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百家论道 >

元代著名道士于善庆及其弟子考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摘要:于善庆是马钰最为著名的弟子,马钰去世后他又遍参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等人,在七子后学中德高望重。于善庆倍受全真道教众和金、蒙政要尊崇,他住持重陕西道务期间,励精图治,使重阳宫达到了全盛。于善庆曾长期在关陇一带演道传教,先后培养出了高道宽、李道谦、符道清等著名弟子,这些弟子曾长期主持关陇道务,对元代西北道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字: 于善庆  高道宽  李道谦  符道清  全真教  
    宋金之际,陕西咸阳人王重阳修道有成后,赴齐鲁传道,并收马钰等七位高徒,创立了著名的全真教。其后,为完成王重阳“向关中化人入道”的遗愿,弟子马钰和丘处机等纷纷赴陕西传教,使关中一时成为全真道的圣地。马钰在山东老家收的弟子于善庆,是七子后学中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于善庆及其法嗣后来曾长期主持陕西道务,对元代西北道教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除了偶尔提及外,于善庆及其弟子都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2011年6月19日,《洞真真人于先生碑》在西安市户县甘河镇甘河村出土,一时引起不小的影响,许多媒体网站纷纷报道了这一重要讯息,并认为该碑的出土对元代陕西道教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其实,此次出土的《洞真真人于先生碑》与户县重阳宫的《洞真于真人道行碑》,以及千阳县玉清宫内的《洞真真人于先生碑》的碑文内容完全相同。[1]三个地方同时为一个人立碑竖传,足以说明其人在当时的影响,这就促使笔者将目光聚焦于于善庆。然笔者才疏学浅,且抛砖以引玉尔。
    一、于善庆生平考论
    于善庆(1166—1250),字伯祥,又名志道,号洞真子,宁海(今烟台市牟平区宁海镇)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其先祖为汉廷尉于公,以善决狱著名;其祖父彦升,曾为好畤县(今陕西乾县附近)主薄。于善庆的父亲于珍,韬光不仕。于善庆幼不茹荤,长通经史,雅嗜道德性命之学,与丹阳宗师马钰为同乡。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马丹阳自终南归,在故乡宁海演道于金莲堂,一时老少云集,时年十七岁的于善庆也欲入道。马钰因初随王重阳修道时受到王重阳的谴诃而颇萌倦怠,曾受到于善庆祖父于彦升辅赞,为报其恩德遂收于善庆为徒。随后,于善庆的父母姐姐也一起皈依了马丹阳,其父于珍道名道济,其母王氏道名道清,号玉谿散人,其姐道名妙静,后皆为玄门大德。1183年冬,于善庆跟随马丹阳赴莱阳游仙观举办斋醮活动。同年,马丹阳去世,长生子刘处玄与玉阳子王处一来山东主持马丹阳丧事,听闻马丹阳器重于善庆以报其祖父于彦升恩德的故事,遂传授于善庆道门仪范,并命宋崇福带于善庆入关中参访丘处机,以远乡土亲爱之情。[2]
    于善庆到了关中后,在终南祖庭拜谒了灵阳子李大乘[3],叙说了他来关中的动机原因。李大乘见于善庆天姿雅澹,“教之栖山林、远尘市、亲有道、种福田,且使枉道诣平凉,参高士崔羊头。”[4]于善庆到了平凉后,一日夜宿回山王母宫(在今泾川县),“夜梦老媪持饼一槃饷鬍头道者,道者即取一饼擘半与师食,即自食其半。又二日,达平凉崔庵,参礼甫毕,俄一媪持饼一槃来馈于崔其,崔与媪克肖梦中之见。崔取一饼擘半与师食,即自食其半,且曰:‘连前夜者,食吾一饼矣。’”崔羊头对身边侍陪的弟子赵九古[5]夸赞于善庆有道缘,是可教之徒。于善庆在崔羊头处参访月余后,赴龙门洞师侍丘处机。