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十规》讲座第一讲 张宇初为什么要写《道门十规》?
《道门十规》讲座第一讲 张宇初为什么要写《道门十规》? ——陈耀庭 今天开始向大家讲解张宇初天师的《道门十规》。因为《道门十规》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这个讲座要连续讲几次。今天,算是第一次。 一,《道门十规》是谁写的道书? 《道门十规》是张宇初天师写作的。张宇初天师是龙虎山的第四十三代天师,生于1359年,殁于1410年。张宇初是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的儿子,从小就读孔子的《四书五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聪明,有思想。因此有人称它将来是“列仙之儒,异日丕张”。意思是将来会成为有神仙思想的儒生,而且还会光宗耀祖。 张正常在明太祖朱元璋还没有登基时,就同朱元璋有了联系。在朱元璋登基以后,就获得了很高的礼遇,并且获得了管理天下道教的领导权。张正常天师在洪武十年(1377年)羽化以后,张宇初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继承天师之位。当时,张宇初只有21岁。不过,张宇初很早就得到明太祖的赏识。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也就是19岁的时候,张宇初就奉召进京见了明太祖,得到了明太祖的赏赐。洪武十二年,明太祖派使者到龙虎山赐给张宇初二道诰敕,授予他 “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 的称号。后来又召见张宇初,赐给张宇初法衣、金币,还有手书,勉励张宇初“勉加修节,以格神明”。张宇初继承天师之位以后,又多次得到明太祖和明成祖永乐皇帝的接见,为朝廷举行祷雨和玉箓等斋醮活动,一直受到明朝朝廷的重视和支持。 张宇初继承天师之位后,研究道教的教义思想,领导天下的道教事务,对于明代道教的发展作了许多贡献。 张宇初有许多著作,例如:《岘(音现)泉集》十二卷,《道门十规》一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四卷,辑录《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七卷,等等。张宇初的主要诗歌、文章等都收在《岘泉集》中间。 二,张宇初为什么要写《道门十规》? 《道门十规》是张宇初关于道教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特别是道风建设方面的重要著作。《道门十规》,收在《道藏》第32册第146页。 1995年正一派恢复授箓制度时,中国道教协会编的《道教正一授箓传度经教集》中,就收有张宇初的《道门十规》。据该《经教集》的《后记》中称,选入这部经典主要是为了使正一道士“从中增进对道教教义规范的觉悟,提高自己的素养”。因此,这是道教徒提高自己教义规范的觉悟的重要著作。上海城隍庙,从今年开始的讲座首先也从《道门十规》讲起,目的也就是为了增进大家对道教教义规范的觉悟,提高自己的道学素养。 现在我们已经把《道门十规》复印给了大家。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张宇初的《道门十规》。请大家翻看一下《道门十规》,《道门十规》主要是十条: 第一条“道教源派”讲的是关于道教的宗派源流,道教宗派很多,但是他的根源是一个。因此,学道的人要学习根本,不能忘记根本; 第二条“道门经箓”讲的是关于道门经箓,道门的经典很多,各种经典的内容各有侧重。道门中人应该如何读经、念经; 第三条“坐圜守静”。“圜”有两读,音:圆、环。意思是封闭的环绕起来的地方。这一条讲的是关于内炼修持; 第四条“斋法行持”讲的是关于科仪斋醮; 第五条“道法传绪”讲的是关于道法传承以及道门应该如何传承道法; 第六条“住持领袖”讲的是关于住持领袖的条件以及如何坐一个领袖; 第七条“云水参访”讲的是出家道士为什么要云游,以及如何云水参访; 第八条“立观度人”讲的是立观的目的为了度人,以及如何度人; 第九条“金谷田粮”讲的是庙观置产业的目的,以及如何管理道观的产业; 第十条“宫观修葺”讲的是名山福地的宫观要经常修茸,不使其倾废 。 这十条,大致包含了当时道教徒信仰生活的各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认为张宇初的《道门十规》,是根据道士信仰生活的基本内容,针对明代道教的实际情况,制订的新的规戒。