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教神仙信仰与人们的社会追求(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吴筠在《神仙可学论》中,对修炼神仙之道的途径记述得更加详细。他列举了七个方面的内容:“若乃性耽玄虚,情寡嗜好,不知荣华之可贵,非强力以自高,不见淫僻之可欲,非闲邪以自正;体至仁,含至静,超迹尘滓,栖真物表,向道结襟,以无为为事,近于仙道一也。其次希高敦古,克意尚行,知荣华为浮寄,忽之而不顾,知声色能伐性,捐之而不取;剪阴贼,树阴德,惩忿欲,齐毁誉,处林岭,修清真。近于仙道二也。其次身居禄位之场,心有道德之乡,奉上以忠,临下以义;于己薄,于人厚,仁慈恭和,弘施博爱,外混嚣浊,内含澄清,潜行密修,好生恶死。近于仙道三也。其次潇洒华门,乐贫甘贱;抱经济之器泛若无,洞古今之学旷若虚;爵之不从,禄之不受,确乎以方外为尚,恬乎以摄生为务。近于仙道四也。其次秉明颖之姿,怀拔秀之节,奋忘机之旅,当锐巧之师,所攻无敌,一战而胜;然后静以安身,和以保神,精以致真。近于仙道五也。其次追悔既往,洗心自新,虽失之于壮齿,冀收之于晚节;以功补过,过落而功全;以正易邪,邪忘而正在;坎坷不能易其操,喧哗不能乱其情;唯精为微,积以诚著。近于仙道六也。其次至忠,至孝,至贞,至廉;按《真诰》之言,不待修学而自得;比干剖心而不死,惠风逆水而复生;伯夷、叔齐、曾参、孝己,人见其没,道之使存;如此之流,咸入仙格,谓之隐景潜化,死而不忘,此例自然。近于仙道七也。”(12)这些修炼仙道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求荣华富贵,去掉邪恶,严于律己,诚心向道,顺应自然。 

     二、崇高信古,冷静对待毁誉,隐居山林,保持纯真天性。 

     三、虽居高位而淡泊,待人宽厚谦和,出污泥而不染。 

     四、甘于贫贱,洞察古今,博学多闻而虚怀若谷,不受高官厚禄,寄情世外,修身养性。 

     五、怀仁爱之心,含宁静之情,平和以颐养精神,精诚以回归本性。 

     六、洗心革面,以功补过,从细微处做起,坚持不懈。 

     七、隐迹修行,潜移默化,至死不忘初衷。 

     王重阳认为,人如果能割爱去贪,保身中元气,崇尚柔弱、虚无,恬淡处世,就可以高举远致,蹑景登虚,逍遥往来,游沧海,上青冥,与安期、羡门、洪崖、洞玄等同列仙班,并非难以做到。他还特别强调说,“古今得道轻举者,不可胜数。”(13) 

     葛洪、司马承祯、吴筠、王重阳的上述文字中提出的修道观点,其实是和要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修养,有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如果换一种说法,就是要修仙道,必须先修人道。这一观点对当时各种社会阶层人们的品格修养,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 

     道教神仙修炼中的守雌抱一、导引、辟谷、服气、服饵等方术,对人们强身健体、养生长寿及中医学的丰富和发展,均起过积极的作用。 

     道教神仙信仰对保护古代山林生态也作出了贡献。《西岳华山志》中写道:“华山之上之下,或谷内或庙道中,但有生死树木,名曰神林,禁人采伐,如有犯者,立祸于身。山之西南隅有一林,侵天松桧,乃岳神游宴之处,名黑山林,有樵窃采之者,火烧虎食甚众。”(14)从这一段简要记述可知,古代华山的林木是作为神林受到保护,禁止人们采伐的,“如有犯者,立祸于身”,在当时的确震慑滥采盗伐者。人们今天登临享誉中外的道教名山西岳华山,面对华山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常常赞叹不己,是不应当忘记那些古代道教神仙的虔诚信仰者为保护华山的林木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勤劳动的。 

     当然,与人类发展中的其他事物一样,道教神仙信仰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也难免有其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对此我们也毋庸讳言。同时,我们更应当看到,它作为一种有漫长历史文化渊源的意识形态,很可能还会长时间的存在下去。

     注: 

     (1) 《庄子•逍遥游》,慕容真点校《道教三经合璧》,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第59页。 

     (2) 《列子•黄帝第二》,慕容真点校《道教三经合璧》,第356页。 

     (3) 《神仙传》卷一《彭祖》,邱鹤亭注译:《列仙传今译•神仙传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6年12月出版,第217页。 

     (4)(6) 《云笈七签》卷十七《太上老君内观经》,胡道静、陈莲笙、陈耀庭选辑:《道藏要籍选刊》(一),第133页。 

     (5) 《庄子•齐物论》慕容真点校《道教三经合璧》,第76页。《弘明集》(卷八),《弘明集?广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第52页。 

     (7)(12) 吴筠:《神仙可学论》,宁一子编纂:《道藏精华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影印出版。 

     (8)(13) 范怿:《重阳全集序》,《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第25册,第690页。 

     (9)(10) 葛洪:《抱朴子•论仙》,顾久译注:《抱朴子内篇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22页,第36页。 

     (11) 司马承祯:《天隐子•神仙》,《道藏》第21册,第699页。 

     (14) 莲峰逸士王处一编:《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45页。

      原文发布于《中国道教》2004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