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百家论道 >

务道当修真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很高兴来参加由香港青松观全真道研究中心和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主办的《全真学案》学术研讨。本次会议讨论的主题集中,有益于推进道教学术研究由广度向深度发展,使道教学术研究能取得更积极的成果。在这两天的研讨中,听到了与会专家的高论,受益良多。其中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在此,谈一点自己的体会,请指教。
    我们知道,道教通常把修道称之为修真,把修道有成的高道称为真人或高真,把修道的终极目标称之为与道合真。可见,修真合真是道教的始终追求,当然也就是道教两大宗派即正一、全真的共同追求。
    正一开启于祖天师张道陵,并由之成为道教立教之始。正一的含义,也就是要由“正”以达“真”,即“正一”而“真一”,所以道书中说:“正一者,真一为宗”。《太上升玄三一融神变化妙经》也说:“真一者是实,理者是正,故名正一”。要在合真舍伪,令得还真。
    全真演教更是以“全其本真”为追求,对此全真的祖师都对如何全其真作出思索和论述,重阳祖师曾作《悟真歌》以明志趣,行真功,践真行的修行宗旨更是影响深远。卢国龙先生在《全真宗旨论》一文中言其宗本曰:金元时期的全真宗师,以感悟“全真”相启沃,无论诗篇唱和还是诋呵叱责,始释不离其全真心印。
    正与邪若水火,真与伪相对立,正则可以达真,真而可以得正,太上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并说:“清静以为天下正。”南华真人则说:“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并说:“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真就是要在不断的辨别和参悟中去除邪伪,接近本真,朗然现出人性本来的面目。对此,与全真祖师同时代的学者范怿曾说:“全真之教大矣哉;谓真者,至纯不杂,浩动常存,一元之始祖,万殊之大宗也。”并说:“返我之真,无欠无余,复入于混成。真一之性湛然,圆明变化感通,无所不适也”。对此,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道门十规》中也说:“虚无自然,道所从出,真一不二,体性湛然,圆明自足,是开立教之源,以为人道之本”。也就是说,要朗然现出人性的本来面目,生命之真,要在使人的本性湛然圆明。
    由上可知,修真的追求是道教所有道派的共同追求,而且不受时代的局限。所谓的开新,也是要结合那个时代的教化需要,探索出新的修真以合真的开教演教教义学说,核心是始终不离修其真,也就要复归于真。太上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因此,就现实来说,仍然是要在现代的时代下,以修真、悟真、合真为宗本,开立起新的教化学说,使人性、世道、学问皆能复归其本,朗然其真,利益社会人群的健康发展。
    其一,要当返还性命之真。在道教看来,人性本来是淳朴的,但随着环境影响而逐步被异化。尹志平真人曾说:“夫婴儿之始生,受得一点灵光,本无罪福、无喜怒、无宠辱、无是非,被先有之人教得争高竞下,是非人我,便是昧了。得悟之人,除去情欲,返朴还淳,一志保护,真气灵光,心于存道,虽然无功行,来来往往,作个灵明之神。”《清静经》说:“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太上老子则说,要去甚、去奢、去泰,关键是要去名利、情欲、思虑之妄心。人性有灵光在,则真在。因此,保生命之真于己于社会都是重要的。
    其二,要当维护世道之真。我们常常会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这是缺失了世道之真。其所以如此,首先是人没有了真诚。南华真人曾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要在正心处物,真诚相待。另一个方面太上也曾告诫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要身心有所安顿,世道不浮华,是所以南华真人说:“圣人安其所安。”太上说:“使民心不乱。”也就是说,只有世道之真得到维护和有益的倡导,众生心身才能得到安顿,社会才能祥和并形成良好风气,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其三,要当探究学问之真。在道教看来,文化学术对于探研人生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度人经》说:无文不光,无文不明。道书中又说:法以合离,文以分理。道法虽然有合有离,但要当合离皆还其本;文则分疏以达其理。南华真人曾说:“知道者必达于理。”所以做学问是非常重要的。在道教来说是要立教开度,也就是有益于教人知道达理。从而利益世道,利益人心。学者探究学问,务的是学问之道,也是务道者,目的也是要让人明理达道。由明析事理,求学问真义而引导社会人生知道向道,引导人们复归于真,维护世道之真。
    返还人性之真,维护世道之真,探究学问之真,三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应当相互生发,以维护人心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安宁祥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