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十 二 章 天 下 有 始,以 为 天 下 母。既 得 其 母,以 知 其 子;既 知 其 子,复 守其 母,没 身 不 殆。塞 其 兑,闭 其 门,终 身 不 勤。开 其 兑, 济 其 事, 终 身 不 救。见 小 曰 明, 守 柔 曰 强。用 其 光,复 归 其 明, 无 遗 身 殃﹔ 是 为 袭 常。 本章重点在于说明体道的方法。老子认为,天下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根源,人应该从万物之中去追溯这个总根源。他为我们提出的意见是:知母存子,不离根源;去欲去障,把握原则,如此才不离失自我,才能与“道”融为一体。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意即,天地万物有一个起始,这个起始就是万物的总根源。已经认识了这个总根源,就能认识万事万物;认识了万事万物,然后坚守万事万物的总根源,终身就不会有危险。“有始”,即是宇宙“最初”和“本始”,最初的“本始”也即是“道”。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来看,“以为天下母”中的“母”,是取其“能生”之意,“能生”也即是能给予生命。所以,“得母”即是得“道”。“知子”即是明白由“道”而生的“万物”(也包括“知己”、“知人”、“知事”)。“得母”,就是明白天下万物之根本,也即是“知始”、“知宗”。既然“知母”、“知宗”,就能“知子”,就不会失去万物之情(包括“人之常情”)。既然“得母”又“知子”,那么,“知子”也就能“得母”。只有“得母”、“知子”,才能明白事物的根源,把握事物的原则,如此,才能“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意即,堵塞欲念的孔穴,关闭欲望的门径,终身不会有劳扰的事。开启欲念的孔穴,增添纷杂的事情,终身都不可救助。“兑” 即感官的出口,“兑”与“门”一般即所谓的眼、耳等七窍,这里引申为门径。“勤”即辛勤劳作,引申为困扰。“不救”,即不可救助。人平常靠感官在生活,看到、听到之后就会起心动念,然后行动。假若欲念太甚,就会给自己造成困扰,如此,一辈子得不到救助。怎么办呢?关闭劳扰人生的门户,返观内照,把握原则,才会平安吉祥。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意即,能够察见细微的,叫做“明”;能够坚守住柔弱的,叫“强”。“见小”,也即是明“道”。正因为“道”“常无欲”才可名于“小”,“小”也即是“柔”,“柔弱”才能胜“刚强”。这是老子一贯的立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意即,运用它的光,返照到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留下灾难,这就叫承袭“常道”。“光”,是指理智之光,智慧之光。 “明”比“光”更为重要。不学习就不能“见小”,不“见小”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有可能给自己带来灾难。人要通过“见小”、“守柔”的过程,才能获得智慧的“光”和“明”,从而达到无灾无难的结果。 综上所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句话是在提醒我们要温习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真正含义。“始” 代表根源,这个根源就是“道”。“母”即“无”,“子”即“有”,母与子是不能分割的。只有“存子守母”才能在变化不已的万物中回归于母体,也就是回归于“道”,这样才没有任何灾害。所以,“没身不殆”、“无遗身殃”两句,都是在强调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安全。为了进一步让大家明白老子的用意,我借用《传灯录》中的一个故事来加以说明:会元和尚师徒二人赶路到一条河边看见一女子待渡,无船无桥,老和尚二话没说就背女子渡过河去。回到寺庙,小和尚忍不住问老和尚:“出家人禁近女色,师傅为何要背那女子?”老和尚正色道:“我早就放下了那女子,你怎么还背着?”这说明,有智慧的人能“见小”,会“用其光”,知道人是活在当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