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黄帝在道教中的地位及其现实意义——从祭祀拜祖与道教根源谈起(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复次,道教以黄帝为核心的大祖先崇拜,这也导因于黄帝传说所凝聚的长生成仙的精神。根据《史记》等书的记载,在先秦时期,有关黄帝的传说早已染上了浓厚的神仙色彩。如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之类就已具备了仙道的思想意蕴。古人传说,黄帝炼丹服食,有巨龙从天而降,载黄帝升天而去。此等仙道故事与道教关于“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基本宗旨是合拍的。故而,道教因袭之、光大之,这乃在情理之中。当然,这样认定绝非仅靠逻辑推理而出。倘若稽考道教典籍,那就可以看出,道门中人确实是将先秦原有的黄帝升仙故事加以继承并且广泛地汇入其炼丹以及诸多方术、法术体式之中。《黄帝九鼎神丹经决》卷一称:“黄帝受还丹至道于玄女,玄女者,天女也。黄帝合而服之,遂以登仙。”《黄帝内经素问补诠释文》谓黄帝“欲合神丹”,告诫“当于深山大泽,若穷里旷野,无人之处;若于人中作之,必于高墙厚壁,……”,《广黄帝本行纪》叙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逆炼九鼎之丹服之……”。在道教经典中,黄帝不仅是一位炼丹高手,而且还是太一、遁甲、六壬等占卜法式的缔造者。《黄帝太一八门入式诀》卷下以黄帝之口吻称“六丁玉女常自随各有知。若欲使之,各呼其名,自可神验”。《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说九天玄女送《遁甲符经》三卷予黄帝,“上卷乃神仙炼丹抱一之术,说长生之法;……”在这些经书中,无论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也无论作者如何铺叙,“黄帝”都成为道术的创造者或者播扬者,而这一切又都围绕着一个基本精神——“延年益寿、羽化登仙”。尽管道门中所讲述的黄帝故事已同先前所流行的故事存在很大差异,但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彼此的密切关联。正因为道教产生以前所流传的黄帝故事包含着仙道内容,道门中人才如此有兴趣,通过解说、发挥,使得原有的黄帝升仙故事更加栩栩如生,富有魅力。当此等内容在道门之中频频传播之际,以黄帝为代表的祭祀拜祖仪式便更具土壤了。 

     以黄帝为核心的祭祀拜祖文化不仅是道教形成的根源,而且是道教思想体系逐步丰富、发展的原始动力。此等动力不断地激发道门中人去创造、发挥,从而造就了一座宏伟的道教文化殿堂。就此角度而言,作为祭祀拜祖的重要形式——“黄帝大祖先崇拜”也是整个道教思想的根源。道门中人宣传黄帝,这虽然服务于“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基本宗旨,但在客观上又反过来促进祭祀拜祖的宏观民族宗教的发展。因此,它不仅在理论上具有独特价值,而且在民族团结问题上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正面作用。 

     首先,道教崇尚与祭祀黄帝,其精神实质不仅在于黄帝是“人文初祖”,而且在于他作为华夏民族统一的象征具有巨大的榜样力量。 

     就上述诸多典籍的记载来看,黄帝是人也具有神的品格。在先民的心目中,黄帝富有宽广的胸襟和高超的智慧。善于观察事物,认识自我,反悟自我。古文献记载,黄帝在治理国家的早期阶段,并未顺应自然,结果产生了种种差错,后来有一天,黄帝白天休息时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漫游华胥氏之国。《庄子·在宥》谓“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黄帝醒来,明白了最深的道是不能根据常情求得的,他于是顺应自然而治,所以“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埒。百姓号之,二百余年不辍”(《列子·黄帝篇》)。对于此等以自然为本,顺应民心而治理社会的法度,《庄子·天道》作了归纳总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无所积,故海内服”。意思是说:天道运转而不停滞,万物得以生成;帝王治国因任自然而不停滞,天下人民就会归附。圣人之道行世不停滞,所以普天之下,人民都顺服。在此,黄帝被塑造成为一个因任自然而治世的模范典型。我们知道:《庄子》与《列子》一类著作在道教之中都是极为重要的经典,道门中人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解说,并且根据其基本理念来构造新的典籍。故而黄帝因任自然的精神便在传递过程中不断受到强化,在华夏族人之中深深扎根。此等影响的发生,就在于大祖先——黄帝所具有的榜样力量,而这种榜样力量之所以发生效用,道教无疑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道教崇尚与祭祀黄帝,这种大祖先崇拜传统乃贯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存理念与宗教伦理精神——“中和性”。 

