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被继学庄子、东晋道学家、著名丹道家、医药学家葛洪发展为“黄老道学”,不仅是养生保健的医学,而且是治国安邦的哲、道学;根据民间历史遗迹、地方志记载和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老子西行的路线有可能在西出宝鸡大散关后,经过甘肃天水、渭源、临洮、玉门,新疆喀什、和田等,最后可能到了印度。老子所到之处,也就是其思想文化西传之地。老子所著《道德经》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宝塔上的明珠。他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且传入西方发达国家,受到很多思想家、政要和成功企业家的推崇和运用。今日以老子思想治国、治世、修身,无疑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老子思想 西行传道 历史踪迹 际影响 一、老子的历史影响 老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古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柱下史” “守藏史之官”(管理藏书和档案的官,或为文史官员),被东汉形成的道教尊奉为教祖,所著《老子道德经》。从众多史料及论说看,由于老子一生几次闭修从未主“政”,这也是“正史”无缘大篇幅写述被西方称为“世界十大作家之首”的老子之主要的原因。即使如此,司马迁还是在惜墨如金的《史记》里珍贵地嵌入了老子的姓名、字、谥、籍贯、职务、存世经典、与中国儒教及创始人孔子、继学庄子、法家之间的关系等,已经是非常珍贵的重要信息。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容貌若愚。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也。”孔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朝闻道,夕死而足耶”。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注:后史有函谷关、大散关两说),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要求)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所终。”“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庄子者,(最早从老子思想中提练出“内圣外王”的修为理念)其学无所不得窥,其要本归老子之言……作《渔夫》、《盗跖》”,“以砥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申不信,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国治兵强,无侯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法学之术,韩非者而其本于黄老。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源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司马迁不仅在《史记》中,较系统地交代了老子的思想主旨,对后世儒、法、玄、兵各学派的影响及宗法关系作了清楚的交待,还为其“恍惚迷离”的书写技法“众妙之道”留引了广阔空间,也为后世神话老子为法力无边的“太上老君”奠定了历史依据,更为中国神位层次及伸延空间奠定了理论基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神学依道学再生而发展,为中国文化予生命究竟、追求理想奠定了“法理”基础。他不仅在《老子列传》里记下了老子以导师身份教诲孔子名训,更在《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里记载下,鲁国君遣二十来岁的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以“学者平布之式”赠孔子名言:“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为己”。老子以道“教”孔子,无疑成为他后来以儒解道的基础。老子与孔子这两次历史性对话,无疑开创了中国思想史的重要里程。 东晋道学家、著名丹道家、医药学家葛洪(公元284-364年),化学始祖,著有《抱朴子》一书,分为内、外篇。今存内篇20篇,外篇50篇,集魏晋炼丹术和道儒结合之大成。他说:“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还在本书详细论述道“本”儒“末”的逻辑关系及儒道对社会治理的实际效果。葛洪在深刻比较了当时及以前的阴阳、儒、墨、法各家理论及在实践后认为:唯道家之教,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指约而易明,事少而功多,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本也。他不仅深刻分析了道家精神,还对当时轻道重儒的原因作了分析。他说:“世间浅近者众,而深远者少,少不胜矣,由来已久”。