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十 九 章 圣 人无 常 心, 以 百 姓 心 为 心。善 者,吾 善 之﹔ 不 善 者,吾 亦 善 之﹔ 德 善。信 者 ,吾 信 之﹔ 不 信 者, 吾 亦 信 之﹔ 德 信。圣 人 在 天 下, 歙 歙 焉, 为 天 下 浑 其 心,百 姓 皆 注 其 耳 目, 圣 人 皆 孩 之。 本章从四个方面表达了老子心目中理想的政治愿望:一是执政者没有私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二是执政者以善服人,给别人守信的机会;三是执政者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天下事,使天下百姓万众一心,归于一体;四是执政者爱护百姓如爱自己的孩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即,圣人没有主观私心成见,把百姓的心愿作为自己的心愿。“常心”,指永久不变的私心成见。“无常心”即无主观私心成见。“以百姓心为心”,把百姓的心愿作为自己的心愿。在老子眼里,“圣人”是能够体“道”与“道”同体的人,他们已经“日损”了自己的各种私心偏见,能像“道”对待万物一样公正、公平。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圣人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这不就像“道”一样,不以自己的利益、得失为原则吗?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意即,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他们都得到善良。句中的 “德”与“得”相通,“德”可以转化为获得的“得”。执政者的价值观与“道”一样,率先垂范,以善为本,即可感召不善者受到感动而行善,这即是“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意即,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于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他们都守信。“守信”,是指说出来的话一定要做到。《论语》上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人若没有信用,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ě)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就无法行走。春秋时期,吴国季扎第一次出使晋国,路过北方的徐国。徐君十分喜欢季札的剑,但是却没有说出来。季札心里却知道,但因还要出使它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您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季札只是在心里应允了别人,却仍然信守,古往今来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信士。可见,这就是守信的魅力,经久不衰。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意即,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无所偏执,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浑朴。“歙”即合起来,“歙歙焉”是指收敛自己的欲念。“浑其心”即混同其心,也即是以“朴”示人,不以任何相对价值观为倡导,使天下百姓之心皆回归于原始的、未经分化的平等的相同价值观上。所以,领导的一言一行都是人民的表率,作为领导要谨慎行事、不带成见有所偏执。这样一来,天下人才会收敛私欲,心思变的浑朴。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意即,百姓都努力在听在看,有道的圣人能使他们回到婴儿般纯朴的状态。句中的“注其耳目”,即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在运用其耳目关注领导的一言一行,一切善恶美丑都分辨得清清楚楚。能否成为一个好的领导,关键在于要率先垂范,爱护人民,自然会得到人民尊重。 综上而述,圣人对善者、不善者,信者、不信者在态度上不分彼此。这就像阳光一样照好人,也照坏人。作为一个领导理应以善良之心善待百姓,自然会获得百姓的由衷赞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