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词 道教词是以道教神仙理想立意、表现道人精神境界的一种文学样式。就起源而论,道教词可以追溯于玄歌、变文。所谓「玄歌」也就是「玄道」之歌;从形式上看,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中的唱词之类。为了吸引听众,玄歌作者往往以第一人称手法叙述故事。例如《老子化胡经》卷十所收的《化胡歌》,以「我」代表老子,描绘了老君修道场所的仙家景色,讲述了「化胡成佛道」的故事,具备了叙事诗的基本特征。在《老子化胡经》中还收有《老君十六变词》十八首,此即属于道教变文之类。所谓「变文」是演述神变故事的一种形式。「道教变文」即演述道教神变故事的一种体式。适应说唱的需要,道教变文往往采用韵文形式,如《老君十六变词》便是纯韵文。作者按照方位的变更来组织情节,其场所转换亦依据「易」的九宫八卦方位。八卦代表八方,轮转两周,便有十六变词。 除了玄歌变文之外,「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道教仪式的建立与流行有密切的关系。为使仪式的进行更加隆重,道人们便将赞歌与歌咏结合起来,于是有了各种唱词的出现。《无上秘要》卷二十录有仙歌若干首。从体例来看,《无上秘要》在摘录这些「仙歌」时都略加说明,指出其来历及何位仙人所唱。其体裁皆为五言,句数不一。表现了早期道教"以诗为词"的创作特点。 与「仙歌」词相媲美的是道曲之词。其主要体式有步虚词、赞咏词。 步虚词是乐府文学形式之一。唐吴竞《乐府古题要解》指出,这种词,描述歌颂众仙飘渺升天的美妙景象。步虚词的起源,向来有不同的说法。从许多典籍的记载来看,三国时期应当有步虚词行世。步虚词的歌唱节奏大体依照八卦九宫方位,从而造成阴阳回复的韵律。步虚词诵咏过程有一定路线,要求精神专注,念唱、步法、道具和谐统一。 与步虚词一脉相承,唐宋以来的赞咏词也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在道教斋蘸仪式盛行之际,道士、文人乃至皇帝官宦广制道曲,遂有各种赞咏词之诞生。今所见《金录斋三洞赞咏仪》与《玉音法事》中便收录了不少赞咏词。从形式上看,赞咏词虽然尚保存了步虚词的入乐法式,但也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最重要的就是长短句的出现。例如《金录斋三洞赞咏仪》卷上所录《太清乐》在七言诗的基础上加入许多衬句,这就形成了长短不一的格式,具有独特的风格。 由于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学的深刻渗透,历史上为文人们所雅好的词牌也多具神仙蕴含。据《钦定词谱》所录,《凤凰台上忆吹箫》、《解佩令》、《望仙门》、《献仙音》等,莫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有牵连。从内容上看,宋代许多词作具有鲜明的道教蕴含。不少大作家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神仙词。诸如柳永、黄庭坚、等都有此类题材的词作。这类作品常常把仙话典故同神游的心绪相糅合,通过双关语的应用,而产生奇特联想效果,耐人寻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