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道是一支受无为教影响而出现的民间宗教,其创立者为明代北直怀安县(今河北省怀安县)人李宾。 李宾(?-1562年),青年时代在家务农,后应征入伍,在战争中失去一目。后因被诬欠短粮草,受尽酷刑,经他人帮助,补足粮草后被释放回家。戍边的艰苦生活,痛失一目与被诬受刑的身心折磨,遂使李宾的宗教情感油然而生。从这时起,李宾拜“周祖”为师,修习无为教。他“明修暗炼,悟道成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自号“普明虎眼禅师”,创立了黄天道。 黄天道继承了无为教的教义思想,修习与追求的也是无为法与无生境界。与无为教不同的是,黄天道更重视从道教的长生理论中吸取营养。 李宾创立黄天道后,便到宣化府和山西大同一带开坛传教。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李宾写下《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明嘉靖四十一年,李宾死于膳房堡,享年40余岁,葬在碧天寺,被教内尊为普明佛、普明老祖、无为祖等。 李宾死后,因无子嗣,教权由其妻王氏、法名普光者执掌。明万历四年(1576年),王氏死,与李宾合葬一塔,坐落碧天寺内,名曰“明光塔”。从此,碧天寺成为黄天道圣地,300余年香火不绝。王氏死后,教权先由长女大康李氏、法号普净者接掌;大康李氏死,传与小康李氏、法号普照;小康李氏死,教权由米康氏、法号普贤者继承,这就是黄天道内崇拜的5位“佛祖”,即普明佛、普光佛、普净佛、普照佛、普贤佛。 为了取得合法地位,黄天道在创建初期曾仿效无为教,在政治上颂扬皇权,还为皇亲国戚、满朝文武祈福祝寿。清朝以后,由于清政府在北方实行的政治政策损害了扎根于直隶、山西一带黄天道的利益,因此,黄天道放弃了拥戴清政府的立场,提出了天下禅让说,以宗教谶纬思想鼓动人心,妄图登基自立。 自清乾隆初年起,黄天道的活动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自清乾隆八年(1743年)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政府3次查处黄天道。尤其是1763年的第三次查处,李宾后裔及信徒多人被从严处置,碧天寺被拆毁,李宾夫妇、两女、外孙女及李蔚的尸骨被寸磔扬灰。经过此次沉重打击,传了7代、历时200余年的黄天道遂至衰落。 但是,李氏家族的被清除,并不意味着黄天道被消灭。后又有崔有发、田景盛、任时花、任时贵等传习黄天道。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黄天道终于再度大兴,碧天寺重建落成,更名普明寺。复兴后的黄天道,由于掺入了他教成分,被时人称为“明会”,而坚持传统的一派称为“黄会”。直到民国时期,膳房堡周围村庄仍有众多的黄天道寺庙。 黄天道流传的地区非常广泛,华北、江南广大地区均可以看到该教活动过的踪迹。黄天道对明末和清代的民间宗教影响深远,尤其对明末清初出现的东大乘教、八卦教等教派更有直接的影响,而明末出现于江南的长生教,更是由它衍生出来的支派。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原文载于中国民族宗教网) (责任编辑:张恒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