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以中华民族为本位的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它深深扎根于中国普通民众心里,形成风俗习惯,演化为文化潜意识,左右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道教在形成过程中糅合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信仰,这使它与种种的民间观念、风俗习惯的产生,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们道教供奉的庞大的神仙系统中,许多都是从民间信仰中吸收过来的,如城隍、山神、侍郎、二郎神、娘娘神等等,都是民众崇拜的神灵。因此,道教也是一种民间性的宗教、民俗性的宗教,是中国古代人民大众传统信仰综合与提升的产物。研究民间信仰,有利于我们了解民间信仰所营造实践的多样性、宽容性的信仰环境和道教文化是我国各种宗教、各种信仰、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本文以青海湟中徐家寨会龙山的六月雷祖庙会为例,简述青海多名族地区的民间信仰。 一、多元的民间信仰 徐家寨村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距离县城北八公里处,是一个纯汉族居住的村子,有七百多户三千多人。徐家寨村原名伏羌堡,据《宋史地理志三》记载:“元符二年,陇拶降,建为鄯州,仍为陇右节度使,三年弃之,崇宁三年收复建陇右都护府改鄯州为西宁州,又置倚郭县。”《西宁府新志》卷七记载:“倚郭县,故城在县治南四十里。崇宁三年置。即今之南川伏羌城地也。”据徐家寨村徐氏家藏明太祖敕封其祖先徐勇诰命:“徐勇洪武二十一年受昭信校尉流官百户敕命。”充西宁前所流官百户置徐家墩,修寨防守南门暗门、隘口,此徐家寨之名由此而来。徐家寨南有会龙山,因山势走向由南到北逐渐起伏降低,恰似一条巨龙,故名会龙山或回龙山。因山上有雷祖庙,又俗称为庙尔山。山上龙福观雷祖庙是会龙山历史最为悠久的庙宇又为全山之主殿,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至二十六日,以纪念雷祖诞辰兴办庙会,徐家寨也因会龙山雷祖庙会而闻名。 民间信仰的雷祖,在我们道教称之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雷部诸神中的最高尊神,《玉枢宝经集注》:元始天尊生九子,玉清真王化生雷声普化天尊。道经称他执掌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雷总司五雷,是众生之父,万灵之师,掌握生杀大权,专门惩处恶人。据《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称要对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者,即付五雷斩勘之司,先斩其神,后斩其形,以致勘形震尸,使之崩裂。道教的主要宫观大多都有供奉雷祖的,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有道士及信众进庙烧香,祈福消灾,共同举行雷祖诞辰纪念法会。 青海地区的民间庙会大部分都是来源于道教的节日,庙会使人们通过聚会、交流、娱乐达到精神生活满足,成为当地民间信仰和道教文化的一部分。实际上庙会以民间信仰为载体,形成举行一定仪式等特定内容的聚会,徐家寨六月庙会就是纪念雷祖诞辰举行的活动,因而在特定时段成为众所瞩目的场所。从明朝时期的西宁历史来看,徐家寨是个多名族聚居的地方,先后有蒙古、藏、羌、汉等民族居住,随着明代充军和堡寨等卫边所的设立,逐渐演变成纯汉族居住的地区,这种演变中可以窥知,青海民族迁徙的轨迹,多名族格局形成历史和信仰的多元化。由于徐家寨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反应出民族文化融合、信仰多元的因素,如民间信仰文化中儒家的孝悌、道教的贵生、佛教的轮回因果,通过庙会活动得以相续,融入到当地民众世俗生活中,使各种信仰相互揉和在一起。这也从会龙山庙宇布局结构反映出来,依次是龙王庙、山神庙、土地庙、关帝殿、救苦殿、娘娘殿、雷祖殿、菩萨殿、斗姆殿、玉皇阁、三清殿、佛祖殿等,多元的民间信仰与当地习俗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由于徐家寨距离藏传佛教黄教圣地塔尔寺很近,难免会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如会龙山的山神传说是,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的四大护法之——宗喀吧四臂观音护法神,并将此护法神安奉在具有藏式的“峨博”遗风的山神阵中,并且挂上经幡和哈达,每年还邀请塔尔寺阿卡活佛诵经祈福,这些行为更能说明藏传佛教信仰元素的影响。信仰的多元是民间信仰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与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和信仰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二、以正一派道士为主的民间信仰活动 徐家寨地区道士的斋醮活动是道教与当地民俗和民间信仰相结合的典型案例。道教在青海传播主要在青海省的东部地区,与当地汉族佛教和藏传佛教以及民间信仰相结合,成为青海地区河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一派道士散居在青海东部的各个村镇中,以从事斋醮符箓、祈福超度道场等,体现了青海地方民俗文化与道教仪式内容相结合的特点。 徐家寨六月雷祖庙会主要在龙福观雷祖庙进行,以正一派道士所做启神、谢神的清醮道场以祈福消灾的科仪为主要内容,而这些科仪大部分与民众的农业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敬信神灵、祈福禳灾、愉悦身心、降福纳祥。