这十条,也大致涵盖了今天我们道门中人的信仰生活的内容,所以,今天我们来读《道门十规》仍然感到它具有实际意义。 三,《道门十规》原文讲读: 大家从《道门十规》的文章的开头以及张宇初的名字落款,就可以知道张宇初写这部书是进呈给皇帝看的。张宇初的落款作“正一嗣教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撰进”,“进”就是进贡给皇帝。 《道门十规》的第一句,就是:“伏闻:圣人以神道设教,太上以虚无为宗”。“伏”是表示尊敬的词。伏本来的意义就是匍匐在地上。“伏闻”两个字连用,是古代臣子对皇帝说话的发语词,一般都这么说:“臣某某伏闻”。中国古代的公文有一定格式,说话用词有一定的规矩。除了“伏闻”,还有“伏望”、“伏惟”、 “伏候”、“伏奏”等。这里的“伏望”表示下希望上的内容,“伏惟”表示下要对上说的内容,“伏候”表示下等候上的内容。“伏奏”表示下要上奏的内容。因此根据张宇初的落款,以及“伏闻”这两个字,可以肯定张宇初写《道门十规》起初的意思是送给皇帝看的。也可能是,想争取皇帝看过 ,得到皇帝同意后,再颁发下来,成为道门全体都要遵守的规戒。 张宇初是进呈给哪一个皇帝看的呢?是进呈给明成祖永乐皇帝看的。大家可以看第一段倒数第五行。文章说:“永乐初元首,蒙皇上圣恩,申明眷谕弥笃,务令一遵太祖成宪。由是观之,吾道之光赫,又岂前之所企及也哉。永乐四年夏伏蒙圣恩,委以纂修道典,入阁通类”。这段文章表明,张宇初撰写《道门十规》是在永乐四年(1403年)以后的事,当时张宇初已经44岁,因此,张宇初在教理哲学思想方面,或者在道法道术方面,或者在领导道教事务方面,都已经成熟了。 张宇初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专门讲道门规戒的书呢?这大概与当时正一教派在明代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道门中出现不少问题有关。 《道门十规》中讲到:“自近代以来,玄纲日坠(zhui),道化莫敷,实丧名存,领衰裘委。常怀振迪之思,莫遂激扬之志”。这里所说的“近代”,就是指元明之时。“玄”就是“道”。《道德经》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自称“玄门弟子”就是“道门弟子”的意思。“玄纲”是指道教的纲领,道教的根本。什么是道教的根本呢?就是道教的教义思想,以及体现道教信仰的的清规戒律。这些在一天一天的下坠。“道化”是指道教的教化作用已经没有人去施行。“名存”是指道教的名称仍然存在,而“实丧”就是说道教当时的实际状况已经不符合道教原来的面貌了,也就是说,道教已经变化得不像是原来的道教了。“领衰裘委”是拿一件毛皮作比喻,领子衰败了,羽毛也萎靡脱落了。 张宇初面对当时道教的状况是非常着急的。因为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时起,龙虎山天师一直总领天下道教事。张正常羽化以后,张宇初想振兴道教,但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激昂的志向。永乐四年,永乐皇帝要张宇初整理道教经典的时候,张宇初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可以实现整理道教规戒的愿望,所以,他写了《道门十规》进贡给皇帝,使它成为整顿明代道教的规戒的重要文件,并且希望《道门十规》流传到后世,成为道教的规范。 《道门十规》的第一条讲的是“道教源派”。 首先,张宇初强调道教的“源”,张宇初说,道教是“始自太上三代之前,则黄帝问道广成子,即太上也”。太上就是太上老君,是由“道”衍生成“气”,“气”衍生成的神。太上在不同的时代化生为人,降于人世间。黄帝时代的广成子就是太上化身。周文王时代的老子也是太上的化身。“及曰生于殷末,仕于周初,在文王时,为柱下史,迨武王时迁藏室史”。“其所著则道德上下经”,指的是老子留下《道德经》是开创道教的主要经典。这就是道教的“源”,就是起源。承认不承认这个“源”是区别真道教和非道教的主要标准之一。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挂着 “道”这个字的民间宗教,例如:“一贯道”、“黄天道”、“先天道”、“太极道”等等。道教和他们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源”的区别。正宗的道教就是以太上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其次,张宇初强调的是道教的“流”。所谓“流”就是从源头上发展和变化出来的流派。