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仙姑,邑人,何泰女也。开耀二年(公元682年),仙姑始生,性凝静简淡。所居与罗浮山相望,尝告母曰:将游罗浮。父母怪之,私为择配。结缡之日,忽不知所在,明旦惟余井侧双履而已。顷之,有道土从罗浮来,自言见仙姑踞麻姑石上,谓曰:而(尔)之增城,嘱吾亲收拾井上履。由此乡人称为仙云。仙姑生时,紫云绕室,顶有六毫,所居地产云母石,尝梦异人授服饵法。久之,觉身轻,往来如飞,遂辟谷。天后尝召之赴阙,中道失之。天宝九载,五色云起于麻姑坛,有仙子飘缈而至,蔡太乙识其为仙姑也。大历中,又见于小石楼。广州刺史上其事,赐朝霞衣一袭。” 何仙姑得异人传授云母石服饵法而得道,这传说反映出外丹服食在唐代仍然未衰。《全唐诗外编》还收有据说是何仙姑所写的两首诗,其《炼药师》云:“风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雪芽。笑煞狂游勾漏令,更从何处觅丹砂”。 (三)轩辕集 轩辕集是唐代罗浮山道士,其出生年月不详,他曾受唐宣宗之召讲长生之道。据《资治通鉴》载,唐武宗服食丹药死后,846年宣宗即位,“杖杀道士赵归真等数人,流罗浮山人轩辕集于岭南。” 唐代以岭南为流放地,不但官员如此,道士亦然,被杖杀的赵归真也曾被流放至岭南。这里,轩辕集被流放来岭南之前已被称为罗浮山人,说明他早就在岭南修道。 唐宣宗到了晚年,也迷上道术,欲求长生,因闻轩辕集在岭南医术高明,又将他召回京师。唐裴庭裕《东观奏记》载:“上晚岁酷好仙道。广州监军使吴德鄘离阙日,病脚,已蹒跚矣,三载,监广师归阙,足疾却平。上诘之,遂具为上说:罗浮山轩辕集医整。”宣宗闻之,即下诏召轩辕集来京。此事引起朝臣不安,右补阙陈嘏、左拾遗王谱、右拾遗薛杰等纷纷上疏谏迎轩辕集。宣宗亲自下诏曰:“朕以万机事繁,躬亲庶务,访闻罗浮山处士轩辕集,善能摄生,年龄亦寿,乃遣使迎之,或冀有少保理也。朕每观前史,见秦皇、汉武为方士所惑,常以之为诫。卿等位当论列,职在谏司,阅示来章,深纳诚意。” 向大臣们解释召轩辕集只为请教长生之道,而不是会象汉武帝一样为方士所惑。858年,轩辕集从罗浮山来到京师,“上召入禁中,谓曰:先生遐寿,而长生可致乎?曰:彻声色,去滋味,哀乐如一,德施周给,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何必别求长生也。留之月余,坚求还山”。 《太平广记》中的“轩辕集传”,对其事迹及与唐宣宗的答问记录较《旧唐书》详细,内云: “罗浮先生轩辕集,年过数百,颜色不衰。立于床前,则发垂至地;坐于暗室,则目光可长数尺。每采药于深岩峻谷,则有毒龙猛虎护卫。或民家具斋饭邀之,虽一日百处,无不分体而至。若与人饮,即袖出一壶,才容三二升,纵宾客满座,而倾之弥日不竭。或人命饮,则百斗不醉。夜则垂发于盆中,其酒沥沥而出,曲药之香,辄无减耗。与猎人同群,有非朋游者,俄而见十数,仪貌无所间别。或飞朱篆于空中,则可届千里,病者以布巾拭之,无不应手而愈。唐宣宗召入内廷,遇之甚厚。因问曰:长生之道可致乎?集曰:辍声色,去滋味,哀乐如一,德施无偏,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致尧舜禹汤之道;而长生久视之术,何足难哉!又问先生道孰愈于张果。曰:臣不知其他,但少于果耳。及退,上遣嫔御取金盆覆白鹊以尝之。而集方休于所舍,忽谓其中贵人曰:皇帝安能更令老夫射覆乎?中贵皆不谕其言。于时宣宗召令速至。而才及玉阶,谓曰:盆下白鹊,宜早放之。宣宗笑曰:先生早已知矣!座于御榻前。宣宗命宫中人传汤茶。有笑集貌古布素者,而缜发朱唇,年始二八,须臾变成老妪,鸡皮鲐背,鬓发如丝,于宣宗前涕泗交下。宣宗知宫人之过,遂令谢先生,而貌复故。宣宗因话京师无豆寇、荔枝花,俄顷二花皆连叶,各近百数,鲜明芳洁,如才折下。更尝赐柑子,曰:臣山下者,有味逾于此。宣宗曰:朕无得矣。集遂取御前碧玉瓯,以宝盘覆之,俄而彻盘,即柑子至矣,芬馥满殿,其状甚大。宣宗食之,叹其甘美无匹。更问曰:朕得几年作天子?即把笔书曰:四十年。但十字跳脚。宣宗笑曰:朕安敢望四十年乎?及晏驾,乃十四年也。初辞归山。自长安至江陵,于布囊中,探金钱以施贫者,约数十万。中使从之,莫知其故。忽然亡其所在,使臣惶恐不自安。后数日,南海奏先生归罗浮山矣。” 《太平广记》过于渲染轩辕集之神奇,反不可信。但从正史所载轩辕集答唐宣宗之言来看,他只论养生之道,不讲炼丹长生,又善医术,确是有道行的道医人物。 (四)轩辕述 唐代末年,刘岩在广州建立兴王府称帝,国号南汉(公元917年~971年)。南汉岭南医家有轩辕述,据清•梁廷楠《南汉书•列传第八》记载:“轩辕述,乾享时人。精通岐黄术,治病多奇验,远近争趋之。尤好读前代医学诸书,自能具卓识,不胶执古人成说。常居孜孜著作,老而不倦。先是,青霞君作《宝脏论》三篇,著变炼金石之诀,述既病其未善,因为刊去谬误,博采以补其缺,为《宝脏畅微论》三卷,成书时,年已九十矣。寻卒,所遗书,医家争宝之。” 轩辕述虽是医家,但其著作《宝脏畅微论》从记载来看,是发挥苏元朗(青霞子)《宝藏论》一书,内容为“著变炼金石之诀”,应属外丹著作。 道教之士以修真为追求,行医仅是济世方术之一。但岭南开发之初经济文化落后,北方的俗世医士鲜少南来,唯有不慕富贵的修道者不畏艰辛南下求道,从而将医术带至岭南。故在宋以前,形成了以罗浮山为中心的道教医士群体。也为以后中医学的传播打下了基础。道教医学对岭南的开发之功不可磨没。 (本文作者:郑洪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