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十 九 章 昔 之 得 一 者:天 得 一 以 清﹔ 地 得 一 以 宁﹔ 神 得 一 以 灵﹔ 谷 得 一 以 盈﹔ 万 物 得 一 以 生; 侯 王 得 一 以 为 天 下 正。其 致 之 也,谓:天 无 以清,将 恐 裂﹔ 地 无 以 宁,将 恐 废﹔ 神 无 以 灵,将 恐 歇﹔ 谷 无 以 盈,将 恐竭﹔ 万 物 无 以 生, 将 恐 灭﹔ 侯 王 无 以 正, 将 恐 蹶。故 贵 以 贱 为 本,高以 下 为 基。是 以 侯 王 自 称 孤 、 寡 、 不 毂 。此 非 以 贱 为 本 邪 。 非乎? 故 至 誉 无 誉。是 故 不 欲 琭 琭 如 玉,珞 珞 如 石。 这一章是讲得“道”的普遍意义。共分为两段,第一段讲“道”是构成天地万物不可缺少的要素。即“天、地、神、河谷、万物”和“侯王”得“道”之后的好处,如果不能得“道”,就会产生相反的结果。第二段讲侯王要能够体验“道”的“以贱为本”的特性,做到善于处下、居后、谦卑,宁愿像山石那样朴实,也不要像玉石那般美貌,这样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本章所讲的“得一”就是得“道”,“一”就是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必备条件和顺生的因果关系。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意即,过去那些得了“道”的情况是这样的:天得道而显得清明,地得道而显得宁静,神灵得道而显得灵验;河谷得道而显得充盈,万物得道而能够生长,侯王得道就会正直、端正。 由此可见,宇宙万物都是因为得到了到,才成就了自身的真实状态。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依此推而言之,如果不能得到自身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即“道”的话,天无法保持清明恐怕将破裂;地无法保持安宁,恐怕将要荒废;神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将要休息;山谷不能充盈恐怕将要枯竭;万物无法生长恐怕将要绝灭;候王不能保持公平,政权恐怕将要灭亡。以上原因,是因为“道”是万物自身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得到了自身发展的必备条件才能生存发展。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尊贵要以卑贱为根本,高处要以低下为根基。“贵贱”、“高下”是两个相对存在的彼此,有此便有彼,无此便无彼,其存在是以对方为前提,没有下面的基础,就不会有上面的崇高。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所以,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毂”。这难道不是把卑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这样吗?因此,最高的荣誉是不用自己称颂赞美的,这便是“故至誉无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因此,做人不要华丽如美玉,像石头那样朴实坚硬就可以了。“碌碌”,是形容玉的美貌。“珞珞”,形容石头的朴实坚硬。这句话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做任何事不要走极端,如玉是为贵,如石则为贱,两者皆非所欲。人生在世,不要让自己变成华丽如美玉的人,因为这样很容易招来别人的嫉妒与批评;也不要像顽石那样固执,显得缺乏弹性、没办法改善;二是有“道”的圣人应该是人民的公仆,任劳任怨的做大厦的基石。 本章内容丰富精彩,分析了相对、相反与相成的关系,得出贵贱、高低都不要排斥的道理。譬如,在高位之上,就要懂得降低姿态;在低位之下,则要懂得向上发展的道理,如此才能掌握人生的关键。 这就是道教所讲的“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不二”就是“一”。庄子的一则故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道理。庄子说,有一个老头,养了一群猴子,每天早饭给猴子三个芋头,晚饭四个。有一天老头忽然改变了注意,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于是猴子很生气,抢着要来揍那个老头。老头说:不要吵,明天还是照旧早晨三个芋头,晚上四个,仍然是一天七个,不多也不少。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些人执着于糊涂的一面。所以,“得一” 也好,“不二” 也罢,都是得“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