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慈善思想及事业源远流长,宗教慈善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道教也不例外,其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善观念,且以宫观为载体的慈善实践也不胜枚举。八仙宫是西安市内最大的全真道宫观,在慈善事业方面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刻的信仰背景,也具有新时代的探索与践行,可以充分展示出宗教慈善事业积极的社会功能。 一、八仙宫慈善活动实践概况 西安八仙宫在当代的管理中,充分融合了古代传统与现代理念,将全真道十方丛林制度与现代民主管理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以道为宗,以德为本;持戒修真,慈俭恭敬;传承道脉,振兴宗风;古今融合,务实创新;服务社会,济世利人”的管理宗旨,明确了“服务型、教化型、圆融型、和谐型”管理目标,形成了“管理制度化、工作程序化、决策民主化、办公自动化、服务人性化、宣传多元化、形象统一化、环境生态化”的管理理念。不难看出,其中都蕴含着道教慈善理念,并且,也将其具体化于日常的宗教服务和社会服务中。目前,以“服务、教化与传统”为特色的八仙宫管理模式,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八仙宫积极关注、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先后向各种自然灾害、扶贫救灾、希望工程等捐款捐物达68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孤儿108人,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由于表现突出,八仙宫被西安市红十字会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八仙宫快速行动,并在第一时间将筹集到的救灾物资送往灾区一线,带去道教界的一片爱心,使汉藏一家亲,民族宗教大团结得到充分体现。 2011年以来,八仙宫将目标重点转向特贫孤儿的救助。为了能了解到真实情况,八仙宫先后派人赴勉县、镇巴县和山阳县境内走访了15个乡镇、20个自然村、6所学校,确定了需要救助的46名贫困孤儿。目前已有46名贫困学生和孤儿受到捐助,每月100-1000元不等。有的孤儿的监护人也视其困难程度给予不同的资助。 为了将公益慈善活动持续稳定的开展下去,自2005年开始于宫观内部设立公益慈善专项基金,即每年从全年总收入中提取10万元目前已累计款额80万元。此外,为了发挥道教在社会信众中的公信力,实现公益慈善大家参与的良好目标,八仙宫目前正在联合信众筹备成立“八仙宫利众基金会”,以此不断拓宽公益项目范围,扩大道教慈善活动的影响力。 二、八仙宫慈善活动实践的信仰依据 古代中国,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很重视慈善事业。许多慈善活动都是在官方的主导下进行的,历代政府都会制定慈善制度和设置慈善机构。例如,隋唐时期有仓禀制度,两宋时期设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惠民药局等,明清时期开办养济院和普济堂等。这些政策从思想上说有着更古老的渊源,先秦诸子百家与后来的佛教、道教都对慈善思想有过精辟的阐述。儒家的仁爱思想,佛教的慈悲观念,道教的济世精神,虽然表述不一,但都蕴含着福利众生、救贫济困的道德诉求。 作为道教宫观,八仙宫的慈善实践,有着自身独特的信仰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经典教义的理论依据 道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重视慈善的宗教,道教许多经书中都有对慈善思想的论述。在此仅以《道德经》和《太平经》为例,简单介绍道教慈善思想。 《道德经》是原始道家的代表作,后来被道教尊为万经之首并加以宗教化的诠释。原始道家的代表老子提出治世三宝,第一宝就是“慈”。同时也提出了“善”的思想。所谓“慈”就是“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所谓“善”就是“利万物而不争”。这里,虽然“慈”与“善”还没有并用,但道教慈善思想的最基本内涵已清晰地表达出来了。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不善者”不仅仅指的是道德上的恶,它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不完善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弱势群体”。可见,《道德经》的慈爱思想已经包括了博爱与同情、扶助与救济的观念。这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根本指导思想。 《太平经》是道教真正的宗教性经典。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它提出了“财富均平”的慈善观。《太平经》认为财物是天地赐予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凝聚了天地中和之气,任何人不能独自占有。对统治者而言,财富均平,社会才能太平。所以积累了大量财富的人,应当行仁好施,周穷救急,否则就是违背天道。这个思想在现在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第二、神仙形象的道德表征 作为道教徒,对道教神灵的崇拜包含其所表征的道德品质的推崇。 道教认为道德对提高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积善立功是修仙体道的途径。晋代道教学者葛洪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如此乃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还说:“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 所以,道教神仙中绝大部分都是功德成神。