的一个基础,当然我们还有很多,比如说有朋友之间的这种爱,人生少不了朋友,人生如果没有朋友,这种幸福你也会少了很多;要有夫妻之间的爱,这是彼此的搀扶,最近的很多电视剧,如《金婚》都是表达家庭的这种重要的爱意,我们要有对师长的爱,甚至比如说我们病了,我们要有医生的爱,其实一个人生病以后能不能很快恢复,其实跟你的心态有关,跟医疗技术有关,同样也跟医生的那个感觉有关,所以中国人对医生重要性的描述,也是来自道教的,所谓大医精神,在非典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这种大医精神,大医精神源于唐朝的一个道士孙思邈,也是中国的大医学家,我们都把他奉作药王,是他提出来的,所以他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要“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果是有来求医的人不得问他是贵贱贫富,是好看不好看,是不是自己的亲戚或者说是自己的仇人,不喜欢的人,应该是“普同一等”,一切皆做“至亲之想”,而且要求是不得“瞻前顾后”,不得“自虑吉凶”,“护惜自己的身命”,而是要“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他说如此才可以称得上叫“苍生大医”,所以这个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讲爱当然会有很多很多,其实讲爱更多的就是你要给予,我们之所以说母亲是我们一生中最依赖的人,母亲一生都在给予我们。爱的重要性实际上就是给予,你给予别人,别人才会给予你,所以我想有爱才是幸福,这个可能是永恒的,而且是最重要的。
    那最后我想就回到我的主题,用心去感受幸福。其实我们讲这么多东西,最终的核心都能回到一个心,刚才说平安要归于心,最终都要归于一个心字,心的意思是我们要用真心去感受,第二是我们要用善心去感受,所以在所有的宗教里面,追求的都是真跟善,这样一个真理,在最初追求信仰的理想过程中,真诚的心就是朴实的心,就是天真的心,就是没有那么多的外在因素影响的那个心。总而讲,赤子之心是真诚的,真就是没有假,没有昧,善的对立面就是要去掉恶,用这样一个心我们才能去感受到幸福,不然的话你也感受不到幸福,就是有了那么个东西,你也不一定能感受到,所以心是最重要的,在中国对道教来讲,心是什么,心是一身之主,是百神之帅;对道教来讲说修道,或者佛教道教同样地讲,说学佛修佛为什么,道教实际上也是一样,修道就是什么,从修心开始,所以在道经里面说 “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修心就是修道,人能“常亲近其心,道自来居”,道就不会离开你,修道不是普通的概念,从哪里开始从修心开始,但实际上它说“人之难福,危在于心”,人最难幸福的,实际上是心,所以中国人说心头欲满,所以我们才会说《西游记》,《西游记》是一个教人怎么样修养的小说,你看孙悟空从来没有安定的时候,所以“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沉沦恶道,皆由心也”,皆是有一心,所以用真心去感受,首先我们是要有一个真心善心,这样你才能感受到这种幸福,不然的话你看的这些东西,你都不可能去,本来是幸福,你都可能没有找到幸福的感觉,或者说是找不到幸福的感觉。从现实来讲,我们现在以我们自己来观察一下,我们能不能淡定从容是从心开始,我们能不能光明磊落也是有一心,我们能不能坦然自应,也是因为心,那反过来我们斤斤计较,还是因为心,阴谋算计也是因为心,妄想不安还是起于心,等等,所以用心去修心非常重要。用一个什么样的心去感受这种幸福,非常重要,要感受幸福是要用心去感受,那要用什么心,用一个善良的心、真诚的心去感受幸福,才能找到幸福。
    最后由于时间关系,我就是留给大家这么六句话吧,我觉得是怎么样用真心去感受幸福:一是以恭敬心去尊重他人,恭敬非常重要,或者说尊重,以恭敬心尊重他人,以感恩心回报社会,这是我们现在讲得最多的,但确实不一定讲的最多的就成了时髦的话,我们很多成语流传这么多年,每一个成语都有它深刻的内涵,所以用感恩心回报社会,以和悦心去快乐人生,以慈爱心去善待生命,以清净心来安顿心身,以纯朴心来真诚自我,我觉得这样的话我们才会找到幸福的感觉。
    谢谢大家!
    (本文作者:张继禹     作者单位:中国道教协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