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宋元明清时期武当山全真道传播发展述论(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三
    自南宋末武当山传入全真道以来,武当山不仅成为全真道人修真圣地,也成为向外特别是向南方传播全真道的重地。这一方面是武当山全真道本身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武当全真道素受统治者和正一道派压抑,不得不努力向外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结果。因武当山全真道向外传播的区域广阔,笔者仅能择其要者概略述之。
    据道教内部文献《太平山道谱》载,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武宁县顺义乡人章哲自武当山学全真道归来,托称遇吕祖点化,并受“武当纯阳大道”,辟荒结庵修练于太平山,招收弟子,创立玄门广惠派。这是江西境内创立的最早的全真道派。不过,据上述武当山全真道的发展历史,广慧派显然并不源于北方传入武当山的全真道,而当是源于全真道南宗。所以这很难算得上是武当山全真道向外传播的开始。不过,武当山全真道向外传播,在元代前期全真道传入武当山后不久即展开。武当山地属湖北,武当全真道在湖北境内自然得到广泛的传播。自元至元十一年(1275)鲁大宥与汪真常在武当山传全真道法后不久,武汉即有全真道活动。相传鲁大宥的弟子发愿来到武汉黄鹄山麓建造了武当山的行院,由此而得名武当宫,成为武汉道教四大丛林唯一冠以“宫”名的道教圣地。元代李德囦,原为陕西重阳万寿宫全真道士,后师事武当山紫霄宫曾仁智学清微雷法,为湘王所重,请住荆州府长春观。
    元代武当山全真道揭开了向外传播发展的序幕,以明初张三丰为代表的全真道人则把武当山全真道向外传播的活动推向一个高潮。据北京白云观抄《诸真宗派总簿》所列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有邋遢派、自然派、三丰派、日新派、蓬莱派等17支,这些道派分布南北各地,是为张三丰全真道的分支或衍化。张三丰本人在武当山开法后,因自身的隐逸性格及不满明初的道教政策,隐匿而游历天下,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或真或假的踪迹。巴蜀与武当山相接,又偏处西南一隅而受官方抑制全真道发展的政治影响较小,张三丰至四川传全真道是自然之势。《明史·张三丰传》载,张三丰为避朝廷征召,“乃游四川,见蜀献王(朱椿)”。张遍游巴山蜀水、修法不已:在道教发源地鹤鸣山追思张道陵;至太和山玉虚庵,结庐独居修法;后又在洪雅瓦屋山修炼,创立“屋山派”。时明廷为达到征辟张三丰的目的,将瓦屋山诬为“妖山”,逼其出山。此外,张还与峨眉山、成都等地的佛、道人士密切交往。《峨眉山志》卷8记:张三丰与夔府开元寺僧广海友善,临别留诗云:“深入浮屠断世情,达摩他行恰相应。天花隐隐呈微瑞,风叶琅琅咏大乘。”留草鞋一双、沉香三片而去。后广海献其诗与遗物于朝廷,永乐帝以一玉环千佛袈裟答之。又张三丰《留青羊宫四题》曰:“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曾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磨祖了道在丽春院。终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表明其性命双修的全真思想。张三丰在蜀地的活动,虽受政治的限制乃至打击,传播的全真思想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尊其为祖师的隐仙派自此在蜀地或明或暗地活动,影响悠长。清嘉庆咸丰年间,四川乐山李西月自称曾遇张三丰,从事三丰派丹法,编订《张三丰全集》,创立道教内丹修炼的“西派”。
    贵州平越福泉山道场之所以著名,也与张三丰在此修炼分不开。据《张三丰先生全集》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张三丰践约到云南看望弟子沈万山,翌年在回武当山途中,见福泉山林木葱郁,山形奇绝,气灵境幽,是修道炼丹的好地方,遂在福泉山高贞观后空地结茅为庐,建礼斗亭,朝拜北斗,候诏飞升。建文元年(1399)丹成功就,与完璞子离开平越回武当山。张三丰在福泉山曾作自画像,永乐中,平越士绅将自画像刻成画像碑,名《张三丰真人自愿像石刻碑》置于新建小礼斗亭中,供人们瞻仰朝拜。张三丰遗有手制异形扇、书法楹联给高贞观中道士,为镇观之物保持到明末清初。另外,他还在福泉山作《打坐歌》等悟道修炼诗词数十首。因有张三丰在福泉山修炼过,福泉山名声大振,明初就成为西南地区的十大道场之一。
