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家文化与诗意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珠玑妙语
    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创新活力,并以其开阔的思维、宽广的意境,丰富了中国人的生命智慧及精神世界,把人们的目光和境界引向高远。
    在浩瀚宇宙面前,人类对待自然万物要有一种谦卑和尊重的姿态,不能为所欲为、强妄作为。
    只有保持质朴、减少私欲,才能使人有所归属,恢复朴素宁静的自然天性,淳正质朴的社会风尚就自然形成,国家社会就自然得到治理。
    最好的品德和行事就像柔弱的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因为不相争,所以平静坦然、无怨无尤。
    毫无疑问,当人们意识到人类只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并把目光和思考范围从只关注人生社会转向关注整个宇宙自然时,人们的境界、胸怀、思维等一切都变得开阔、拓展而豁达高远了。
    人在这样一种自然美好的环境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情态中,怡情山水、超然自在、自得其乐。这就是道家给我们展示的不同于儒家的另一种诗意生活和境界情调。
    儒、道、释(儒家、道家、佛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会从与儒家相对比的方式和视角,对道家文化的5个方面特质予以解读。同时,我还会与大家一起探讨道家文化与诗意生活的关系,道家给人们提供了不同于儒家的另一种生命格调和人生智慧,在中国人所追求的诗意生活中展现了不同于儒家的另一幅图景。
    道家文化的特质
    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相反相补、相辅相成、相互激荡,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创新活力,并以其开阔的思维、宽广的意境,丰富了中国人的生命智慧及精神世界,把人们的目光和境界引向高远。相对于儒家,道家文化主要有如下特质:
    崇尚自然 无为而治
    与儒家崇尚人文、关注人生社会问题、注重伦理道德践履不同,道家崇尚自然,它突破儒家的局限,把目光和思考范围从人生社会扩展到整个宇宙。它把“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最高准则(“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万物之宗”),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而建立起一套以“道”贯通天、地、人的哲学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人生社会只是浩瀚宇宙的一部分,而且与宇宙万物一样,都以自然作为最高准则。所以,在浩瀚宇宙面前,人类对待自然万物要有一种谦卑和尊重的姿态,不能为所欲为、强妄作为。
    自然与人为是相对应的。提倡人文理性和积极有为的儒家无疑把握了人为的这一端,而道家则把握了自然的另一端。道家敏锐地觉察到自然的无限性、不可把握性和人类理性、人的作为的有限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天下万物都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没有外在的仁爱恩施也都能循着各自规律运行发展。花开花谢、潮起潮落、鹰飞鱼跃,这一切都不是人类理性和文化“有为”的结果,都是自然呈现的,自然状态本身就具有自满自足、自我发展的特性,都各有其“道”。
    因此,人类要懂得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这才是抓住了根本。在道家看来,对国家社会的治理,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守住人们朴素恬淡的自然本性,维持自然淳朴的社会风尚,而不是人为地倡导圣智仁义、追逐人工巧利。只有保持质朴、减少私欲,才能使人有所归属,恢复朴素宁静的自然天性,淳正质朴的社会风尚就自然形成,国家社会就自然得到治理。
    自然无为是道家贯穿一切的核心主张。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感受到的是社会环境的宽松自在、社会风尚的淳朴宁静。
    重视个体 率性自由
    与儒家重视人的群体性、强调社会依存性相反,道家重视人的个体性,强调自然自主性和率性自由。它认为,“天下有常然”“万物将自化”,天下事物都有它本来独立存在的个体性和内在规律,都能够不假外力自由自主地发展。所以,每个人生来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都具有自然生长自由发展的天性,这种自主自由的天性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应该受到伤害和破坏。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它的社会性和群体性。每个人从降临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就必须依存于家庭、依存于社会群体,所以必须被社会化。而社会是依靠一定秩序、一定规则建立和维系的,因此人必须逐渐学会懂秩序、守规则、培养相关理性,为此就必须舍弃自己与生俱来的一些自然禀赋、自然习性,以理性规范感性,也就是被“文”化,从而融入社会。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被文化、被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群体也就由此得以维系和发展。尚文化、重秩序、倡理性、强调社会群体性高于个体性,这就是儒家所致力的方向。
