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雷德菲尔德致力于研究自我保存的部落社会转变为农民社会时的状况,以推动研究范式的变革。他强调农民的社会与文化都不是自足的,要在关注到农民社会与城镇的文化互动的前提下,对其作出适当的理解。他说:“我已经辨识出构成整体社会的两个部分,农民和更加城镇化(至少是庄园化)的精英,在一个整体社会中,两者相互注视,相互结合或连接,有着互补的心态(也不总是互补的),他们的关系也界定了彼此的相互地位。地位较低的人在某些方面承认另一方的政治权威,和‘在道德领域的领导地位’”(Redfield,1958:60)。实际上,雷德菲尔德的论述大多集中于文化研究领域,对于大小传统间的权力关系并不十分在意。而在中国研究领域运用大小传统概念的人类学家一方面强化了二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另一方面也更加重视农民社会与大传统社会间对抗性的一面,其目的就是要从传统中国的某种“东方专制主义”的氛围中将社会及其叙事与象征解放出来。在笔者看来,以大小传统概念为出发点来理解中国农民社会的是一回事,要理解中国文明的内在关系结构是另外一回事。下文中笔者会论及,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过渡强化大小传统概念的作用往往会掩盖历史的复杂性,并导致对整体结构关系的误判。 ②王桐龄在研究中国历代党争时则认为,儒家知识分子几乎总是处于败落之地,人格之高尚甚至就是失败的必然导因(王桐龄,2012:160-161)。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王桐龄的看法来自对中国传统社会本身的激烈批判,这于社会变革的振臂高呼不无意义,但若看做是中国历史的真实面目则未免偏激和悲观了。 ③当地学者袁汉城认为可能要更晚,到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之后。本文在这个时间点上从嘉靖《太原县志》。无论如何,圣母的出现,早不过天圣,晚不过熙宁。 ④“十乱”见前文所引阎若璩《四书释地续》,其实是指十个平乱有功的人。 ⑤张东荪论儒家,专重于其讽谏功能和御史制度。他认为,“士阶级的初起是在于封建制度的将要崩溃的时候。彼时各封建主想扩充其领土,互相从事于战争,遂不能不招贤纳士。这种士不问其偏于文或偏于武。大抵得士愈多则得助愈多。同时士如不得志。亦可自由到别个邦去。因社会的需要遂形成一个那样特别一类人们。所以士阶级是由于封建的崩溃而始有需要的”。秦统一天下后,因法家变革之故,贵族失去对皇权的约束,为防止皇权腐化,“乃有士阶级出来,一部分去作官僚以助帝王经营广大的领土,另一部分却真代表士的使命,专作由下而上的对抗力,以谋政权与人民利益得一个‘平衡化’”。士作为辅治阶层,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止皇权的腐化。“他们的使命不在以分理事务而帮治者的忙,乃在时时以讥谏的态度纠正或救济治者的错误”。儒家除了维系政统不辍之外,另有一层在政治之外的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中国社会组织与秩序的固定,大半可说得由儒家思想的助力,例如家庭制度中父子夫妻长幼的关系,差不多是社会组织的基础。中国在政治上虽屡屡变更朝代,更换统治者,而社会始终安定不乱,不能不说是由于社会组织的基础始终未被破坏之故”(张东荪,2011:125-129)。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吴晗等,1937,《皇权与绅权》,学风出版社(出版地不详)。 [2]负佩兰修、杨国泰纂,1976,《太原县志》(道光),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3]傅斯年,2013,《诸子、史记与诗经文稿》,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4]高汝行撰,《太原县志》(嘉靖),天一阁藏本。 [5]葛兰言,2012,《中国文明》,杨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郝树侯,1956,《太原史话》,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7]晋祠博物馆选注,2001,《晋祠碑碣》,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8]柯文,2005,《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杜继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9]郦道元,2001,《水经注》,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0]李亦园,1996,《人类的视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1]列文森,2009,《儒教中国及其近代命运》,郑大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2]刘大鹏,2003,《晋祠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3]欧阳修、宋祁,2012,《旧唐书·本纪第一》,北京:中华书局。 [14]司马迁,1982,《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15]王桐龄,2012,《中国历代党争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6]韦伯,马克斯,2004,《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7]温曰鉴,1914,《魏书地形志校录》,乌程(今浙江湖州)张钧衡刻本。 [18]闻一多,2009,《伏羲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行龙,2005,《晋水流域36村水利祭祀系统个案研究》,《史林》第4期。 [20]徐松辑,1935,《宋会要辑稿》,上海:上海大东书局印刷所影印。 [21]薛元钊修、王效尊纂,《续太原县志》(光绪),光绪八年刻本。 [22]阎若璩,《四书释地续》,载阮元辑《皇清经解》,广东学海堂道光九年刊本。 [23]——,1973,《潜丘劄记》,王云五主持,四库全书珍本四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24]余英时,2003,《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5]张东荪,2011,《知识与文化》,长沙:岳麓书社。 [26]赵世瑜,2005,《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27]Gates, H. & R. Weller 1987, “Hegemony and Chinese Fork Ideologies: An Introduction. ”In Modern China 13(1). [28]Redfield, R. 1958,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