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德经》漫议 第十九章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第 十 九 章
    绝 圣 弃 智,民 利 百 倍﹔ 绝 仁 弃 义,民 复 孝 慈﹔ 绝 巧 弃 利,盗 贼 无 有。此 三 者 以 为 文,不 足。故 令 有 所 属:见 素 抱 朴,少 私 寡 欲 ,绝 学 无 忧。

    老子在上一章叙述了大道废弃之后出现的种种社会弊病以后,在这一章便提出了“三绝三弃”的治理方案。紧接着话锋一转,上述方案因条件不足而不能实现,故只有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才能让人们找到归属,免受社会弊病带来的忧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意即,去除聪明智巧,人民可以获得百倍的好处。“圣智”二字,本意是指最高的学识和修养境界,但在这里特指打着圣智旗号的伪学。为什么“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呢?因为在老子生活的时代,诸侯争霸、群雄并起,大国统治者打着“圣智”的旗号来为自己争霸天下、侵略他国做辩护,民众因而饱受战争之害苦不堪言。所以,他愤慨的发出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呼号。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意即,抛掉所谓的仁义道德,人民自然会恢复孝慈的本性。为什么呢?前一章已经论述得很清楚:自然无为之道被废弃后,仁义就兴起了。但仁义之风兴起后也随之产生了一些负面现象。即,满口仁义之人,却行不仁不义之事,令孝慈荡然无存。民众看到的是假仁假义大行其道,便对仁义孝慈之说产生了怀疑。所以提出,与其让假仁假义误导民众,不如抛弃“仁义”之说,不给那些人以可乘之机,而让民众回归到自自然然的慈孝状态。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意即,去除巧诈与利益的过分追求,盗贼就会消失。“巧”是指机巧和欺诈。“利”指唯利是图。这一句是承接前文“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而言的。执政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只追求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即可,不得过分贪求财富货利。做到了“去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保持勤俭朴素作风,民众自然会安分守己,保持淳朴本性,盗贼自然而言的就会消失。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即,这三者由于作为条文的不充分,所以要让百姓的思想有所归依,必须保持自然朴实的本色,减少私心欲望,去除所谓的“仁义圣智”之学,才能没有忧患。老子在此坦陈“三绝三弃”的治理方案因客观条件的不充分而不能够实现。接下来,又提出了可以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等方法让百姓心灵有所归属,免受忧患困扰。但这不仅仅是针对百姓而说的,更是期望执政者要率先示范,保持淳朴作风,消减各种不必要的私心杂欲,抛弃标榜“圣智仁义”的伪学。只有自己首先做到了,老百姓的心灵自然就会有所归属,没有忧患困扰。
    综上而论,老子在目睹当时社会风气江河日下,各种 “圣智仁义”伪学现象层出不穷、真正的孝慈仁义荡然无存、小盗大盗勃兴泛滥、民众苦不堪言的社会状况后后,于沉默中愤慨地喊出了“三绝三弃”的治疗方案。在后来的一些人看来,这种方案过于尖锐,因而持批评态度。可当我们联想到当时的社会实际,便不能不体谅到老子的一片苦心和初衷!同时,纵观本章,我们应该看到老子自己也承认因为种种客观条件限制,这种设想方案注定难以实现。因此,他期望执政者能够效仿圣人洁身自好,作风端正,抛弃伪学,做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这样,百姓就没有私心贪欲,就回归到天性淳朴,没有忧患的淳朴状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