这些“流”,张宇初将它们区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思想家,用我们今天的区分,称他们为“道家”。例如:“关”指的是关尹子, “文”指的是文子,“庄”指的是庄子,“列”指的是列子,“亢”指的是“庚桑子”,“仓”和“柏矩”指的是谁,现在已经不可考证了。这些我们今天都称他们为“道家”,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道家”。 另外一部分则是道教,张宇初在开始时说到,“迨(dai)我祖天师立教于东汉,葛仙公、许旌阳演派于吴晋,曰教,则有正一、全真之分,曰法,则有清微、灵宝、雷霆之目”。葛仙公指的是葛玄,我们的经籍中称他创立了灵宝派。许旌阳指的是许逊,我们的经籍中称他创立了净明道。清微指的是清微派,灵宝指的是灵宝派,雷霆,我想可能就是神霄派。因为,神霄派是以雷法见长的。在后面的“道教源派”中,张宇初还说到:“若祖师之曰正一,许君之曰净明,仙公之曰灵宝,茅君之曰上清,此皆设教之异名,其本皆从太上而授”。 张宇初认为,符箓、经教、斋品、道法和丹药、修炼等等,“或有不同,而源委则一”。他们都是从太上的“源”上,流变出来的。所有这些道法或者道术,都应该不离开“太上立教之本,虚无清静无为不言之妙”。 从张宇初的论述来看,在张宇初的心目中,不管是什么宗派。不管是什么道法或者道术,只要是不离开太上立教之本的,都是道教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然,这与张宇初当时的地位有关。因为,在明代,龙虎山天师一直是被官方授予“领天下道教事”的权利。张宇初是当时中国道教的唯一的领袖。因此,他对于道教的历史上的各宗派 以及当时明代的各宗派都是一碗水端平的。 四,从《道门十规》第一规中,我们学习什么? 第一,我们今天学习张宇初的《道门十规》第一规要记住。一个学道的人,如果“非究源以求流”,就会“必忘本以逐末”。意思是,一个学道的人首先接触到的是道教的“流”,开始学道时学的是道教的“末”。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知道自己的度师是谁,只是知道经忏怎么拜,如果我们不清楚道教的“源”,那么必然会忘记道教的根本,就会使自己的眼光只看到自己的派别,只局限在自己学习的道法而不追求道教的根本。这样,就会失去道教存在的根本意义,忘记道教之所以能在今天中国立足的根本。张宇初说:“凡习吾道者,必根据经书,探索源流,务归于正,勿为邪说淫辞之所汩(gu,音古,不是汨,水流的声音)遂乃递相鼓惑,深失祖风”。就是这个意思。 《千真科》中有这样十六个字,称:“真品仙阶,行人所践;道无形相,要籍人弘”。这 十六个字的意思够我们用一辈子。意思是说,一个修道人要修成真人的品行,达到仙人的境界和地位,靠的是什么,不是靠说,而是靠做,要有真人和仙人的行为和品行。这就是行人所践。道是不可“道”的,是说不出什么形状,什么相貌,什么样子的,它是依靠我们学道的人的行动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每个学道人的行为至关重要,因为在普通信徒的眼睛里,我们就是“道”的体现。这个体现就是体现“道”的 “源”和“道”的“流”。我们身上的怎么体现“源”呢?看我们的思想是不是有太上《道德经》的思想,我们嘴里讲不讲《道德经》。怎么体现“流”呢?看我们的行动是不是按照道教的教义思想来行动。我们的科仪做得是否符合规矩,我们是否天天做早课和晚课,来体现自己的天天的修持。看我们能不能热情地对待来庙里的信徒。看我们能不能始终保持殿堂的清洁卫生。因为庙是我们道士的,但是,殿堂是归三宝的,是神仙们要来的地方。如果我们的殿堂是非常肮脏的,那么说明我们这个庙里的道士都不相信神仙,怎么去要求信徒来信仰我们道教的神仙,怎么来要求信徒来信任我们呢。 因此,学习道教的源流,归根结底要明白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是“源”的体现,都是“流”的表现。 第二,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今天道教正处在振兴和复苏的阶段,同时又面对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时期的新任务。我们更加要明白在今天高度组织化的社会里,道教界作为一个实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今天的道教徒一定要团结一致,破除宗派观念、加强整体意识。道教中间有宗派的区别,不同宗派之间存在矛盾,这是一个历史事实,也是一个现实的客观事实。而且,即使在同一宗派之中,不同地区的道士,不同师承关系的道士,他们之间也存在矛盾。这也是客观事实。