    齐云山古称白岳,位于安徽南部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素为道教之地。相传张三丰在洪武年间来到齐云山传道,栖居于半山上一小屋中,后仙逝于此。他的徒弟将其肉身藏于一个岩洞之中,尊称“肉身洞”,洞前筑通灵殿。张三丰是否至齐云山及齐云山为其仙势处尚有疑问,但这一说法无疑抬高了齐云山在道教中的地位。明永乐十八年(1420)辟真武观,宣德四年(1429)建三清殿,正德十五年(1515)建玉虚宫。一切宫殿建筑,悉仿武当山。齐云山道徒频频往来武当山取经学习而全真道教渐具规范,形成武当全真道下之一大门派。齐云山因此号称“江南小武当”。明嘉靖年间,江西龙虎山正一教真人奏令道众诣齐云山为明世宗朱厚熜建醮祈嗣,据说果获灵应,龙颜大悦,赐建玄天太素宫于齐云岩,天师道正一派遂得以立足于齐云山。齐云山遂又成为全真、正一两派道教交流、融合之处。
    自明初张三丰在武当山开创武当山全真道以来,湖南境内也多有武当山全真道的继承和传播者。境内各地较大的宫观多建有“祖师殿”,供奉真武大帝神像。著名的有长沙岳麓山云麓宫、慈利五雷山、岳阳大云山、张家界朝天观等。上海地区也有武当全真弟子进入。《松江府志》及王逢《梧溪集》载,河南汝阳彭通微(1307-1394)元末游武当,师紫霄宫张真人,得炼气栖神之旨。洪武十四年(1381)赴细林山,结茅而居。曾蒙明太祖召见,赐号明真子。
    甘肃全真道教的发展与武当山相关。明太祖洪武年间,封十四子朱瑛为肃庄王,镇守甘肃。朱瑛笃信道教,于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年)在兰州西郊宋代九阳观旧址基础上重修改建为金天观,并延请武当山玉虚宫真人孙碧云为金天观主持。孙氏主持金天观后,由他手中形成的全真道榔梅派随之传入甘肃。全真派在甘肃广泛传播发展,道士多出家修炼,建丛林,住道观,道家风气为之一变。由于全真道的传播和丛林的广泛建立,道观在明朝大规模增加。除规模宏大的金天观为西北的重要宫观外,陇右地区各地都建有道观,计30余所。另外,清前期全真道著名道士李涵虚由武当太子坡西行,云游至陇西马龙山(即莲峰山),开创马龙山道教各庙观,成为马龙山开山祖师。
    
    清朝前期,在武当山成长起来的全真道龙门派人,相继去河南、山西、四川、陕西等地,使龙门派传播更广。其中,四川地区又成为武当全真道的发扬光大的重要之地。据《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谱》载,湖北武昌人陈清觉(1606-1705),至武当山太子坡拜龙门第9代詹太林为师,为龙门派第10代弟子。康熙八年(1669)入川,至青城山天师洞,修葺殿宇,潜心修道。二十六年(1687),将教务交道友张清湖经理,去成都青羊宫养静。三十四年(1695),臬宪赵良壁遇之,事以师礼,领受微言。发心于青羊宫旁捐修二仙庵,置买良田500余亩,请陈住持,开堂接众,大阐真风。越次年,赵升任两广,进京时将陈之事奏闻,蒙恩召见。四十一年(1702),康熙帝赐封“碧洞真人”号,并钦赐“碧洞丹台”匾额、“赤龙黑虎”诗章、珊瑚树、金杯等。陈传有弟子多人,多为蜀中各宫观的主持人。协助陈清觉传教创派的有其师兄弟张清湖、张清云、张清仕等人。清湖曾接替陈清觉任青城山天师洞住持;清云曾往三台县云台观任住持;清仕曾任青城山文昌宫住持。他们亦各传有弟子多人。这些弟子再递相传授,逐渐形成一个拥有众多道徒的龙门支派。该派尊陈清觉为祖师,以其“碧洞真人”号之“碧洞”名宗。碧洞宗仍据龙门派所订“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谱系进行传代。其开宗祖陈清觉为第十代,传至嘉庆、道光间,大约至第十六、十七代。碧洞宗以成都二仙庵、青城山天师洞为传播中心,逐渐发展,后来四川许多州县的宫观都有该宗道士住持,势力遍布四川全境,影响所及几达整个西南地区。
    从明代开始,西南著名的道教基地云南巍宝山所传主要是全真道,有大理的“青衣道士”,四川的王旻、陈广玄等全真道士先后住在巍山的玄珠观等道教宫观中修炼和弘法。据现存青霞观内清嘉庆十五年立的《重修巍山霞观碑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来自武当山的全真道人沈妙章等在巍宝山募建青霞观,正式开辟为道教的十方丛林,使巍宝山全真道教盛极一时。随后相继又有四川青城山、贵州丹霞山等道教名山的道士来巍山修炼,弘传全真道。全真道龙门派清朝中期全面进入巍宝山,很快从前山发展到后山。每年农历正月十九为邱处机祖师的圣诞,巍宝山道教丛林组织和民间信教群众团体,在文昌宫做会,纪念丘祖。巍山境内除巍宝山发展为全真道丛林外,其他道教丛林还有太极顶、降龙寺,东山玄珠观、延真观等多处。云南的全真道传播发展,除武当山道士的直接弘扬外,也有四川、贵州等地全真的道士,而这些道士往往多渊源于武当山全真道。
    总之,元明清时期,武当山全真道积极向外传播,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足以认定武当山是中国全真道传播发展的重心和基地。值得注意的是,武当山全真道在向外传播过程中,又往往与传播地域的地理人文相结合,发展出新的全真道派或道教思想。这自是对传统全真道的再次塑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