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解: 《道德经》的第三章专门讲政治问题。 因为政治代表着社会公共秩序的最高形态,所以本来应该是神圣的,但有时候,政治话题总不免让人厌倦,说起来烦,听起来累,很难生出欢喜心。只是由于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某种政治秩序中,像《庄子》所说的那样,“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躲是躲不开的,所以尽管不喜欢,但也必须有所思,有所言。《道德经》的第三章,或许就是这样的思和言。 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大概都不喜欢他们那个时代的政治。庄子不喜欢,就拿些政治上的事情来嬉笑怒骂,老子要正经些,用心良苦地告诫当政的人,要学会在政事上做减法。这第三章,就是个政事减法的公式,所以“不”字用得特别多。 从“不尚贤”到“使夫智者不敢为”,都是做减法的条目。“不尚贤”是不用金钱、官爵等,奖励那些被认为品德和才能都很特殊的人;“不贵难得之货”是不企羡奢侈品,不拿奢侈品去引领社会的风尚;“不见可欲”是不利用民众的欲望去推动生产和消费;“使夫智者不敢为”是约束那些脑子好使的人,让他们不敢肆意发挥,将政治组织、社会风尚、民众欲望等等,都当作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遵循这些以“不”开头的减法,可以消解社会的贪婪、纷争、混乱,在重回清静的意义上,让社会获得治理。 显然,写在《道德经》里的这些思和言,处处流露出消极自由主义的神韵。尽管思的起点不是个人的自由权利,不像近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那样体系化,而是实际政治运作的递减式尺度,带有经验性的、可操作的显著特征,但就消解政治操控、还原社会的自然状态而言,就揭示政治操作与社会纷争的必然联系而言,《道德经》之思无疑可以称之为中国式自由主义的古典、滥觞。 《道德经》的第三章,还表现出抵制泛意识形态化的自觉,所谓虚心实腹、弱志强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云云,并不像某些批评者所指责的那样是个愚民政策,而是力图维护民众生活的自然状态,排除泛意识形态化的干扰。 什么是泛意识形态化?想想我们的“文革”再看看现在的朝鲜,就什么都清楚了。通过各种阅兵、庆典等国家级的仪式,发动一波次又一波次的群众运动,将所有的自然人全都改变成政治动物,就是泛意识形态化的手段和目标。而抵制泛意识形态化的最好办法,不是弄出另一套意识形态来取而代之,只要问问民众饿不饿?缺不缺钙?就从根本上抵制住了。谁拿这招到朝鲜去试试,保证能深入理解《道德经》的远见。 (文章图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