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春,于善庆奉丘处机命令到洛阳参访时任掌教的长真子谭处端,长真真人告诉他摧强挫锐,锻炼尘心,为学道之要。不久,谭处端去世,参加完长真子的葬礼后,于善庆返回关中,在同、华一代乞食。[6]1186年,于善庆随丘处机居住在祖庭修道。金明昌二年(1191),丘处机东归齐鲁,嘱于善庆往汧阳石门全真堂,与蒲察道渊[7]为伴修道。其间于善庆“凿石以处,日止一餐,昼夜不寐者七年。惟道是力,乃臻于妙,凡未然之事,必预知之。”[8]大金承安戊午年(1198),汧阳当地人集资建为于善庆建玉清观居住。随后,于善庆赴燕京礼玉阳子王处一参受经箓,成为全真七子中除郝、孙而外五子的共同弟子,这使于善庆在教内外的地位更加尊崇。
    金代泰和三年(1203),陇州牧保奏于善庆为“冲虚大师”。泰和五年(1205),于善庆赴山东栖霞礼拜丘处机,丘处机催促西还。期间在临沂县遇到了玉阳子王处一,王处一询问了于善庆近几年的修道情况后,传授其微旨,并赐号洞真子。过相州林虑(今河南林州市)时,于善庆爱其环境幽阒,遂隐居天平观。1206年丘处机遣时任终南祖庭住持的毕知常[9]持帖前往天平观,催促其速返汧陇弘道,于善庆遂返关中。金泰和七年至八年(1207—1208),南宋关陇诸地区相继被金攻陷。1208年,宋金议和,按照金朝的要求南宋增岁币银5万两、5万匹。宋金和议以后,大批南宋俘虏滞留关陇,于善庆怜悯之,赎购收留俘虏甚多。在此期间,于善庆先后收弟子数百名,使他们于汧、陇、凤翔各地分立道观。1223年,汴梁中太一宫提点李冲虚(李志源)举荐于善庆代替自己的职务,不起。1224年,金哀宗追悼西军战没,诏遣礼部尚书赵秉文[10]醮祭于平凉,延请于善庆为济度师。醮毕,于善庆将赵秉文所奉信币悉具呈回,以纳助军需之用。赵秉文将此事上奏朝廷,金廷遣使召之,又不起。不久,陇山兵乱,毕知常请于善庆至岐山五姓之洞真观[11]居住。正大三年(1226年),金廷遣中使专召,于善庆就任中太一宫提点。到了汴京后,金朝的密国公完颜璹、莘公侯挚、尚书杨云翼、左司谏许古、翰林冯璧等政要名流纷纷与于善庆结交。当时,金国将终,各种税收徭役繁重,甚至征及连僧道,于善庆利用自己的关系多方劝导执政者,四方僧道方因得以安。
    1227年,丘处机在燕京长春宫宝玄堂仙逝,消息从北传来后,于善庆心万分悲痛,日食一饭,心丧者三年。金大正七年(1230),河南大旱,于善庆奉诏举办斋醮求雨,醮竟天降甘霖,是年秋丰收,因是功金廷命于善庆兼领五岳佑神观事。1233年,汴京降于蒙古并向其纳款,朝廷遣使访求三教名人,于善庆名列榜首,被召北上。在北上过中泺渡(在今济南附近)时,“值夜将半,舡人疑其有金帛,欲陷害之,委之夹滩而去。黎明四顾,则尚阻深流。时共济者百余人,三日粮匮,众惶不知所措。公素不安于水,承师命,慨然自奋曰:‘饥与溺均死也,其如百人之命何?’即向空若有所祝,解衣蹈水,竟达北岸。少顷,掉二舟回迎,举脱其厄。”[12]到达大名后,时范圆曦[13]主持东平上清宫[14],闻于善庆到来,率众备车马来迎,并虚席引避让位给于善庆,于善庆因此得以在该地传道。1234年,蒙古灭金。1235年秋,于善庆北上至燕京拜谒长春处顺堂,燕人恳留,遂不归。1236年夏,燕境蝗旱大作,行台诸官请于善庆禳祭求雨,于善庆斋醮毕即雨,蝗旱灾害为之解。同年秋,尹志平从关中返燕京,命李真常(即李志常)为其筑室于西院,与于善庆对处,日相陪佚。1238年,李志常接替尹志平任全真教掌教,同年四月,蒙古王朝廷选试道释,于善庆因德高望重,被加封进号为通玄广德洞真真人。旋即,北京留守乌德亨建全真观,请于善庆住持,以做为时人效法的道德榜样。同年秋七月,掌教李志常奏改祖庭灵虚观为重阳宫获批,于是李志常请于善庆为住持并主领陕右教门事。1240年夏,太傅移刺宝俭、京兆总管田德灿派遣官员持疏来燕京邀于善庆西归主持陕西教务。北京留守乌德亨等知于善庆西归兴复祖庭之志不可夺,遂馈金赆币者充积。于善庆西归“过燕涉赵,度晋来秦,所至之方,诸侯郊迎,士庶向慕。以所得之赀,悉为兴建之费。”[15]可见于善庆当时在全国影响之大。