例如:道教第一等级的尊神“元始天尊”本身就禀赋了最高的道德,以济世度人为己任。孙思邈因为救死扶伤而被奉为药王。丘处机成就了“一言止杀”的济世奇功而被百姓呼之为“神仙”。 八仙宫供奉的主神是八仙。八仙是在民间信仰和全真道兴盛的宗教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神仙群体。他们都是在救度贫困、扶助残弱等功德积累的基础上证道成仙的。他们的神迹故事中也不乏慈善功行。 因此,神仙所表征的道德要求,也是对道教徒的道德要求。神仙的道德行为,也是道教徒应该效仿的榜样。 第三、高道大德的行为表率 八仙宫是全真丛林,历代高道大德在慈善事业上也都堪为表率。 全真祖师王重阳,在出家之前,家业丰厚,他经常把粮食借给穷人,乡里一半以上的人受过他的帮助。 八仙宫现存碑文记载,第一位住持任天然曾于清初八仙宫毁于战火之后,募化重修,栖止大众。这里用“大众”而不用“道众”,说明任天然在庙里不仅安顿了不少道士,还收留了在明末战乱中失去家园的苦难者。 建国后,第一任监院乔清心道长,不仅自安清苦,而且乐善好施,政府每月给他的60元车马费,他全部用于公益事业。王理仙道长也把国家给他的车马费及个人生活节余,都捐献给灾区,从不留个人姓名。 当代道士以全真高道为榜样,为慈善事业做出贡献,是对全真道济世利人教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三、八仙宫慈善活动实践的社会功能 新中国建立后,慈善事业曾经被当做“旧社会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装饰品”而屡遭批判。慈善事业由此便陷入停滞。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当代的慈善事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复兴并得到发展,渐渐形成了顺应时代要求且具有崭新内涵的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同样需要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综合体现。所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当代道教的慈善事业,不仅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也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念的积极适应。 人们越来越达成这样的共识,宗教慈善具有某些超越阶级的普世价值。从八仙宫的经验来看,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社会功能当中。 (一)社会救助功能 从经济学角度说,慈善事业被视为以道德为动力的社会分配方式。它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成员自愿捐献的款物为经济基础。 宗教及其场所,例如宫观,在凝聚信徒的人力、财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香火来自十方,再通过宫观的合理分配,散向十方,宫观无疑充当了对社会利益“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调节器的角色,可以视作社会经济协调、物质救助的重要力量。 (二)教育劝善功能 劝善与教化是宗教的本有之义,在探索与社会相适应的教化形式方面,当代道教正做着积极的探索和贡献。道教慈善思想具有普世的伦理价值,应该成为中国人现代道德建设的合理组成部分。八仙宫通过捐资助学、救灾捐物等实践也证明,道教慈善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了安老助孤、扶贫济困、缓解社会矛盾、优化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社会功能,这对社会其他方面无疑产生了示范带动的感召作用。八仙宫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宗教存在的社会意义,丰富了道教济世度世之义理内涵,深刻诠释了道教服务思想的真谛。 (三)文化传承功能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血脉,宗教慈善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西方近现代慈善事业与教会密切相关,中国的慈善事业理应有本土宗教的声音。道教慈善思想更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的心理,容易得到中国人最大程度的文化认同,从而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挥文化作用。? 四、八仙宫进一步开展慈善事业的努力 (一)梳理道教典籍中的慈善思想,建构道教慈善思想体系,并通过宫观力所能及的方式向社会传播,如在庙内结缘出版物、讲座论坛、文化庙会活动之中融入道教慈善观念的宣传。 (二)学习和其他宗教界在慈善方面的良好做法,培育八仙宫的道教慈善文化品牌,更深入地开展扶危济困、捐资助学、医疗救助、护生环保、文化济世等公益慈善事业,并在道教界积极推广,形成良好风尚。 总之,宫观是道教徒栖居修行、广行教化的场所,也是弘扬、传播及展现道教文化与道德精神的重要载体和窗口,更是为十方有情提供服务的特殊平台。数百年来,全真道注重励志清修、苦己利人的修行法则和服务理念,为保持道教的经久不衰做出了卓越贡献。八仙宫继承全真道统、弘扬全真精神,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虽然做出了一定成绩,但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积极探索、广泛交流,为道教公益慈善事业而精进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