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章 载 营 魄 抱 一, 能 无 离 乎? 专 气 致 柔,能 如 婴 儿 乎? 涤 除 玄 鉴, 能 无疵 乎? 爱 国 治 民,能 无 为 乎? 天 门 开 阖,能 为 雌 乎? 明 白 四 达, 能 无 知乎? 生 之 蓄 之。 生 而 不 有,为 而 不 恃,长 而 不 宰,是 谓 玄 德。 这一章讲的是修身功夫。文中的六个设问句,是“道”运用于修身治国方面的具体表现,每句后面都是设问,设问本身就都是最好的答案。虽然人们的形体与精神、主观与客观,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而为一;应该让精与气结聚而达到柔顺;应该将爱民与治国的理念统一到自然无为上;应该让天赋的感官在接触外物时达到一念不起;通晓四方也应该不用心机。只有这样,才能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的“爱民治国”。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意即,精神与形体合而为一,能不分离吗?“载”与“抱”意思相近,即精神与形体合“一”的方法。“营魄”,是指精神与形体。“能无离乎”,精神与形体合而为一,能否达到不分离的状态吗?如何“合而为一”?就是要守住“一。老子把“一”比喻为“道”,因为“道” 是一个混元整体。“一”则是魂魄合一的状态,只有持守住“道”的状态,便把握住了整体。但是,大多数人的精神与身体容易分开。因为纷繁的欲望和躁动的情感致使人们的精气神散乱不堪。出家人平常念经,本该精神充满、专心一意,却因眼、耳、口、鼻等感官常被外物干扰致使神行不能合一,如此以来,经就难以念好。对读书人而言,如能做到老子希望的形神合一,便可以满腹经纶。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意即,结聚精气以至于柔顺,能达到婴儿一样的状态吗?“能如婴儿乎”,指随顺气息,至于柔和,便能像婴儿一样!“专气”, 指结聚精气。“致柔”,达到柔顺。养气修心重在专心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人要时刻注意调节气息,精力才能旺盛。小孩子每天哭,嗓子为什么不容易沙哑呢?因为是从柔和的丹田里发出的。老子很喜欢用婴儿作喻,以描写悟“道”者保存原始的纯朴状态。练静功的人就特别讲究如何运气,使气入丹田,让身体变得很柔软。练太极拳的以柔制刚,专心把能量聚合到一块,才能发挥出很大的能量。所以,“致柔”是生命修养的重要保障。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意即,清除杂念深入关照,能没有瑕疵吗?佛教神秀、慧能二人有一段有名的对白。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慧能却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擦试,不要让它被尘垢污染了。这就是涤除玄鉴的意思。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只是一个比喻而已。但事实上,“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就算天生有明澈的心灵的人,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哪有不被染色的。所谓“玄鉴”,是指心灵深处明澈如镜。当去除杂念的时候才能看得很深入、很清楚。所以,去除杂念不但是开启智慧,明白事理的重要方式方法,更是指导人们日常生活中自我观照、提高内省与保持自身修养的重要法门。 由“载营魄抱一”开始,进入“专气致柔”如婴儿一样柔顺,到达“涤除玄览”明白事理的境界的人,才是一个基本合格的圣人。以此为基础,进而才能做到以下三点,也才能算一个真正完美的圣人。 其一,“爱国治民,能无为乎?”爱护国家治理人民,能做到自然无为吗?当然可以。因为,“无为”就是最好的作为。何以如此?就是因为他能够“专气致柔”、“涤除玄鉴”。 其二,“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赋的感官在接触外物时,能达到心灵宁静吗?当然能。 “天门”,指人的耳、目、口、鼻等感官。执政者本有的感官在与纷杂的世道接触时,之所以能保持明辨是非的智慧,能很好的爱护人民、治理国家,就是因为他能“专气致柔”、“涤除玄鉴”。 其三,“明白四达,能无知乎?”通晓四方,能做到无所不知吗?能。“四达”指四处通达,引申为通晓事理。何以如此?就是因为他能“专气致柔”、“涤除玄鉴”。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如此一来,执政者便能像“道”一样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引导万物而不加以控制。“玄德”,指最好的德,如水一样的德性。这里是用来描写“道” 的,或者圣人体“道”的表现。“德”字又与获得的“得”相通,有双重意义。第一,“德”就是万物,“得之于道者”,“道”生出万物后给予了“德”蓄养的机会,这是获得的“德”。这个“德”就是万物的本性。第二,在“道”方面,“德”是指“道”的作用和表现。“道” 虽然是万物的本源,但本身无形而无法表现。譬如,我们说一个人有“道”,但我们一般看不到他身上的“道”。能够看到的就是这个人的“德”。可见“德”就是“道”的具体代表。圣人有了以上六个方面的修养,体现在关照万物方面,和“道”一样,生养而不占有;引导而不控制。所以,老子称之为他们的行为是最好的“德”。 关于“德”,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学习体会:一是学习圣人想人所想、急人之急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在生命修养上,要“爱国治民”。人的身体就如同一个国家,体内的奇经八脉与五脏六腑这些“人民”,是需要合理关照和治理的。否则,就会国破人亡。无论是圣人的“爱国治民”,还是生命修养上的“爱国治民”,都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神和形体应该合而为一;二是聚结精气达到柔和状态;三是清除杂念达到内观心灵状态;四是爱国为民达到自然无为状态,心灵宁静;六是通晓事理就要用心学习。做到这六点,心境就会静定,杂念、妄想才能摒除。达到这样的道德修养高度,才会关照爱护万事万物,这是有“道”的人应当具备的德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