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宋元明清时期武当山全真道传播发展述论(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二
    元末,武当山惨遭兵燹,武当道教随之衰落。明朝建立后,武当道教重振并日趋鼎盛。这与明自立国以来强化真武信仰密切相关。据《明史·太祖本纪》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夏,朱元璋征讨陈友谅,决战鄱阳湖,得真武“佑助”,取得重大胜利。朱即位伊始,便建庙以奉祀真武。《明经世文编》卷77《正祀典疏》云:“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神阴佑为多。定鼎金陵,乃于鸡鸣山建庙,以崇祀事,载在祀典。”至永乐年间,以“靖难”名义夺取皇位的成祖朱棣,又制造了真武大帝显灵佑护的神话,钦定真武为皇室的保护神。朱棣尊“武当真武之神”为“北极真武玄天上帝”,并御制《玄天上帝乐章》、《玄天上帝词曲》以崇重祀典,还命道士把真武前后显灵的事迹编成《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同时,在全国各地敕建真武庙,以奉玄天上帝。成祖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共营造武当宫观庙宇33处,石桥40多座,石磴道100多里,成就了武当山“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壮伟气势。永乐以后,历朝又多有增建,其中以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增建修缮规模最大。时武当山计有各类宫、观、庵、堂、岩、庙、祠、阁、亭400余处,20000多间;各大宫观都有道士数百人,全山道官、道士、军丁、工匠等则超万人。明朝诸帝虔诚奉祀“玄天上帝真武之神”,先后加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玄岳太和山”、“治世玄岳”,地位高于五岳。历代都遣内臣和藩臣提督武当山事务,直接对皇室负责。朝廷还在全国钦选400名道行高深的道士到武当山为道,又从中钦选23名德高望重的道士,授为正六品提点,具体管理各大宫观,并将武当道士作为皇室御用神职人员供养。武当山成为皇室家庙,天下高道汇聚、各地道士定期朝拜的“圣山”,遂取代閤皂山,与龙虎山、茅山合称“三山新符箓”。
    
    明代武当山道教的兴盛,与明廷钦重张三丰也有一定关系。张三丰是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人,其生平和行迹多诡秘模糊。关于张三丰的师承,《明史》本传仅云:“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据张三丰的传说经历,最早吸引他入道的是懿州碧落宫张云庵,时在蒙古宪宗二年(1252)。当时,全真教势力已发展到关外,张云庵很可能是出自丘处机门下。但三丰尚年幼[4],并不能专心向道,返家习儒。张三丰正式弃家从道,云游天下,是在至元二年(1265)之后,出自邱姓道士的劝化。但此两道士似乎都不足称三丰之师,直到延祐元年(1314)入终南山,遇到深受全真道思想熏陶的陈抟再传弟子火龙真人“传以大道”,似乎此时才归入全真道。又按《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首列《重阳祖师十论》,足见张三丰后世视其为全真道传人。张三丰主张理综三教,修己利人,其内丹功法基本上属于北宗与南宗结合的先性后命、性命双修一路。
    
    据明任自垣《大岳太和志》卷6记,张三丰“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进行修炼。此时张年约120岁。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下诏征张入朝,不赴。遂敕张弟子沈万三、丘玄清访求张,未获。后又命第43代天师张宇初访求,不获。明成祖对张三丰更景仰慕求,自言:“朕久仰真仙,竭思亲承仪范”,乃至“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5]。永乐五年(1407)遣给事中胡濙偕内侍朱祥赍玺书香币往访,然“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6]。