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德经》漫议 第二十一章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第 二 十 一 章
    孔 德 之 容,惟 道 是 从。道 之 为 物,惟 恍 惟 惚。惚 兮 恍 兮,其 中 有 象﹔恍 兮 惚 兮,其 中 有 物。窈 兮 冥 兮,其 中 有 精﹔ 其 精 甚 真,其 中 有 信。
    自 今 及 古,其 名 不 去,以 阅 众 甫。吾 何 以 知 众 甫 之 状 哉。以 此。

    《道德经》从第一章起,老子就提出了“道”是宇宙的本源。第十四章里,他描绘了“道”的虚无缥缈,但它确实存在。在这一章里,他进一步发挥了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的表述,更进一步说明“道”不仅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而且万物都是由它所产生的。他在本章还提出了“德”的形态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而表现为“德”的观点。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意即,大德的形态,完全遵从大道的规律。“孔”,大的意思。“容”,指形态。“德”有两个解释:一是万物的自然天性、禀赋,二是万物天性、禀赋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孔德”是由全面关照所见的万物表现,此谓大德,大德完全跟随“道”。比如,人类的行为如果完全合于自然规律,自然界的生态自然平衡,这样即既是合乎道也是有德的表现。下面两个故事很有启发性。说是很久以前有一个修行人,他有一天在深山里发现一只刚产完崽的母虎,没有力气去觅食,准备吃掉刚生下的一只体弱幼虎充饥,进而才能哺育其它幼虎。他看到这种情形,感到非常哀伤。继而认为:修行人就是要多做善事,如果自己舍身布施给母虎食用,不仅可以拯救这只体弱幼虎,而且还能成就自己。于是,他主动将自己送入了虎口。“优胜劣汰”既是老虎的生存法则,也是“道”的发则。他这种做法,表面上看好像是慈悲心,而老虎因尝到了人肉的滋味,下一步就会吃掉很多人。而这些人并不一定都心甘情愿让老虎吃。另一个是在发生美国的故事。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万分无助之时一位骑马男子经过这里。该男子二话没说便用马帮助他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事后,他拿出不菲的美钞对骑马男子表示酬谢,该男子却拒收美钞并要他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也要尽力帮助别人。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将这句话转述给所有被他帮助的人。多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洪水困在一个孤岛上,被一位少年拯救了。少年不图回报,也将这句话转述给要他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从以上一反一正两个例子,让我们不难看出“大德”的形态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不加任何修饰伪装和人为干涉成分的,是完全合乎道的。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这种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惚惚恍恍啊,其中却有某种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某种物体。《道德经》十四章说“道”是无色、无声、无形,是不可分开而浑然一体的。这一章又说“道”看似恍恍惚惚、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但其中“有象”、“有物”,不但不是虚无,反而是最真实、最大的存在。“道”的真实性是不随万物变化而变化,不随人类的生命而有任何改变,感官无法直接捕捉,理智也无法直接认识。粗看起来,前后似有矛盾。究其实,本章的描述是对第十四章的说法作更一步解读而已——道是“有象”、“有物”的,并非什么都没有。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微之气;精微之气真实实在,是能够验证可信的。“窈”是深远和微不可见。“冥”,指暗昧和深不可测。“精”是极其细微之气,这里是指“元气”中最细微的部分,是生命的根源;它不是粗糙的,而是非常精细、精密的元气。 “象”、“物”、“精”、“信”说明了“道”不是虚无,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非感官所能直接掌握的。但“道”的存在的确是可信的。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从现在追溯到上古,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状态。“众甫”,是指万事万物开始的状态。“道”自古及今永远存在,根据它可以观察万物的本源。根据这些认知,足以让我们去印证去体验。一是一旦有了“道”这个名称,虽然难以捉摸,但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认可而延续下去,绝不会落空,更不可能去除。二是不断涌现出如老子等有智慧的体道之人,将他们的悟道心得分享出来。正如《庄子》中所形容的“看上去一片昏暗,听起来毫无声响,一片昏暗之中,只有他见到了光明;毫无声响之中,只有他听到了声音,在无比深远之处,却有东西存在;在无比神妙之境,却有真实存在”。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我怎么知道万物的本源是什么样子呢? 根据就在这里。“此”指“道”,认识了“道”之后,就可以看到万物的本源。
    综上所述,本章总体而言是对前几章的回溯与分析。“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表达了“道”和“德”的关系。老子从三个方面讲了“道”和“德”的关系。其一,“道”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却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显现出了它的功能和作用,这个功能称之为“德”;其二,一切物都由“道”所形成。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出的特点,就是“德”;其三,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时,称之为“德”。亦即“道”本身是看不见的,但能够看到的,就是它的“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