    但人也是自然的产物,有自然性的一面。每个人都有其天生的自然禀赋和自然情性,正是这种各自不同的自然禀赋和自然情性的存在,才构成了社会群体的复杂多元和多姿多彩,而个人也由此得以自由健康的发展。因此,人的这种自然天性不应该因强调社会群体性而被忽视甚至泯灭。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道家强调和维护了人的自然性和个体性一面。
    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的本性都是自然无为的,只有尊重这种自然无为的本性才是真正的道德。反对任何外在的文饰和人为干预,强调和尊重人的自然性和独立性,这充分体现了道家的自然主义和个体主义,从而与儒家强调人文和社会群体性的人文主义和集体主义截然相反。
    道家崇尚的是能够率性自由、自然自主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情态下,每个人都不需要用各种文化礼仪装饰、限制、束缚自己,都能够依照自己自然朴素的天性,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拘不束的生活着,拥有踏实宁静的安全感和家园感。
    贵柔尚弱 为而不争
    与崇尚刚毅坚强、积极进取的儒家相反,道家贵柔尚弱,倡导为而不争。在道家看来,“柔弱胜刚强”,柔弱是一种胜之于刚强的品质和状态,“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了,但滴水能穿石,抽刀断水水更流,刚硬无比的石和钢刀都无法胜克柔弱无比的水,可见柔弱能胜刚强,所以守住了柔就是强:“守柔曰强。”
    由于善处弱势,自然崇尚不争。在道家看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身居高位和品德高尚的圣人,他的行事应是施为而不争夺,就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最好的品德和行事就像柔弱的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因为不相争,所以平静坦然、无怨无尤。
    假如说,儒家阳刚进取、尚强争先等正面品质,在推动社会进步、带给社会正能量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给人以紧张感和压迫感等负面因素的话,那么,道家贵柔尚弱、居下不争等品质,则给我们带来谦卑、温润和舒适感。就像水润泽万物、和风细雨滋润大地一样,它消解和舒缓了儒家的这些负面因素,并给人们带来另一种思维方式、另一种人生智慧和生活姿态,从而使社会形成刚柔相济、全面健全的人格心理结构,更加稳健地向前发展。
    理论思辨 豁达高远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开创者,道家率先系统地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源—本体论和一整套哲学概念、范畴,并以理论思辨的形式,相当完整地构建了一个由宇宙自然到社会人生、从“天道”到“人道”的哲学理论体系。而籍着建立了这套哲学理论体系,道家得以棋高一着地拥有了比儒家更为充分的理论依据,更为系统完善而有力地阐明了自家“自然无为”的核心主张并足以与儒家对立抗衡。
    在建立自身哲学体系的过程中,道家还提出了道、气、自然、朴素、有无、动静、虚实、祸福等一系列概念范畴,并给人们提供了对立面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大智若愚、祸福相依……诸如此类辩证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哲理智慧,正是道家贡献给世人的。
    毫无疑问,当人们意识到人类只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并把目光和思考范围从只关注人生社会转向关注整个宇宙自然时,人们的境界、胸怀、思维等一切都变得开阔、拓展而豁达高远了。由此,人们可以看到面对浩瀚宇宙时自己渺小的一面,而不再患得患失地执着于眼前一己之私的一切;可以放眼大千世界,而不再终身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人生社会的功名利禄,或探究宇宙奥秘,或怡情山水,或简朴自在、平凡安静地过着自己自得其乐的生活。这就是道家给我们提供的另一种生命格调和生活方式。从这种生命格调和生活方式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的“诗意地栖居”,感受到人生社会的自在舒展与丰富多元。“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鱼因忘情地畅游江湖而悠悠哉哉,人因忘情地顺任自然而自由逍遥;与其在困境中相濡以沫,不如忘情地畅游江湖自由自在。而在这样宽松自如、豁达自在的氛围和境况下,人的创新力、创造力、创意等也随之得以焕发和产生。
    反省批判 万物平等
    道家的批判矛头主要针对儒家。它从“自然无为”出发,既批判儒家礼教文饰带来的虚伪和不自然,也批判了宗法文化对人性的戕害。在道家看来,儒家的仁义道德是通过扼杀和毁灭了人的本真自然性情后得到的,它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是社会混乱的罪魁祸首。