也就是说,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急功近利成势,重物质轻道德,重知识轻智慧,造成见识浅薄,失去深刻理解道家思想的能力。这一见解,至今也不失中肯。 葛洪明确提出“黄老”道学,不仅是研究养生的,而且是治国治世的根本。他眼中的修行“上”士,是有能量“修于三军之中而刀枪不入”;而“中”士则“修于市而百邪莫近”;只有“下”士才入山林,避凡世独处清静,(但目的还是修成后返市治世)。在他眼中上士者,外可以治国安民,内能修道成仙(健康长寿)。葛洪为后世指明了“以六经训俗士,以方术(清静)授知音”,“儒道互补、内外兼修”的总方向。葛洪还担忧儒学的“陆地推舟,身必有殃”后世轻道重它至清末的中国,积贫瘠弱至辛亥、五四运动爆发等历史事件得到了印证。在先哲的引导下,我国历史上涌现了李白、苏轼、文天祥等数不清的实践者,到了全真教成型,“居本源而不自恃”、干脆提出三教合一,以实事求是、宽量治学、清骨明本的思想态度,引导了中华民族修身、治国理政、治世兴业的法则。受《道德经》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的影响。葛洪从养生、医学角度诠为:“夫人所以死者,诸钦所损业也、老也,百病所害也、毒恶所中也、邪气所伤也、风冷所犯也。令“导引行气”,还精补脑,食饮有度、兴居有节、可免六害”。正因有《老子》思想的底蕴,成就了晋代道、医、养学大家葛洪“兼修炼医术,凡所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瞻”的历史成就定位。也可以说,庄子、申、韩、列子、葛洪承继老子衣钵而成思想大家,足证老子《道德经》的玄宏深远。 应该说,玄奥的老子思想是对周及以前“三皇五帝”在内的历史智慧的概括和提炼。这是因为在中华文明中,道的思想和概念萌发较老子更早,远在中国文明殷商以前那段“人神共存”、“鬼世阴阳”的离荒开明年代,就产生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观点。关于“道”的起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1942年湖南长沙出土的帛书,是我国至今将伏羲记载为中华民族“创世神”的唯一最早文献。关于他“一画开天”创八卦,全民族众文化公认是华夏实体文明的初启!后世文人陆游诗读这一“画”曰:“无端凿破乾坤秋,始当羲皇一‘画’时(百度词。伏羲)。”先天‘八卦’的全息逻辑关系,“开出”程序性、数术性、概率学《易经》;本源性、本体论、宇宙论、政治论、人性论妙道玄德,被老子浓缩为《道德经》。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是开启“非恒道,非恒名,洞察万物之真之始,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我们今天可以看出老子思想,至今仍是形而上物质型总成智慧、心物相混互融的永不过时、放之四海而皆真的光辉智慧。“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执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圣人之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我善;不善者,我善之,德善。信者,我信之;不信者,我亦信之,德信。”。孔子关于圣人的要素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老子关于圣人的智慧层次是:“不出户,知天下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为什么能“不出户,知天下…”, 这不是理解老子思想唯心唯物的依据,而是入门老子思想的一道门槛。如果读者没经世“内丹”导修,或“真气运行”修炼达到一定程度,对理解这一章是有“频道”障碍的。起码,通过“真气致柔”练气内丹“辟谷”等修炼才会有初步体验。才能读“懂”这部“地外天书”。老子思想的最高层次最终在于“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覌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以说,老子哲学典定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制高点。由于道的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天地未始古往今后,凝八荒,聚六合,开阖至极远而返朴事物根本之无穷尽,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思想终为“综罗百代,精妙绝伦” 。老子思想智慧的深度、高度和精度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无与伦比。例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柔弱胜刚强”,“祸莫大于轻敌”,“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贵以賎为本,上以下为基”,“无为而治,则无不治”,“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其长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治,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将自宾。