    1241年春,尹志平应京兆太傅移刺宝俭和京兆总管田德灿之请,赴陕西会葬王重阳,于善庆为此次活动经营付出甚多。于善庆主持祖庭重阳宫期间,“东连海岱,西徹巩洮。南际江淮,北通沙漠。往还道俗,奉香送供者,络绎不绝。与李宫作务之众,恒不下数千人,赖师道德高厚。每至朔望,必设斋集众,教以修身养性为功,立观度人为行,及谕以罪福之理,俾各从所便,故得循规蹈矩,教门宁谧。不十载间,雄官杰观,星罗云布于三秦之分矣。其祖庭制度为海内琳宫之冠。”[16]可见,重阳宫在于善庆主持期间,达到了全盛。随后,于善庆命门人在王重阳甘河遇仙之地建立遇仙宫,以彰显灵迹。又吩咐弟子在磻溪丘处机炼化之所创建长春成道宫,以报师父教育之德。1244年上元节,夹谷先锋公使于祖庭重阳宫,作功德主,建虚皇坛殿,礼请于善庆、宋德方、薛太霞、綦志远、李无欲五位真人设罗天大醮,荐悼海内亡魂。1246年秋,巩昌总帅汪德臣欲请于庆善作醮超荐其父灵仪,虑其不能请动,遂通过王府命丞相完颜凤哥敬诣终南礼请,于善庆应之。巩昌(治在今甘肃陇西)地接西羌,民多信佛教,于善庆到该地后以无为、清静、正心、诚意之道化之,使该地风俗为之一变。是年冬,于善庆演教秦亭(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他在当地的活动被该地士人撰写成《西州录》。1247年春,于善庆回到祖庭重阳宫。是年秋八月,蒙古皇太后赐于善庆以冠服,并颁宝诰,敕令守臣外护玄化,无令扰渎重阳宫。
    1250年六月,重阳宫通明阁建成,于善庆谓门人曰:“吾焚修祖庭,经营是阁仅十年,今始见成就,岂徒以夸其壮丽为哉。盖常人之情,见其严饰乎外者,而俨敬之心油然而生乎内。夫上达之士以清静无事绝虑修身者,固不在是。其于弘教度人,此象设崇构之缘,亦不可偏废。教之所以崇,道之以所尊也。”[17]同年十月三日,于善庆沐浴过后,召门人嘱托应精进修行,留颂“生不必乐,死不必忧”,仙逝于重阳宫众妙堂,享年八十五岁。重阳宫为之醮祭九日,远近道俗,执绋奉赙者数万人。于善庆仙游后葬于重阳宫之仙蜕园,期间颜釆如生。远近道俗,执绋奉赙者数万人。葬于宫之仙蜕园,位于玉蟾真人和德瑾和灵阳真人二师之侧。于善庆著有《洪钟集》,惜佚失。
    于善庆对道友深情重义。1204年,道友蒲察道渊逝世后,于志道与蒲察道渊的弟子厚葬其后,又追思其德,龛像而事之。[18]正大八年(1231),蒙古拖雷率兵攻人关中,渭河两岸战乱不已,于善庆的师弟毕知常逃入太白山中避难,在一处岩洞中溘然去世,门徒徒只得封闭洞门,暂瘗洞中。1240年,主持祖庭的于善庆念及师友之情及其在全真派中的卓越道行,令门人将毕知常迁葬于祖庭。[19]
    二、于善庆弟子考论
    高道宽(1195—1277),字裕之,应州怀仁(今山西朔州市怀仁县)人,其家为该地富门豪族。高道宽少慕仙真,博通通经史,及长曾隐居长安为刀笔吏。父母去世后投玄学道,曾分别在长安蓬莱庵和汴梁丹阳观从安有道及冲虚大师李志源学道。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洞真既至汴,奉命提黠中太一宫,师居席下,朝叩夕靖,其于道德性命之学,有所进。”[20]1233年,汴京被攻破,高道宽北渡,居德兴之龙阳观[21]。1240年,高道宽随于善庆入关兴复祖庭,为会葬重阳祖师经营出力甚多。1248年,于善庆赐其号圆明子,署知重阳万寿宫及提点甘河遇仙宫事。1252年,掌教李真常任命其为京兆道録,从事十年。1261年,诚明真人张志敬(时任掌教)保奏高道宽迁提点陕西兴元道教兼领重阳万寿宫事。1268年夏,皇姪永昌王赐其金冠锦服。1271年,掌教真人王志坦赐其号常抱德圆明尊师。1275年,皇子安西王召高道宽主持金箓罗天大醮。1276年秋,安西王颁降玺书益以西蜀道教并付掌管。1227年正月,高道宽去世,享年八十三岁,道俗送葬者逾万人。其生平事迹主要见《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之“圆明真人”传。[22]高道宽文学修养较好,善填词,今词存二十六首,见《圆明老人上乘修真三要》卷下,多系修真之语。[23]
