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刘宗周《人谱类记》有一则“王曾之父生平见字纸遗弃,必拾而以香汤洗之,然后焚化。一夕梦至圣抚其背日:‘汝何敬重吾字之勤也。恨汝老矣,无可成就,当 遣曾参来生汝家。’未几生一男即沂公也。三元及第,为宋名相。”王曾的父亲“见字纸遗弃,必拾而以香汤洗之,然后焚化”的行为叫做“敬惜字纸”。宋代元状 元、状元宰相王曾的故事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敬惜字纸的典范。 显然因果报应的迷信说法不足凭信,但研究敬惜字纸这种民俗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客观地认识这一习俗的消极与积极因素,对于今天的大众文化发展、文明建 设甚至学术的健康发展,恐或不无某些借镜意义。本文探讨的范围是纸这种文化现象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宣传提倡手段、现代遗存,等等。这种习俗在历史上的 功过以及对现实的某些有益成分也,作适当分析。 一、“敬惜字纸”是一种什么样的习俗 泰州下坝施家湾的敬惜字纸窟 我们今天认识“敬惜字纸”习俗,仍然要通过旧时代带有迷信色彩的一些宣传材料,如延表编的《丹桂图》、刘宗周的《人谱类记》以及各种《惜字律》、《惜字新 编》、《惜宁征验录》、《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过律》等劝善书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惜宁章程》等。根据这些旧的文献记载,可以发现,敬惜字 纸主要是指对带字的废纸的处理方法,一不能乱用乱放,二要妥善保管,三焚烧。 将废弃字纸妥善收藏,整理干净,焚烧埋于净处,或流人江河湖海,是人们敬惜字纸的重要内容。现在各地残留的或新建的敬字亭一类的建筑就是这一民俗民间习俗 的踪迹。《文昌帝君惜字功律》劝勉的善行主要有:生平以银钱买字纸至家香汤浴焚;生平遍拾字纸浴焚;多收字纸灰深埋净地;以字纸焚疏炉;以字纸漂净水中; 或急或缓,见字纸必浴焚;偶于秽处见字纸,即收起不轻忽,等等。《惜字条约》则倡议:衙门房科最多字纸,须刻刻留心拾藏字篓,多即焚化,不可抛弃糟蹋。 或买或捡拾,妥善收存,或香汤浴焚深埋净地或流人江河湖海,都属敬惜字纸。形式有简有繁,佛教里焚烧字纸甚至要念咒语,普通民众则不,甚或直接埋藏字纸而 不经焚化。据说密宗有一烧字纸专念咒语:“嗡,班则穆懿喜把,日阿(二字合读为一字)巡即乃苏,悉把轴。”边焚边念,并观想所烧字灰中一切法义与大地众生 结缘。新时期宗教人士面对新问题,即现代许多佛学写作的草稿和所谓的檀香等上面到处印的、被信众随手丢弃的佛菩萨像该如何处理呢?“遵照先贤的做法在万不 得已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没有保存价值的稿纸或佛像等焚烧,然后将字灰洒入溪涧大海中,与水族众生结缘,切不可将这些写有妙法善法的稿纸贩卖与人,而得亵渎 之罪。在烧这些稿纸,时应默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心经》一遍以示恭敬。”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 对于书籍、账簿、书信等要妥善管理。《文昌帝君惜字功律》劝人不以字书放湿处霉烂并扯碎践踏;生平不轻笔乱写涂抹好书,等等。 对于其他有字物品的处理。《惜字条约》有如下繁缛的规定:石桥残碑,凡有字迹,需用铁凿凿去;不可任意践踏坐卧其上;布匹有字,须漂洗无迹方可染色。