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阴骘文》,以文昌帝君降笔名义编撰而成,成书年代不详。“阴骘”一词原为“默默地安定”之意,始见于《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后引申为修善积德,俗称积阴德。什么是积阴德?我理解为就是做好事不留名,不图回报,功课经云:三千功满、八百行圆。 文昌帝君全称“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更生永命天尊”,或称梓潼帝君、梓潼神,相传为掌握人间禄籍之神,旧时士人多崇祀之。印光大师:“文昌帝君于宿世之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俗止于至善,功高德著。”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阴骘文篇幅虽小,却综括了三教教义。 全文以“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为开篇,在这里我理解为:吾十七世皆为士大夫身,也就是告诉我们因果轮回的存在。在佛教看来,一切众生都处于因果轮回之中,生生死死,世世浮沉,此生彼灭,彼生此灭。凡有情识的生命体,在未解脱之前,都“生生于老死,轮回周无穷”。做善事者随“善业”而上升,做恶事者随“恶业”而下沉。“善业”消尽,“恶业”显报,如此反复,无有终了。那么,因为我十七世一直在行善积德,所以才“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假设某一世做了坏事,那么就不存在“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一说了,因此我们不光要考虑我们今生的福泽,还要考虑到来世的福泽。认识到这一层,我们的为人处世、言行举止,都要顾虑到后世的果报,并不是只限于这一生、这一世短短的数十寒暑而已。这个也就是典型的佛教因果轮回教义。 文中言“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又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这里是道教典型的天道承负思想。对于“承负”的论述,《太平经》中解释“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过失,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意思是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即人们常说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其特点是前辈后辈相承负。与因果轮回思想比较,因果轮回思想体现的是时间上的概念:前生——今生——来世,平面展开;而天道承负更能体现出空间的概念:上天——人物——环境、包括殃及子孙,立体展开,并不完全是个人承担后果。 帝君说:“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忠主、孝亲、敬兄、信友”。这是典型的儒家“忠孝信悌”思想。“忠、孝、信、悌、礼、义、廉、耻”是夫子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也是做人和社会伦理的根本。吕祖九美德说:忠以尽职责,不容虚伪背离;孝以事尊亲,不容违拗忤逆;礼以重谦让,不容卑躲屈节;信以立荣誉,不容言行相悖。这都事修身处世之基,积福之本。当今,正是由于传统的伦理道德缺失,以致出现种种人生的迷茫和社会问题,阴骘文可以起到一个很好地导向作用。 所以说,文昌信仰本出道教——敬天地、祭祖先、奉圣贤的信仰特征,又兼备三教教义特点。以儒的面目入世,引导传统社会秩序、人伦纲常。小到个人,依照三教的内容方法来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谓之自修;以三教的理论和方法来劝化一切众生,使之都能够悟明这个道理,都能够奉行圣贤的教育,成就自己、成就一切大众,谓之教化。 最后,希望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广行阴骘”,以期“百福骈臻,千祥云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