    李道谦(1219—1296),字和甫,夷山(今河南开封)人。本为儒生,七岁以六经童子贡礼部,金亡后遁迹羽流。“壬寅,西游秦中,见洞真真人于公持箓方严,著见幽显,心然之,即执贽往拜,列弟子行。洞真器其贤,待以文章翰学事,寻倾平生所得举付之。丙午,从洞真演教秦陇。”[24]李道谦深受于真人器重,先后任提点重阳宫事、京兆道门提点、提点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兼领重阳万寿宫事。至元三十一年(1294),李道谦被赐号为玄明文靖天乐真人。元贞二年(1296)六月李道谦羽化,享年七十八岁。李道谦主要生平事迹见宋渤所撰《玄明文靖天乐真人李公道行铭并序》,今人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对李道谦的生平事迹做过详细考证。李道谦是元代著名的高道,他勤奋笔耕,被誉为玄门太史,著有《终南祖庭仙真内传》三卷(有《道藏》本)、《七真年谱》一卷(有《道藏》本)、《甘水仙源录》十卷(有《道藏》本)、《终南山记》三十卷(佚失)、《筠溪笔录》十卷(佚失)。李道谦还是著名的书法家,篆、隶、楷书均精,大元凤翔府岐山县官村创建通玄观记》、《太清宫圣旨碑》、《全真教祖碑》、《题老君庵诗刻》、《跋古文道德经》等均系其书丹。明人王世贞《弁州山人稿》云:“金《重阳王真人碑》密国公璹撰,元道流李道谦书之。遒伟有法。”[25]李道谦还能填词,《全金元词》辑录署名李真人《望江南·述龙虎诀》词十首,《菩萨蛮·述还丹决》词十首。李道谦最重要的贡献是秉承乃师于善庆之遗风,在弘道传教上多有建树,其嫡传弟子孙德彧后任全真道掌教。
    史志经(1202—?)字天纬,绛州翼城(今临汾翼城县)人,世业儒。史志经天资聪颖,少时读书领袖侪辈。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翼城陷落,史志经流落云中。兴定五年(1221),史志经投玄学道,礼恒岳真常子刘道宁为师,受到刘氏器重。元光二年(1223),史志经随其师刘道宁同参丘处机于阿不罕,长春真人为其改名史志经。其后,史志经西游华山,主持华山宫观。其师刘道宁去世后不久,1249年史志经复拜于志道为师,参受经箓。1251年,史志经与李志常北游觐见元宪宗,获赐紫衣,加号弘真宣义大师。史志经“引经全解”《老子八十一化图说》,并刊印《老子化胡成佛经》,引发元代著名的佛道辩论。史志经的主要著作有《华山志》14卷(佚失)和《玄风庆会图说文》,其中有学者认为《玄风庆会图说文》即小说《西游记》的初稿。[26]另外近些年陆续发现史志经撰写的碑文有:《灵虚宫改额加号记》[27]、《崇德祠堂記》[28]、《灵虚宫碑》[29]、《灵神洞明贞晦真人道行记》[30]等。史志经的生平事迹主要见《甘水仙源录》卷八之“洞玄子史公道行錄”[31]。
    符道清(?—1255),字子明,道名道清,道号冲玄子,岐之楼底(今岐山县雍川镇楼底村)人。符道清夙有道心,十三岁使出家赴汧阳玉清观礼洞真真人于志道为师,受业于凤城之岳岱观。金元光年间(1222—1223),大战过后,郡人捐资拾遗骸瘗葬并设醮超度,符道清任济渡师,大获灵验,使府将此事申报朝廷,符道清因此被授清虚大师封号。金哀宗正大年间(1224—1232),于志道任汴京中太一宫提点,符道清侍陪前往,辅助乃师处理教务。天兴癸巳年(1233),于志道奉元王朝诏令北行,过中泺渡(今济南附近)时遭遇到船夫构害,符道清奉师命舍身跳水游到河岸,一船人得救。元朝灭金后,符道清随其师北渡至东平。时郝大通的弟子普照真人范圆曦任东平一带道官,任命符道清为上清宫住持,充度道録。符道清在此期间励精图治,七八年间,道风肃然淳静。符道清又精通符箓,四方前来救治者应接不暇。1241年,符道清西归祖庭会葬王重阳,临行前元好问、杨奂、商挺等官员以篇什为其饯行。回乡后,符道清带领弟子在官村择地鸠工庀材修建宫观,其师于善庆为之赐名为通玄观。1255年,符道清去世,其生平事迹主要见《大元凤翔府岐山县官村创建通玄观记》[32]。通玄观仍存,不过易名为资福宫,又称符太师庵,位于岐山县城南6公里处庵里村,为西岐外八景之一。
    马天麟(1190左右—1260左右),名天麟,字君瑞,法名志希,道号清夷子,上谷之德兴人。其家世以医术名乡里,马氏少时曾随父在恒州一代行医。金明昌年间,马天麟年方弱冠,因通晓女真族语,被擢为元帅府译史,以干练著称。金宣宗贞佑年间曾校功幕府,后补任毫州卫真县酒税监,秩满后不仕。此后,马天麟居住在许昌、汴梁一带,与同乡人冲虚大师李君常往来于京城丹阳观[33],与诸名士相游。正大壬辰(即天兴元年1232),金国被破,马天麟自许昌挺身北渡抵燕,拜于洞真于志道为受业师。随后因与世不偶,乃北游乞食昌州(今内蒙古沽源县)境内。因感当地军营许多士兵感染疾病又医疗匮乏,随凭借其家传的药方熬煮药为兵勇治疗,痊愈者甚多。后又为元朝的蒙古贵族那演相公治愈了婴酒积症,此后马天麟倍受这位蒙古贵族的庇佑。后马天麟随那演相公军队南下至燕京,得参礼尹志平,得印号清印子。马天麟北归以后,在燕京创建了玉清观。马天麟因为那演相关的关系,经常赴昌州为蒙古贵族诊病,倍受尊崇。马天麟常与李志通(渊静大师张志静的弟子)及丹阳大师刘志安相友善,先后交游三十年,临终前嘱以后事。马天麟生平事迹主要见元代名士赵复所撰的《燕京创建玉清观碑》[34]。