     以往,人们在言及“中和”时往往单纯地从儒家文化内去寻求根据。事实上,此等思路是要导致片面性的。笔者并不否认儒家文化包含“中和”理念;不过,还必须指出,早在儒家诞生之前,中和理念即已初见端倪。稽考古老传说,我们发现黄帝故事本身已具备了“中和”精神。因为在先民的心目中,黄帝“四面”,“建中立极”。此等理念通过“易经”而发展起来。《易》之卦画以三画象征天地人,人居于天地之中,这体现了以“中”为正位的思想。故《易经》卦爻辞凡遇中爻得位皆为元吉。“中”之所以被尊崇,是因为它象征人与天地之气的感通与协和,“居中”为“正”,而“正”则“和”生,这就是“中和”。道家师老子《道德经》不仅提倡“守中”,而且以“冲气”为“和”,所谓“冲气”也就是“中气”或称“中和之气”。 

     道教以黄帝为旗帜、以老子为宗师、以《易经》为万术之本,这必然将“中和”的精神发扬光大。在道教传记类书内,黄帝形象含着深深的“中和”精神。《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谓黄帝转蓬之象,以作车,将神出生“泽中”,又称黄帝作屋宇宫室,将此称作“处于中”;黄帝见河图则斋戒于“中宫”,他“衣黄服,戴黄冕,驾黄龙之乘”。在此,《仙鉴》屡言其“中”,而所谓“黄服”等黄色之物,亦是“中”的法相。不仅如此,《道藏》之内还有不少经书之名冠以“中”字,例如《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中和品述议疏》、《中和集》、《规中指南》、《赤松子中诫经》等凡27种。这些经典虽然不一定都以“中和”精神为旨要,但或多或少包含“中和”字却是无疑的。另外,有大量的道教经书虽然没有在名称上出现“中”字,却多涉“中和”理念,甚至将之当作修道的重要原则,如《太平经》强调天地人三通相和,而《黄帝阴符经》以圣人居天地之中而致“相通”之用。这一切说明了道教宣传黄帝,不仅保存黄帝居中的协和精神,而且将此等精神大大发扬。道门中人如此注重“中和”精神成为修道原则时,势必在客观上强化了它,从而也就使黄帝形象所贯注的“中和”精神更加饱满,因此也就更富有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价值。 

     复次,道教崇尚与祭祀黄帝,这种大祖先崇拜传统存在着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它在客观上具有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的功能。 

     道教信仰中的黄帝,虽然居于高位,但他并没有脱离实际生活,更不脱离人民群众,没有视下层人民为自己的奴隶,他与劳动人民紧密相连,生活在一起,协同劳作,同甘共苦。在这协和的氛围内生活,没有民族歧视,人民和睦相处,平等相待。由于黄帝能够调和自然、社会和人民的关系,国家治理也就顺理成章。 

     根据道教文化精神,国家治理一个重要标准是民族团结而形成“大一统”的稳定局面,社会稳定,人民康乐。这种“大一统”的文化象征就是全体华夏族人凝聚在大祖先黄帝名下。换一句话来说,以黄帝为核心大祖先崇拜正是“大一统”社会结构在信仰上的反映,它浸润着先民的思想感情,也是一种向心力的表现。而此等向心力本身又意味着多元的社会整合关系。事实上,“华夏”本身体现了一种整合,它并不意味着单一的民族集团,而是多民族的复合体。我们的国家,自轩辕黄帝肇始之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统一、有分裂,各兄弟民族之间,有时和睦相处,有时也相互碰撞。然而,最终却在黄帝的旗号下凝聚起来了。 

     又次,道教尊崇与祭拜黄帝,在理念上也强化了创造、开拓精神,因为在早先的黄帝故事里本来就蕴含着此等精神。道教不仅广泛搜罗了各种黄帝创造、发明的故事,而且进行整理加工,使之更具有号召力。从道经记载来看,黄帝的创造与开拓事迹是相当感人的:他重视农业生产发展,注重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诸问题;他不仅注意对天文气象的观察、历法的制定,而且探求医理;他造文字,定律吕,制弓矢、制礼仪、做冕服,发明了诸如舟、车辆等工具,等等。总之,在道教的经典叙述中,黄帝是上古文明最具成就的大祖先,他的尊天、法地、坚韧、睿智、激情、真诚、爱心、好学等品质激发出伟大的生命力,凭借这种主体生命力,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为神州大地的昌盛与繁荣奠定了物质的和精神的基础,提供了不少的力量源泉。道家、道教崇尚与祭拜黄帝既是宗教激情高扬的结果,也是民族精神的汇聚。 

     一项普通、简单的祭祀活动,往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道教对黄帝的崇拜正是如此。作为大祖先崇拜,它本身是以家族祖先与家庭祖先之崇拜为基础的。这就是说,大祖先崇拜在精神上乃包容了家族祖先崇拜与家庭祖先崇拜。此等“包含”存在着诸多中间环节,道教的根源与这些中间环节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崇拜的宗教仪式到崇拜的思想内容,从崇拜的经典创造到故事的传播——道教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吸取了祭祀拜祖的精神,培养起崇敬的情感和诚善的处世态度。在拜祖过程中,道门中人获得了圣洁宗教精神的洗礼,也感悟了人性的本原,激发了创造的独特智慧…… 

     *本文曾得到詹石窗教授的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