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等等。老子思想不仅在于举世率先揭示了辩证统一法则,更在于他的亲民崇高,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习近平同志再确认老子是“春秋诸子百家之首”; “中华民族慢慢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思想大家之首”。是我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二 、老子西行传道的踪迹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老子 “出关”后向西而去,究竟出的哪个关?西行道什么地方?没有明确记载。根据民间传说、历史遗迹、地方志记载和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老子所出之“关”,有可能包括河南函谷关、西安楼观台和宝鸡大散关,老子西行的路线应是在西出宝鸡散关后,经过甘肃天水、渭源、临洮、玉门,新疆喀什、和田等,据文献记载最后到了印度等地。 由于老子西行出散(西)关,在战乱分割始复情况下,与关东人失去联系,隐入“西”关民间,考察造学,后来的秦及主史致司马迁“不知所踪”非常正常。还原老子西行踪迹,无非靠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民间传说三把钥匙,尤以考古为重。 “车过留痕,人过留音(传说)”,老子西行沿途踪迹是客观存在的,百姓连片成带千古流传也是构成客观真实的要素(我国东、南、北其他地域没有类似的现象就是明晰的对照)。我们通过寻览国家正史、地方史志、文献传载、民间传说和历史遗迹,使还原老子西行路线成为可能。正史南朝范晔《后汉书.苏扬郎襄列传》载,东汉延喜七年(164年)襄楷上书汉恒帝:“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这是当朝文臣上书皇帝帖,可信度高,是打开老子西行的钥匙之一。老子西行具体去向根据沿线存迹可作梳理如下。 1、陕西周至楼观台。这里有系列老子布道陈迹,东西楼观台多处和皇家确认古迹,终南道文化大景区,唐代至今老子热未断,还有“老子墓、升仙台说”。 2、陕西宝鸡大散关。老子过周至楼观台,沿秦岭西行至眉县太白山汤峪山口,有一座千古道观“青牛洞”。洞内有高度风化的青牛化石,老子在此化贼为良的故事千古流传至今。宝鸡全境,更是老子活动范围和西行非常重要的节点,除在《正义》、《索隐》分别记载云老子著经函谷关、葛洪《抱朴子》云老子著经散关、第三人北魏时崔浩也认为司马迁所载老子所出之关为散关(宝鸡大散关)。“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果得老子”《列仙传》;“周尹喜为散关令”,“老子将出散关以升昆仑”。人称老子骑牛过玄关(至今景观尚存史谓宝鸡外八景之一),今宝鸡市渭滨区天台山屹立一峰曰“伯阳山”,一庙“弥罗天”(老君洞),庙周建筑和洞额字体足见宝鸡人至迟在唐时就知道老子西行建“浮屠”而称弥罗,(综述《宝鸡县志》)。单就老子著经函谷关、楼观台、宝鸡大散关多说并存现象本身就说明了老子西行的客观真实。 “渭水东入散关,伯阳谷水入焉,又西北注入伯阳水”,“散关西渭河支流名伯阳水,一川名伯阳川,一谷名伯阳谷”,“遇李耳西入,途径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 。北魏时现陕西邻甘肃天水的秦陇区域内,曾设过“伯阳县”(唐并入清水县),现仍留“伯阳镇”建制(雍正十一年版《凤翔县志》,乾隆十二年、五十年版《宝鸡县志》,民国十一年强振川版《宝鸡县志》,《道藏西升经》)等,多文献明确记载老子过散关遇尹喜散关著经,介绍宝鸡存“通仙覌”、“说经台”,天水临洮人“尹喜故宅”等记载。后世,马丹阳在宝鸡修行继承老子思想主张以“清净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著”,被元世祖封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被称为“活老子”的丘处机在宝鸡长年修真,成就龙门全真派,晚年令成吉思汗言听计从,行程万里,“吐老庄之秘笈,”一言只止杀千万命;明代张三丰在宝鸡传老子道学,创三丰太极拳惠泽古今,使宝鸡金台成为名文中外的千古名覌;仍从宝鸡龙门洞精修而大成的现代大师任法融,苦研道学三十年,《道德经释义》问世,倡阴阳平衡,和谐社会运行,受广泛推崇等。这一现象与老子住、留、修、著、过散关之文脉影响关系,也是需要和可以研究的课题。总之,老子西行出散关非常明晰,存迹丰富。 3 、甘肃天水。除与陕西宝鸡“伯阳”山、水、谷相连外,古伯阳县(现伯阳镇)遍街多名“伯阳…”。“柏林山,东七十里,其山多柏林,有伯阳覌、老子庵”《秦州山水》,为秦州十景之一。清水县、伯阳县唐时并入之县,更有“尹喜故里”、“教化沟”、“尹道寺、“尹道村”,纪念老子带民众兴修水利的“伯阳渠”的千古史存至今等。(《天水伯阳镇》) 4 、甘肃陇西。天水继续西行到渭源的老君山,有唐宋时期修的“老君殿”、“青牛观”,每年五月初五举办庙会纪念老子“住山”日,同时渭源还有老子首建“渭水卧桥”,老子在临洮除大量历史传说“佐证”老子两次返留洮水外,更有千古“老子坪赠杖”、“飞升台”讲述老子西行的千古“真实”遗迹,河西祁连山下的玉门市,至今尚存“老君庙”地址。据传新疆喀什有“三仙洞”,内蒙古阿拉善盟“居延海”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名关阔海,《水经注》译记为“弱水流沙”,被传是老子西行“化胡”地。