    王志谦,字伯刚,号清虚子,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出生于当地名族。少业儒,博雅淳和有声名。1235年,蒙古大军分三路南下攻宋,秦、凰等地相继陷落,王志谦乃避世入道,师事洞阳子卢某,于善庆在汧陇一带传教演法,遂前往拜在其门下。1238年,王志谦住持陇州佑德观[35],重修全真堂。时披云真人宋德方负责整理校刻道藏经版,王志谦为其羽翼,因被任以校经提点之职。[36]后清和真人尹志平西来祖庭拜谒时,王志谦又向其求教问道,清和真人赐其道号清虚子。因多方参学全真道诸大师,修道颇有成。1242年冬,王志谦带领弟子回到家乡,在陇州创建道观,请其师于志道赐额,名曰灵台观。其后为了维持道观自养,王志谦带领门人在当地设立水硙,引达溪水灌溉良田,引领当地一时之风气。1249年,受郿坞帅王珪邀请,派遣门人重建通元观,往来两地阐道。其后欲西行,壮志未遂忽逝。王志谦曾著语录一编,凡一百余卷,惜佚失。王志谦生平事迹主要见《灵台观记附歌》。[37]
    于善庆住持陕西道务期间德高望重,门下弟子不计其数,除了上述的几位著名弟子之外,见于文献记载的还有骆志通等人。[38]另外,郭武教授在《丘处机学案》中引樊光春先生统计的丘处机后学门徒时云,冯道真曾师从于善庆,不知何据。[39]
    三、于善庆及其弟子对西北道教的贡献
    王重阳创立全真教后,不久即仙游,全真教因七子得以传播发挥,从而名扬天下,遍布寰宇。七子后学中,于善庆无疑是其中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他先后参学于马钰、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时除郝大通和孙不二之外五子的共同弟子。先后任掌教的尹志平、李志源都对他礼敬有加。李志源曾对人说:“于吾友也,风神洒落,识度夷旷,衣褐怀玉而不愿人知,盖吾先师长春子所密授者。他日兴吾教者,其斯人欤”。[40]宋金之战后,他赎购俘虏,度其入道,使大批俘虏免于桎梏。河南、燕京等地干旱闹蝗灾时,于善庆应邀积极举办斋醮法会祈雨,并迅即应验,可见于善庆修道颇有成就,精通斋醮法事。于善庆因德高望重,金朝和蒙古的政要名流纷纷与之结交,他利用这个关系,积极维护了全真道的健康发展。于善庆又广交文人士流,著名文学家杨奂、张森、许古、杨云翼、赵秉文、宋九嘉等皆二十余名名士有交往。在主持陕西道务期间,于善庆奋力勇为,使得重阳宫达到全盛,并带领弟子修建了汧阳玉清宫、志道观、遇仙宫、长春成道宫等。于善庆长期在关陇传道,先后培养了高道宽、李道谦、王志谦、符道清等著名弟子,这些弟子后来都成为全真道一时之俊彦,或著书立说,或弘道度人,或治病救人,对元代西北全真教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于李道谦所著《终南祖庭仙真内传》及《甘水仙源录》等书,系统记录了全真教早期的传承活动情况,对研究全真道的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李道谦的弟子孙德彧后任全真道第五代掌教,对全真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这三块碑的碑文内容本身学术研究价值也不大,因为碑文撰写碑文时杨奂也是听别人转述于善庆的生平故事,故有关于善庆生平的很多细节也是清楚,甚至有些地方读不通。只有参考《終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之“洞真真人”条以及其他相关文献,方能读懂杨奂撰写的《洞真真人于先生碑》。