若不 能洗净,只可剪去字迹碎卖。切不可明知故作,染蓝青为男女衣服造孽。漆店改作旧招牌,凿碎字画,宜另贮焚化,不可抛弃污秽。扇中有字,不可扇前后与胯下, 及携放床上压卧。书籍及扇面有,不可杂房衣服箱内。场篮有字,切不可坐。钱文字迹,不可放床铺席下,及藏在身,倾倒压卧。钱文字迹,不可藏肚兜内出恭小 解。雨伞有字,不可携遮出恭小解,须买鸟油柄不刻字者。风灯有字,不可携照出恭小解,需另买无字画连环如意。鞋袜印有字号,须用水刷净,方可穿着。布匹绸 缎印有字号,须剪放字篓焚化。毯条印有字号,须用水刷净方可铺床上,及喜事行礼。笔管有字用残,宜藏字篓焚化,不可抛弃。有字茶杯及一切有字玩器破时,宜 收藏字篓,不可抛弃。银包米袋有字,货包不可跨越。面桶高脚桶底下有招牌,须刮藏字篓,方可取用。包药有字煎药时,须拆藏字篓,不可用封药罐,同药渣倒于 路上。街坊里社村墩,宜择总路洁净之处,公建惜字亭一所。凡官府告示招贴乡约等项,统归惜字亭张挂,稍久拾取字炉焚化,勿致风雨损坏,飘坠污秽。告示招 贴,不可贴于秽浊之处,致风雨飘坠污浊。若见庙内字碑卧地污亵,应移到清静的地方。 衡阳接龙塔 《惜字条约》甚至规定了一些文化事业如刻书、科考的细微末节:书坊书板,宜放高处,不可低叠亵漫。经文书籍并图像等板务,宜盥手开雕。雕毕,将此板洗净, 用布袋漉起字渣,晒干藏字篓中。其板不可放架下、床下、桌下等处。刻字新收门徒,先教随时捡拾零星字纸藏字篓中。场篮有字,切不可坐。乡试号舍、号被及小 试考桌,不可乱写。场中草稿,出场须收拾清楚,不可弃掷。 可以亲自去做,也可以雇人去做。宣传敬字得福信仰,劝诫亵渎行为,教育子女学生敬惜字纸,刻印、保存、散发惜字文书都属敬惜之举。《文昌帝君惜字功律》是 这样奖勉惜字行为的:见惜字文,留示子孙,及己身敬信供礼者,百功,安乐无祸;刊刻惜字文书遍传世人者,五百功,永无是非,多生贵子;抄写敬重字纸书训阖 门人令其珍惜者,三百功,子孙发达;劝世人惜字并焚怪异淫乱等书者,百功,本身增寿,子孙昌盛;化人银钱买字纸浴焚者,百功,增寿一纪,施财人永远富贵; 以有字幡帐做囊杂用能自戒劝人者,五十功,德名光显;见人作践字纸纸换焚或以他物换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转祸成福;禁人不以字纸拭秽者,十五功,其人 昌达;劝人不以字纸及钱放床褥下者,十功,得安乐;赞扬敬大功德者,五功,获福必多;代人收采浴焚字纸,万字一功,得享清福。 对于带字的纸或器物要敬惜,对于制造文字产品的人,也就有了进一步的道德要求,《文昌帝君惜字真诠》说:“下笔有关人性命者,此字当惜。下笔有关人名者, 此字当惜。下笔有关人功名者,此字当惜。下笔属人闺阃阴事及离婚字者,此字当惜。下笔离间人骨肉者,此字当惜。下笔谋人自肥、倾人自活者,此字当惜。下笔 凌高年、欺幼弱者,此字当惜。下笔携私怀隙故卖直道毁人成谋者,此字当惜。下笔唆人构怨、代人架词者,此字当惜。下笔恣意颠倒是非、使人含冤者,此字当 惜。下笔喜作淫词艳曲兼以书札讥诮他人者,此字当惜。下笔刺人忌讳、令终身饮恨者,此字当惜。”《惜字条约》倡导:“淫词艳曲、小说曲本、并损子堕胎,切 不可刻。”应即本乎此。 惜字得福的信仰得以流传,敬惜字纸的习俗得以广布,往往借助果报的宣传,也有官府的命令。在古人编的《惜字征验录》中或现生或眷属,因果报应感应故事 不胜枚举。敬惜字纸可得的善报归结起来有:眼目光明、安乐无祸、德名光显、永无是非、多生贵子、子孙发达、本身增寿、子孙昌盛、增寿一纪、永远富贵、百病 不生、转祸成福、其人昌达、得安乐、获福必多、得享清福、转世富贵、科甲连绵、瞽者转明、愚者转智、求子得子、求寿得寿、功名富贵皆能有成、疾病不生、邪 魔不扰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