至今景区仍有老子骑牛雕塑景观。据众多历史文献和广东省社科院前院长罗尚贤《和生论》介绍,以我国新疆和田一带至印度,还有老子西行的大量文脉踪迹。 2017年9月1日,广东省社科院副部级研究员、广东国学院院长柯可;福建省老子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德建;西安市黄老文化研究院沈明岐;宝鸡市老子文化研究会会长易渲承;及中国老子文化研究院西北分院人员,对西安市博物院存2005年出土的李诞墓进行了联合考察。惊人发现该墓石棺体上镌刻着伏羲:女娲、朱雀、玄武等中国核心文化图案,据墓志铭载,墓主人是老子后代李伯阳,从罽(jì,几)宾(今克什米尔)于北周正光年“归邦”,从魏体(与书法时代相应)碑文的“玄妙气”,“敬镌玄石,以传不朽”,死后,“皇帝授君邯州刺史”等非常清楚的信息看,墓主人是老子在克什米尔的约30代“归邦”后人。西安市考古研究院有参加当年考古的专家称:“‘李诞’有可能是北魏西使宋云所带回中土的”。 老子见周道将衰,西行过河南函谷,西安楼观台、长安一带找寻西周采邑;到陕西宝鸡回溯西周文明起源,天台山览炎黄二帝足迹;甘肃古陇西天水、渭源、临洮寻访伏羲、禹黄、龙山文明;悼以身殉道的伯夷、叔齐二王之墓逻辑思考比较合情。过玉门、新疆喀什、和田,传道到印度,民间传说和理论证据链清晰可判。老子所到之处,也就是其思想文化西传之地。 三、老子思想在国际上的深远影响 根据我们看到的一些资料,老子是可与西方公圣耶稣并尊的东方圣哲,他所著《道德经》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宝塔上的明珠。据报道,全球外文出版量《道德经》居第二,仅次于《圣经》。如果加上本土自古以来的印刷量,《道德经》印量有可能是世界第一。在世界范围内(含日本在内的汉文化影响圈),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老子思想都很推崇,不仅是各国政要、思想文化大家的必读书目,而且应用至公务员考试;幼儿教育;社会治理和企业管理。 美国学者蒲克明认为:“老子《道德经》肯定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美国张煦初认为:“汉唐盛世是靠道搞好的,美国是靠道搞好的。” 前联和国秘书长潘基文推荐给联合国机关的工作指导原则是《道德经》中的“为而不争,利而不害”名言。 法国西雷慕沙说:“老子思想与稍后的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所提出的学说有无可争辩的共同处”。 这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结论,清楚的认识到以音乐特长参加老子西域传道的毕达哥拉斯,后来创造的古希腊哲学与老子思想的文脉关系。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老子思想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载满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说:“现代物理学把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近代西方经历数代付出巨大人财物资源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老子思想先驱”。在英国人眼里,老子的伟大一点也不亚于耶稣。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电视讲话倡导:“每一个德国人家里买一本《道德经》,以解决思想领域的困惑。”在德国,据说亲友过生日、婚庆常用老子的话抄写送人。他们普遍认为:现代科学的尖端,无非是老子在几千年前写的哲学著作具体体证而已。美国总统里根对政要、人民讲话公开引用老子明警哲言“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们其实深谐尊规律、重火候、不折腾,无为自然的要诀。美国学界还将“老子列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老子早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学界、政界和商界推崇的名人,《道德经》早已成为有深远影响的世界名著。世界名人比尔盖茨用《道德经》指导产品研发和企业管理,在捐出财富580亿美元后动情地说:“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国,如果那样,我就可以成为老子的学生”。其实比尔盖茨就是老子的当今学生! 其学说被欧美临床心理学和企业系统矫正广泛应用,影响及中国的德国学者海灵格博士,反复说明他的学术灵感来源于中国老子的《道德经》 西方人推崇老子思想绝不是偶然的。老子在西行路上继续创作和传播的《道德经》,恒居人类哲学之高峰,为历代盛世帝王修身、治国之经典。汉“文景盛世”、唐“贞观盛世”,被史学界称为践行《道德经》的智慧典例。整个中国历史证明:道昌则国强,逆道则国弱,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今日以老子思想治国、治世、修身,无疑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有利于大同世界的建立! (本文作者系陕西省宝鸡市老子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