     [2]事实上,王处一和刘处玄指点于善庆入关中参访丘处机是为了让于善庆继续学习,从而为道门培养人才。

     [3]李大乘,道号灵阳子,今平凉市华亭县人,是马钰在关陇收的重要弟子,马钰曾写数首道诗赠李大乘。其事见《終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上“李大乘”条。

     [4](元)李道谦:《終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之“洞真真人”条,明正統道藏本。按:崔羊头乃当时平凉府名道,马钰的另一个著名弟子赵道坚曾师从其学道数年。崔羊头,按照洞真真人传记里的说法,崔羊头名崔其。

     [5]赵九古(1163—1221),道名赵道坚,号虚静子,平凉人。赵九古先师从崔羊头,后相继师从马钰和丘处机,并曾随丘处机西行拜谒元太祖。

     [6]同、华一带,即今陕西渭南大荔县和华县一带。由于善庆在这一带乞食,我们也可以推断于善庆此次是从洛阳沿着三门峡进入潼关的。

     [7]蒲察道渊(1151—1204),蒲察氏,字道渊,道号通微子,元代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人,丘处机的高徒。

     [8](元)李道谦:《終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之“洞真真人”条,明正統道藏本。

     [9]毕知常(?—1231),道号广容真人,今陕西省礼泉县人。先师从马钰,丹阳仙游后又长期师侍丘处机,曾同吕道安长期主持重阳宫,被誉为“玄门十大解元”之一。

     [10]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晚号闲闲道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善填词,有《滏水文集》传世。

