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山道教音乐始于宋代,是葛仙山太极观(今玉虚观)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除了打击乐器钟、磬、鼓等,到清代还增加了吹管和弹拨乐器。 从文化价值和意义上来看,葛仙山道教音乐不仅是传统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扬都有重要价值。 在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方面。葛仙山道教音乐的发展就是不断吸收、融化民间音乐成分,以丰富自身。特别是从民间地方剧种音乐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因而具有地方性特点。 在曲式和情调上,充满了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反映了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既出世又人世,情调庄严,肃穆,又不乏清幽恬静的美学思想。道教音乐在不同场合,不同仪式,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在表现召神遣将时,音乐气势磅礴,表现降妖驱魔时,音乐威武果敢,祈福祝庆时,音乐欢乐轻快,赞颂神仙时,音乐优美恬静,而表现祈祷修炼时,音乐又悠扬缥缈。正是由于音乐的烘托和渲染,道教韵斋醮仪式才更显庄严而又神秘。 史学价值:面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葛仙山道教音乐,由于古代没有记录、保存音乐实效的技术,因此,挖掘整理葛仙山道教音乐,对中国古代音乐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葛仙山道教音乐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与古代音乐有过直接的关系。如:《天上神仙》、《朝天子》、《迎仙客》等。 人文价值:道教反映出本民族独特的宗教观念和文化特色。道教仪式中使用的音乐,是集古代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间戏曲音乐之大成的道教音乐,具有其独特的宗教特色和超凡脱俗的品格。比如:《宫廷音乐》、《迎圣接驾》来源于汉代宫廷音乐;《道情》(又名《道士吟》出自南宋著名诗人、道学家白玉蟾的作品:“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纺棉花》、《采茶舞曲》、《献茶酒》、《小推车》等,反映的是赣东北民间生活情调。 美学价值:葛仙山道教音乐经韵曲调,兼具江南丝竹、赣东北赣剧委婉、俊美、清澈、秀丽的韵味。如:西皮、二板、六卜子等赣剧唱腔进入葛仙山道教音乐。 现实价值:葛仙山道教音乐所依附的道教哲学、义理,特别是道教神圣、庄严、警世善言,以及齐同慈爱、济世利人的教义宗旨,弘扬了道文化的核心价值。因此,葛仙山道教音乐不仅仅只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宣传,还给予人们以心灵上的触动和正能量的激励。 宋末元初时期,名道雷思齐到葛仙山修炼,整理斋醮仪范,为葛仙山道教斋醮音乐正式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清代康熙年间,葛仙山道士金熙进一步整理科仪道教音乐,吸取了许多民间戏曲曲调,融入道教音乐。除了打击乐器钟、磬、鼓等,还增加了吹管和弹拨乐器。并作诗:“仙坛遥搆碧霄中,我亦扶笻驭好风。携得香烟飞篆白,旋添活火煮丹红。千年宝剑玄关秘,一道灵泉石窍通;夜向息心台下坐,神光相搭老仙翁。” 到清末明初,葛仙山道人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葛仙山道教音乐。葛仙山道教音乐第十代传人饶明亮道长整理了近百首曲谱。 在演唱和演奏方面,葛仙山道教音乐的诵唱和乐器演奏均由道士担任。声乐的形态也可以分为很多种,有吟诵、念唱、咏唱等。使用的乐器包括锣、鼓、磬、木鱼等打击乐,笛、箫、唢呐等吹管乐,二胡、板胡、等弹拨乐。 (作者:曾健雄 江西葛仙山《灵宝》杂志副主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