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与现状 道教是具有中国历史性与民族性特色的宗教。被道教奉为教祖的老子,故里就在阜阳地区涡阳城北郑店村天静宫,这对阜阳地区道教的兴起与发展影响很大。但随着历代统治阶级宗教政策的变更,道教几经兴衰。 战国至汉代是道教形成时期,涡阳的天静宫就是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所建。 唐代,因李渊父子追认老君为宗祖,将道教奉为“本朝家教”。唐高宗乾封元年,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大力扶持道教,学道风气大炽,道教兴盛。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玄宗令两京和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广为祭祀。 五代初道士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即亳州真源人,举进士不策隐居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著有《无极图》和《先天图》,认为万物一体,只要超绝万有的“大理法”存在。另著有《指玄篇》言导养和还册之事。 宋代,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人们追求仙境太平,道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宋真宗、徽宗崇道尤甚,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诏天下置天庆观,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 元代,北方由于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以理性学说融贯道、佛、儒三教。还有“真大道”、“太一道”教派的兴起。南方的“净明道”很盛行。颍上县的东华观建于皇庆二年(1313年),阜南柴集五岳庙建于元代中期。 明代,由于太祖为提高汉族地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崇道教,对道教的发展促进很大。阜阳地区所建道观数量超过历史上各个朝代。如颍州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所建的城隍庙,正德九年(1514年)建的白衣楼,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建的三清观,稍后又建文昌阁,天启年间建的祖师庙,其他还有岳王庙、天后宫等。亳州于洪武五年(1372年)建城隍庙,万历年间重修了道德中宫和东太清宫(在今涡阳曹市)。蒙城建三清观、火神庙。涡阳境内义门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建玄帝庙,隆庆二年(1568年)建泰山行宫,万历十二年(1584年)在蒙关店建三皇庙,太和县于洪武初年建城隍庙。颍上县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建城隍庙。以上庙观,均由道士主持。 清代,因满族信奉黄教(喇嘛教),重佛歧道,对道教加以限制,禁绝“聚会念经、执旗鸣鼓,聚众拈香”。严令“巫师道士跳神驱鬼邪以惑民心者处死,其延请跳神逐邪者亦治罪”,因而宫观破败,道士穷困,道教渐微,但道教在民间成了一种习俗,民间祈祷斋醮之事仍照常流行。 民国时期,道教虽然还保留了一些宫观及活动,但已进一步衰落。多数庙观改办学校,如亳县道德中宫改为老祖殿小学,薛阁庙被拆除,涡阳县太清宫和东太清宫,均改为小学。城隍庙民国17年(1928年)被拆除,大殿作警察局,其他宫观已无痕迹。 建国后,一些观宫大部改作他用或拆除。经过土地改革,散居的道士返俗、转业,参加劳动生产,自食其力。临泉县老集西阎庙道士王元喜多次被评为生产劳模,出席省、地、县劳模大会。涡阳太清宫道士郑治善,自幼出家,建国后返俗任村农会主任、生产队长多年,改名郑从善。太和、临泉、阜南、颍上、界首于建国后均无道观存在。蒙城县在建国前只有数十“端公”(属真大教派)为民间叫“魂”、“求雨”、“开财门”。建国后已绝迹。全地区只保留阜阳市刘公祠,由于当家道士常华庵1981年5月31日去逝,后继无人,道教活动也即停止。 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一些道观作为名胜古迹相继修复,如阜阳刘公祠、亳县道德中宫等。但这些宫观,只有管理人员而无道士。 二、名观名道 白衣楼 座落在阜阳西南城上,明正德九年(1514年)建,尊奉白衣大士(观音化身),另供有地藏菩萨和达摩祖师。有房30余间,楼为阜阳登高远眺之所,每晚笙箫鼓乐响彻云霄,明清两朝兴废不定。民国28年(1939年)广西驻军副师长赖刚以“拆城防敌”为由下令拆除。主持张静安及众道士迁住祖师庙(今西城小学)。 迎祥观(三清观、大观) 座落在阜阳城西北角,建于明代,占地十余亩,房屋50余间,宏伟壮观,拥有庙产800余亩。据明嘉靖年间《颍州志》记载:“明初仙人张三丰在此修炼,并留有混元衣”。民国废庙兴学,改为三清小学,建国后地委党校设此,“文化大革命”时期地委党校搬迁改作老干部宿舍,三清殿被拆除,原貌无存。 刘公祠(刘锜庙) 为纪念宋代民族英雄刘锜而修建。民国28年(1939年)秋,被拆除。1947年一位从刘锜老家甘肃静宁到阜阳任职的官员极力倡助重建,当家道士常华庵重兴土木,多方募化,于次年四月初九日刘锜生辰在原址上建成正殿和偏房各3间。建国后保留,“文化大革命”中刘锜神像和经版被毁。1980年被阜阳市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道德中宫(老子殿) 座落在亳县北门问礼巷,东汉延熹八年(165年)桓帝使中常侍管包之谯(今亳县)祀老子,始建宫内有石刻老子像,高12尺,石刻有道德经64块。据传汉桓帝刘志、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都曾临道德中宫祭祀过老子,宋元两朝皆有修葺。明万历年间亳州知州马呈鼎重修。建国前改为老祖殿小学,建国后被建筑公司占用,1989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静宫 座落在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为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始建,初称老子庙,后在曹魏黄初三年(222年)和隋开皇元年(581年)都奉旨敕修过,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太宗真观六年(627年),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都曾大兴营造,其宫金碧辉煌,宏伟壮丽。唐末毁于兵火,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间奉敕重建,后毁于靖康之乱。元至顺三年再次大规模敕建。明正德崇祯年间和清康熙八年均有修葺,清末战乱颓废。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安徽省文物考古所5位专家的指导下,发掘遗址面积3700平方米,发现一大批汉至六朝时期的建筑遗址,碑记二十余块等物。涡阳县拟按北宋时的规模重建,规划占地257.5亩,分五步实施,总共需资金6100万元,其中第一步工程1600万元。海外“重建老子故里太清宫筹委会”,第一次捐款100万美元,已到位人民币300万元,老君殿已动工兴建。 阜阳地区历代著名道士有: 丁少微宋时亳州人,道士。持斋戒奉到科仪尤为精至,曾隐华山潼谷,志尚清洁,善服气,多饵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召赴京师,献金丹、南芝等珍物,后还华山。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羽化,年百余岁。 张古山明代颍州人,生而端重,不从父母娶妻入道观,武当山道长张三丰云游颍州迎祥观,收为徒,后召为武当山提点。 梁本惠清末阜阳陈家庙道士,力耕种,积资购地兴办义学,相传得导引术,辟谷能月余不食。 张静安俗名复兴,阜阳白衣楼道士,1920年在北京白云观受戒返回白衣楼任当家道士,于1932年重塑白衣大士神像,1939年楼被拆毁,1958年去逝。 常华庵(1890—1981年),字理初,阜阳大田集南常庄人,幼年丧父母,12岁入城隍庙,拜道长王老守为师,1927年城隍庙改作他用,被派到刘公祠任道长,系正一派。1947年募化建庙六间,落成适逢刘锜四月初九生日,常道长大做道场,香火大盛。1957年4月出席全国道教协会成立大会,受到朱德总司令接见。常华庵九十高龄,仍鹤发童颜,1981年5月31日仙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