永乐十年(1412),敕命张三丰弟子孙碧云于武当山建宫住持,以迎候其师。敕云:“朕闻武当遇真(宫)……真仙老师(张三丰)鹤驭所游之处,不可不以加敬,今欲创建道场以伸景仰钦慕之诚。”[7]十四年(1416),敕命安车迎请张三丰,又不得。朝廷多次征召迎请,张三丰终未趋附,这使他愈隐愈显,声价倍高。终明一世,张累受朝廷钦崇褒奖。英宗天顺三年(1459)封“通微显化大真人”。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封“韬光尚志真仙”。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封“清虚元妙真君”。直到天启三年(1623)据称因张降坛示以鸾语,熹宗又封“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然而,明廷对张三丰的重视,并不意味着是对武当山全真道教褒扬。从永乐十一年(1413)八月始,成祖命张宇清从各地荐举道官,充实武当宫观。张氏所荐绝大多数是正一、上清、清微等精于符箓斋醮的南方道士,置武当山有名的全真道士于度外。张氏所为与明初统治者重正一抑全真的宗教政策是一致的。武当山作为明皇室家庙,需要大量符箓道士的服务,作为他们盟主的正一天师与明皇室又非常合作。正一天师实际上成了武当道教的主持者。因此,永乐后,来自正一的道士、道官逐渐成了武当山道教教团的主体。武当全真派道士基本没有机会参与由正一天师主持的皇家斋醮,只好退避三舍,唯求自修自炼,对明皇室采取不积极合作的态度,故大多默默无闻,显贵著名者极少。
    另一方面,明帝奉祀武当山玄天上帝、钦慕张三丰,大修武当山宫观和弘扬武当山道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武当山全真道士的潜心修炼和全真道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如成祖于永乐十一年(1413)十月颁布圣旨:“大岳太和山地各宫观有修炼之士,怡神葆真,抱一守素,外远身形,屏绝人事,习静之间,顷刻无间。一应往来浮浪之人,慕蹑玄关,思超凡质,实心参真问道者,不在禁例。”[8]此时的武当山全真道士也确实具有该派创立初期的纯朴之机,不慕荣华,即使身居高位,并受到统治者的优待,也能洁身自好。据《大岳太和志》等史书载,当时隐栖苦修,炼养的全真道士相当多。张三丰弟子,人称太和四仙的卢秋云、周真得、刘古泉、杨善澄,得其师清静守中之秘,同时静炼,四人皆证果。其他如周自然、王宗道、单道安等,修道也颇有成绩[9]。
    《明史·张三丰传》载,洪武初张三丰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张三丰在武当山培育出杰出弟子有邱玄清、孙碧云。陕西富平丘玄清(1327-1393),自幼从黄德祯学全真道。从名字看,当属龙门派第四代。洪武四年(1371)至武当,礼张三丰为师,任五龙宫住持。因张三丰之盛名,被荐为五龙宫住持,有司又以贤才荐为御史,后转太常卿,为明代全真道士中官位最高者。丘玄清掌武当教事十年,为武当山道教鼎盛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冯翊(陕西大荔)孙碧云(1345-1417),初入华山学陈抟之内丹术,后又从张三丰学道。永乐十年(1412),成祖召孙到京,赐诗,并请他帮助寻找张三丰。又令他察看武当山紫霄、南岩、五龙、遇真等宫观建筑规模。同年授道录右正一,又授南岩宫住持,成为武当榔梅派的开山祖师。另外,“太和四仙”也是张三丰在武当山传授的著名弟子。据《大岳太和山志》载,卢秋云,湖北光化人,原出家终南山大重阳万寿宫,拜高道为师学全真道之理法。后随师云游,曾入江西龙虎山谒张天师于上清宫,佩领教符。复归武当道门,任五龙宫住持多年。刘古泉,河南人;杨善澄,太行西山人,张命二人住此紫霄。周真德,洪武间,从张游,张卜地建遇真宫、会仙馆,语之曰:“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时来,非在子也,至嘱至嘱。”又据《三丰全集·道派》,张弟子还有沈万三、余十舍、陆德厚,此三人似以黄白术而与道教有联系。另有淮安人王宗道者,从张学道,永乐三年(1405)与胡濙赴召,给全真度牒,命寻访张而不遇,封为“圆德真人”。又有明武宗朝人李性之,据称于正德间(1506-1521)入武当山遇张而得诀,当为附会。张三丰居武当山修道、授徒,形成了以其师徒为中心的新武当山全真道派。