     [11]岐山五姓之洞真观,今不可考,毕知常晚年亦曾隐居于此。

     [12]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十七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4页。关于这件事,《終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之“洞真真人”条,以及《洞真真人于先生碑》等有关于善庆的传记资料中,记载的不甚清晰。幸好《大元凤翔府岐山县官村创建通玄观记》中讲符道清时,细致记载了此事。

     [13]范圆曦(1178—1249),号玄通子,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郝大通的弟子,1226年开始提点东平上清万寿宫。

     [14]东平上清宫在今山东泰安东平县,金天会六年(1128),立刘豫为“大齐”帝,先治大名,后迁须城(在东平府)伪称东京。

     [15](元)李道谦:《終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之“洞真真人”条,明正統道藏本。

     [16]同上。

     [17](元)李道谦:《終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之“洞真真人”条,明正統道藏本。

     [18](元)李邦献:《陇州汧阳县新修玉清观碑》,参见王新英辑校:《全金石刻文辑校》,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12月,第557页。

     [19]咸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咸阳市志5》,三秦出版社,2000年9月,第306页。

     [20](元)李道谦:《終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之“圆明真人”条,明正統道藏本。

     [21]德兴之龙阳观在今河北涿鹿一带,尹志平曾在此修行传道。

     [22](元)李道谦:《終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之“圆明真人”传,明正統道藏本。

     [23]马兴荣、吴熊和、曹济平主编:《中国词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51页。

     [24]刘兆鹤、王西平编著:《重阳宫道教碑石》,三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18页。

     [25]王原祁等纂辑;孙霞整理:《佩文斋书画谱》第三册,文物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592页。

     [26]胡义成:《论元代全真道士史志经编创的小说<西游记>初稿》,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7](清)毕沅:《山左金石志》卷二十一,清嘉庆刻本。

     [28](元)孛兰肹等撰:《元一统志》上册,中华书局,第53页。

     [29]王宗昱编:《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8页。

     [30]同上,第30页。

     [31](元)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八之“洞玄子史公道行錄”条,明正統道藏本。

     [32]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十七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3页。

     [33]台湾学者辛梦霞谓这里的“冲虚大师李君”指的是马天麟,非也。参见辛梦霞著《元大都文坛前期诗文活动考论》上,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9月,第75页。按:《元好问全集》中有《冲虚大师李君墓志铭》,但并未交代冲虚大师李君的任何信息。《甘水仙源录》中称李志源为冲虚大师,且李志源曾在大梁丹阳观传道,李志源与马天麟活动的年代基本相同,《燕京创建玉清观碑》称冲虚大师李君与马天麟为同乡,考李志源籍贯也是上谷之德兴,故这里的冲虚大师李君指李志源。

     [34]孙勐,罗飞编著;佟洵主编:《北京道教石刻》,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3月,第37页。

     [35]佑德观地址在今甘肃庆阳镇原县潜夫山,1179年左右,马丹阳曾在该观传教。

     [36]宋金时期连绵的战争,使各地所藏《道藏》多毁于战火。从1237年开始,披云真人宋德方带领弟子秦志安等人在山西等地搜集散佚的道书,重新加以校订增补,前后历时十年左右,世称《玄都宝藏》,又称《宋德方藏》。后元代的佛道大辩论,使《玄都宝藏》中大部分被毁,唯《云笈七签》和《太清风露经》二卷传世。

     [37](清)黄居中修;杨淳纂:顺治《灵台志》卷一,清顺治十五年序本。

     [38]户县秦渡镇有古真武堂,乃马、谭、刘、丘四子分手处。金兴定年间(1217—1221),有景慕四真者于此经奉香火,恩例赐额为志道观,旋即毁于战火。一日于善庆路过志道观遗址,遂命门人骆志通鸠工事材,构建殿宇,聚徒奉道。事载《户县秦渡镇重修志道观碑》,见《道藏》第19册,天津古籍出版社,第795页。

     [39]郭武:《丘处机学案》,齐鲁书社,2011年9月,第104页。按:冯道真墓志铭谓其“从岳公道、易真人传授法箓,李宗主王玄庆为师。”参见《山西省大同市元代冯道真、王青墓清理简报师》,载《文物》,1962年第10期。

     [40](金)张邦直:《真常子李真人碑铭》,见才《道家金石略》,第467—46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