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十 六 章 重 为 轻 根,静 为 躁 君。是 以 君 子 终 日 行 不 离 辎 重。虽 有 荣 观,燕 处 超 然。奈 何 万 乘 之 主,而 以 身 轻 天 下?轻 则 失 根,躁 则 失 君。 本章是褒扬“静重”,斥责“轻躁”的。一切轻率和躁动的行为,都不能长久。因此,老子通过“望闻问切”,精准地为万乘之君的轻率之病,开出了治疗的灵丹妙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意即,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举妄动谓之“轻”,反之谓之“重”。“君”是指主宰、枢纽之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对为人处事正确态度的一种比喻。世间万物万事都含有轻、重、静、躁的辩证之理。譬如,漂浮的羽毛因其轻而没有依托,草木之根因其深厚而旺盛生长。有“道”的圣人治理天下,不经过全面慎重考虑,不会采取轻率行动。比如,春秋时齐桓公想称霸诸侯,但鲁国和梁国经济强大,对霸主齐国构成威胁。齐桓公问计管仲,管仲知道齐王的心思便出谋划策说:“鲁、梁的百姓擅长织丝。请您和贵族们带头穿缟做的衣物,并号召国内有钱人都穿缟衣。而且要限制国内不准生产缟(gao)。鲁国百姓见钱眼开,鲁庄公贪图赋税,必然放任百姓织缟放弃农事,种粮食的就会越来越少。”齐桓公依计行事。管仲还加了把火,向鲁梁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缟一千匹,我给你们三百斤黃金;贩来万匹,给金三千斤黃金。”一时间,鲁、梁两国财政收入大涨,仅此一项税收就能满足国库开支。两国国君心里暗喜,纷纷鼓励百姓产缟,放任百姓织缟不再种粮。一年后,管仲派人到鲁、梁二国考察时发现,鲁、梁二国制缟业繁荣,大批大批的车辆在不断运输缟出口到齐国。管仲说:“可以收网了!”齐桓公大喜,又问怎么办。管仲说:“我们贵族改穿纨,全国不得穿缟,封闭商道海关,严禁与鲁、梁二国通商!”齐桓公照办。一年后管仲派人调查,鲁、梁两国农业已经衰败,织缟卖不掉,赋税绝收,两国老百姓陷入失业后的贫困状态。两国君只好下令百姓重返农业。但为时已晚,粮食不是几个月内就能恢复生产的,饥饿的百姓们便把种子都吃掉了。一时间,鲁、梁谷价暴涨,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而且是走私才行);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十钱。两年后,鲁、梁二国的百姓纷纷逃荒到齐国,致使两国十室六空。民间产业也被齐国商人所垄断。三年后,鲁、梁两国便论为齐国的军事附庸和经济殖民地,被迫屈服于齐国。这说明鲁、梁两国君王和百姓违背“重为轻根”,贪图金银的结果。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因此,君子整天行走不离开载物的车辆。“君子”,指体道的“圣人”,也指老子理想中的执政者。“辎重”,古代军队运载装备和粮食的车辆。兵法有云:“兵马未动,辎重先行。”古代大军作战,辎重必先行。因为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前提。本句的“辎重”是指人的行为准则。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即使有华丽的生活可以享受,却不会沉溺其中。“荣观”,即华丽的房子和贵族游玩的地方,这里引申为声色货利和荣华富贵。“燕处”,指燕子来到一个地方,建造的安定居所,这里引申为安静。“超然”,无拘无束的样子,引申为圣人君子不会因为荣华富贵而迷其本性,身居繁华之中,心却超然物外。所以,是做财富的主人还是做财富的奴隶,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还以轻率躁动的态度治理天下昵? “奈何”,叹词,“万乘之主”,指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君主。所谓“以身轻天下”,是指拥有万辆战车大国的君主,不顾丧失性命的后果而急功近利。这句话引申的意思是,倘若国君不知自尊自重,不以道德立身,不理民事,不为民着想,只贪图个人享乐,必然失信于民。这便是“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根”即根基。国之“根”为臣和民,身之“根”为五脏六腑。“君”是指国君,也指主导作用。历史上帝王因轻举妄动、心浮气躁,造成天下大乱、失去民心的例子数不胜数,骊山上“烽火戏诸侯”就是一例。由此可见,轻躁是败身败国的祸根,静重才是治国治身的根本。 综上所述,无论是圣人还是普通百姓,在做人做事上,都应该都要“守静”——重视原则性和根本性的东西。俗话说得好:“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骄矜、浮躁。“守静”的人会在仔细观察中审时度势,更容易深入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可见,只有守静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和美。浮躁的人、脚步匆忙的人总是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或许会经历人生岁月的蹉跎或道路的泥泞坎坷,但保持淡泊的处世态度,泰然处之,就能在纷繁中找寻心的超然和安宁,不受世俗的干扰和冲击,人生也更豁然开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