该道派崇祀“真武大帝”,强调三教合一,以“道”为源,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重视修炼内丹而特别强调性功。这与传统的全真道教义及宗风都有所不同,实质上已是武当山化的全真道派。个中原因,张三丰及其弟子受统治者宗教政治和正一道强势的压制,为了生存与发展,他们不得不因时因地制宜,大力吸收武当山的传统道教,加强与正一道派的交融。与同时期的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武当山乃是全真道活跃之地,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这其中张三丰及其弟子功不可没。此外,由郝大通所创的郝祖岔派,也在明代于武当山开基弘道。全真道为武当山道教的兴盛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明中后期以来,正一道派的衰朽,全真道开始重振。以丘处机为祖师的“龙门律宗”(龙门派),势力更是不断张大。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起义军攻克均州,焚毁镇守武当山的太监提督府,武当道教沦落。这对于龙门派在武当山的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龙门派传入武当山的时间不详,但至迟于明代后期本山已有该派传承。明末清初,龙门派在武当山逐渐盛行。据光绪《续辑均州志》卷11载:“白玄福,号柱峰,西秦金明延川人。以明经擢职,官未几,去入太和山七真洞。后为诸当事强起,修复武当宫观庵桥梁,嗣修明真庵,为聚徒讲道之所。”乾隆《太岳太和山纪略》卷4《仙真部》载:“又于康熙元年(1662),抚治王公倡行,修复太子坡复真观,白元(因避康熙讳,改玄作元)福主其事”。白元福是全真龙门派第四代徒裔,在住山道士杨常炫的帮助下,通过聚徒讲道,培养出一批龙门派道士,人称“白榜元”。“康熙十三年(1674),襄阳总兵扬来嘉、勋阳副将洪福叛应吴三桂,数年间往来于武当山区。位于官道上的太子坡复真观,复坏于兵。白元福与徒张静明誓守之。康熙二十三年(1684),总镇蔡公倡导,捐资修成。张静明、张真源、王常文、王常安、蔡太智守之。”[10]全真龙门派第七代教主王常月得到清政权的大力扶持,龙门势力大张。王常月积极向南方传播全真道教,武当山成为其关注之地。王常月何时至武当山传戒,史无明载。方家推断在“康熙十一年左右”[11]。清陈鼎《留溪外传》之《谭守诚传》记谭守诚遇王常月,“相见如故,遂偕往武当山中,传秘密精义”[12]。龙起潜《初真戒律序》云:“今朝谒武当,幸遇师(王常月)传戒于玉虚宫中,遂发心皈命而受持戒律。”[13]在白玄福和王常月二人的相继推动下,武当山龙门派组织迅速壮大,学道者百余人。张静明、张真源、齐守山、王常文、王常安、詹太林、蔡太智、佘太源、谢清忠,陈清觉等皆为一时俊秀,使全真龙门派在武当呈现兴盛景象。康熙二十年(1681)、二十九年(1690),武当山八宫二观中之元和观与复真观开辟为龙门派“十方丛林”,成为全真龙门派在武当的早期据点。此后本山各大宫观皆有全真龙门派道士,并成为武当道教的主体。
    由于道教发展总体上处于衰势,包括全真道在内的武当道教也如全国其他地区的道教一样日渐衰落。特别是咸丰六年(1856),高二先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以武当山为主战场,紫霄宫、南岩宫、朝天宫、太和宫等,受到严重破坏,紫霄宫几无道士。但武当山毕竟道教基础浓厚,依然有较大的影响力,各地信士到武当山进香活动仍十分兴盛。同治(1862-1874)初,杨来旺来武当,拜龙门道士何阳春为师,立志修复诸宫,经荐为紫霄宫道首。他率领门徒王复渺、苗复清、徐本善、程合星等,经十余年的努力,修复了被破坏的一些宫观及桥梁、道路,使武当山道教出现了振兴的局面。杨来旺又在紫霄宫、南岩宫、净乐宫等处积极发展门徒,自收徒弟50余人。于是继元和、复真二观之后,紫霄、南岩、复真、迎恩、净乐等宫,又成为龙门派的道场,龙门派上升为武当山的主导力量。清末民初,全真道的华山派、遇仙派等也在武当山传道。总之,值其它道派衰落,全真龙门派努力经营,使武当山的道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全真道派取代正一道派而居主要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