问题是我们今天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特别是,象钦赐仰殿这样的浦东地区的大庙的道士应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因为,既然是大庙就会有各地各宗派的道士来参访、参拜,来拜见方丈,甚至来挂单。我们作为钦赐仰殿的道士应该如何对待来自十方的各派道众。我想,我们应该记住香港汤国华先生的话,“全真和正一,是一个老太爷生下的两个儿子”。推而广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同道派的道士都是一家人,我们应该一视同仁。 再推而广之,我们不仅对道教的不同宗派不应该有狭隘的宗派情感,而且对其他宗教也要以宽阔的胸怀来对待。记得有一次,我到龙华寺去见明旸大和尚,大和尚告诉我,有个全真派道士在龙华寺挂单,住在龙华寺。那天早晨,大和尚还同这个全真道士一起吃早餐。这就是大和尚的胸怀,就是大和尚的气派。既然是丛林,既然历史上全真派可以到佛教庙宇中挂单,今天,明旸也接待全真道士到龙华寺挂单。这件事情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道教的宗派之间要相互尊重,不同宗教之间也应该相互尊重。你尊重人家的信仰,人家才会尊重你的信仰。即使人家不尊重你的信仰时,你也要允许人家有改变看法的时间,关键自己要做出值得人家尊重的样子来。所以,对于不同宗教的人来参访我们的庙,我们应该热情接待。对于道教的不同宗派或者外地的正一派道士来庙,我们也应该热情接待,不能马虎。在接待工作中,我们不能说伤害别人的宗教或者宗派感情的话,使别人有看不起他们的感觉。记得有一次在法务接待处,听到有的信徒说佛教寺庙的和尚做法事不认真的话 ,我们听了就不要去说火上加油的话,也不要去说不利于宗教间团结的话。 第三,作为一个大庙,接待来自各种宗教和宗派的人,要有一套固定的规格。我们说到规格,往往想到的是接待的等级制度,也就是如同世俗社会的接待规格。来的是会长,那么就安排方丈出来接待。来的是一般道士,就派各小道士招呼一下,领走的时候,开支一点路费就完了。其实,人各有道性。不论是宗教的领袖或者是普通的道士,在宗教内部都是平等的,不应该有高低贵贱的区别。大和尚同全真道士一起早餐,就体现了这种平等的观念。大和尚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佛教协会的名誉会长,国内外著名的高僧。那个全真道士可能是个无名之辈,但是大和尚并不计较这一点,在百忙之中,还是抽空一起吃早餐。这就是四众平等的思想的表现。何况草野之中,大有高人。能够从山野之中来到大上海挂单,不会是庸碌之辈,说不定是条龙,是只虎,只不过人家不露相而已。所以,对于接待各种宗教人员的来访,接待道教界各派和各地来的道士,都不能敷衍马虎,要认真,要平等,要有专人负责。 第四,要注意向一切道派的道众学习,向各地的道众学习。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长处和特点。全真道派的道士在庙观管理,在道士的内丹修炼都是有一套的。青城山的道士在自己兴办产业,自给自养方面有些成功的经验。茅山敢于在印宫建起天下第一老子,不愧是一个大手笔。龙虎山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将旅游局挤出了嗣汉天师府,在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方面肯定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广东的道士在如何利用港台关系发展道教事业方面有许多办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注意学习和吸取的。能不能谦虚地学习人家的长处,正反映了一个庙的道士素质的高低。一个大庙,特别不能有大庙的架子,对于别人的长处要谦虚,要学习,而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要韬光养晦,要谦虚谨慎。 我想,只有在对待其他宗教和道教其他各派,持有这种态度,只有平等地对待所有学道的人,才算保持了清静无为的“道”的本源。 总起来说,学习张宇初的《道门十规》的第一条,就是要时刻不忘记道教的本源,尊重其他宗教、其他道教宗派,热情对待其他宗教和其他道派的人,处处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体现一种丛林制大庙的大度、周到和宽容的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