一般正一派道士主要从事两种斋醮活动,一种是庙会中祈福禳灾活动,称为清醮,亦称善筵;另一种是在丧礼中诵经超度亡灵的斋醮活动,称为斋醮,亦称斋筵或斋事。这些仪式都是有当地民众与正一派道士共同参与,仪式内容有对传统的道教斋醮科仪的吸收和借鉴,也有对青海地方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继承。正一派道士的道场内容以当地的需求而进行,如果村中有庙会时,道士们就进行斋醮活动,并且根据民众的实际需求来诵经、安排斋醮仪式的顺序,通过将道教科仪内容融入的庙会中,人们借助科仪的宗教功能向上苍表达愿望。道场上的仪式和过程除了道教斋醮科仪的内容之外,还有一些以青海民间信仰为载体,将道教文化与当地的祭祀习惯和礼仪,甚至是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结合在一起,长久以来迎合并满足着当地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心里需求。道士们的斋醮科仪贯穿于庙会的始终,整个庙会都对是在围绕着清醮道场来展开。道场开始先举行“开坛、请水、洒净、升幡”的仪式。除此之外还有诵经礼忏,拜表上章,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乐、国泰民安。借此机会超度安抚过去的先灵。在山门前专门设立孤魂坛,坛中央供奉:孤魂鬼王的神像,在神前供上米、面、菜各一堆,称之为“米山、面山、菜山”,五方招亡幡,两旁张挂阴阳榜文,在道场开始的第一天傍晚,与会全体人员同道士们至村里十字路口,进行“摄召”召请在会各音门中的三代先灵及一切过去先亡,前来玄坛(这里指幽冥道场)闻经听法,早求解脱之道。同时周邻村民到庙会中,向神灵叩拜烧香,许愿还愿,求签等等。一般连续举行三至五日,每日因人们的需求而讽诵不同的经典科仪。一般来讲,道场规模的大小根据道士的人数来决定,道士多规模则大,道士少规模则小。 三、以道教为核心的民间信仰运作模式及影响 徐家寨会龙山庙会,主要由会龙山管理委员会和集会的会首负责,根据本地区的情况,组织庙会的各项活动,每年组织的庙会活动都有比较严格的仪式。首先是选择黄道吉日开坛,选定组织庙会的会首,一般都由本村里的信众和德高望重之人们组成,设有会长和会首,会长除了身体等其它因素外,实行终身制,会首在村里每年以六家人为一组,同管委会在庙会开始之前,向广大村民发出邀请函,组成执事东家,负责庙会期间的各项事务,还制定一些公约进行约束。如要求执事东家在会期间,禁止饮酒食肉,不得在庙内污言秽语,不得敷衍法会各项仪程,每天以饱满的精神,诚心诚意地做好全天的工作,在法会结束后,大家一起动手撤坛打扫卫生,帐桌先生结算公布账目,总结散福。在会龙山四处张贴这样的告示,警示进庙观敬香朝拜的民众注意的事项:本殿院为保人寿年丰,地方平安,今已插牌断路,设立法坛,恭请雷部诸神止挡妖风恶煞、冰雹冷弹,特此,严禁年轻育龄妇女,服孝暗房,及一切不净之人进入坛院。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庙会期间,制定约束性制度以及管理的具体分工,如雷府清醮执事榜文,罗列81人负责在会期间28项事务,入会村民要向雷祖盛会缴纳面粉8斤,清油2斤,现金10元,领取饭票,在会期间食用,称之为“献食”或“份子”。 作为一种本土村社的信仰,徐家寨村的六月雷祖庙会,吸引了周边民众积极参与,通过信仰资源形成的庙会,参与经济的运作。这里面也不乏通过庙会而进行物资交易,满足家庭中日常生活用品的需要。参与经济运作的大都是长期从事日用品行业的摊贩他们虽有固定的经场所,但以赶会来销售廉价的生活用品,和地方的特色小吃流动性会很好。通过庙会凝聚本村村民,和大量的信众,对当地社会发展,人们群众生产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是老百姓自发的和传统的文化活动,通过参与这种活动,即要满足自己的信仰需求,也要满足自己的娱乐要求,祈福保平安的、吃喝玩乐的、会亲交友的各种功能都汇集在其中。不同的组织模式和活动方式,承载着不同的理念,对群众有不同的特点和民间信仰生活方式。在这些因素中,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为核心,各种信仰相互混杂在一起,呈现一些信仰文化的生存模式和运行机制。如徐家寨地区形成以道教为核心的民间信仰,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超度等,都要进行诵经礼忏及一切法事的斋醮活动,因而周围群众受道士章醮符箓、祈福禳灾的地区性风俗习惯,这也反映了无论是道教还是其它宗教以及民间信仰,都以劝人为善、积善行德为宗旨,反对做恶事、坏事,以此促进人与人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宗教与社会等其它反面之间的和谐,促进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不同信仰群众的团结、和睦,这在客观上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从湟中县徐家寨六月雷祖庙会中看出,民间信仰有别于传统的制度性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现象和信仰存在,在民间活动场所多、信仰群众广,没有制度性,专职的宗教教职人员,也没有常规的活动和管理阶层,但对广大民众具有很大的影响,为国家发展中发挥作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道德建设,增强了敬畏之心,反映出民众世俗性文化传承、延续和发展的轨迹以民间信仰所营造和实践的多延样性、宽容性的信仰环境和道教文化,这是我国道教同各种宗教、各种信仰包容、和谐、和睦共存的重要基础,在这新时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作者系青海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谈耀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