    道家敏锐地洞察到社会文明和人类智慧消极阴暗的一面。人类智慧在推进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同时,也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地带来心机狡诈、人性堕落、道德沦丧的一面。由此,要让社会有“道”,就必须“绝圣弃智”、“见素抱朴”、回归自然本真。“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没有“机心”等任何非天然因素污染过的“真人”,就是道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
    作为平民哲学,道家还从万物平等(“齐物”)出发,反对一切等级权威与专断独裁。“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是平等的,世间万物只有相对的差异性,而没有凌驾于一切高高在上的权威存在,万物只有相对性没有绝对性。
    以对立反省批判方式制约、提醒、激荡儒家,这无疑是道家最显著、最根本的特质和价值。尽管这种解构主义特质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对儒家的淑世主义、人文主义及贵族精神、集体主义等正面性可贵品质的冲击破坏,而正是儒家的这些可贵品质使人拥有了挺立于世的尊严,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但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正是道家对儒家相反相补、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激荡,使这两大传统文化主干构成一柔一刚、一反一正、一破一立、一阴一阳、一隐一现、一静一动、一虚一实的良性互动关系,才避免了儒家独尊所带来的片面、专断、单一、僵化等弊端,从而使中国文化获得了更为全面多元的思想智慧、更健康的创新活力,绵绵不绝地不断丰富不断演进至今,其由此形成的社会心理积淀,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类都向往着诗意生活。在西方,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就提出人“诗意地栖居”,同一时代的美国作家梭罗则写了《瓦尔登湖》,表达对田园诗意生活的向往。而在我们中国,也自古以来有这种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先秦儒家有一个“曾点气象”,就表达了这种向往。《论语·先进》中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里很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诗意生活图景。而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同样表达了一种诗意生活图景,只不过这是道家的田园自然生活而已。
    应该说,儒家的“曾点气象”是“天人合一”的,可以说它是自然与人文的高度融合,这在只重人文不重自然的儒家传统中无疑是很难得很可贵的。这里有春天时莺飞草长、春风拂面、流水淙淙的自然气息和景象让人向往,但尽管如此,“曾点气象”中还是带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它还是要“春服既成”,还是要“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还是要“咏而归”,充分表现了重礼乐、重人文的儒家特质。这种情调乐趣和诗意生活显然与道家是不同的。
    相比之下,道家的诗意生活则是“纯天然”的,它所追求的就是回归自然。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我们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田园风光之美,另一方面则是个人的自然“悠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心旷神怡。在这里,只有简朴自然、自由安静,没有人群车马的喧嚣,不需要融入社会,用社会的标准来规范约束自己,没有人生社会的一切困扰,包括追求功名利禄。人在这样一种自然美好的环境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情态中,怡情山水、超然自在、自得其乐。这就是道家给我们展示的不同于儒家的另一种诗意生活和境界情调。在这种图景和生活中,自然环境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护,人的身心和天性得到彻底放松与充分舒展。
    结语:儒道互补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学问”,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学说。而儒家、道家、佛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三大主干和中国人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三大支柱,它们相辅相成,渐次完整地构建了中国人从现实到超越、从“实”到“虚”、从物质到精神的不同层面和境界追求。在这其中,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以积极有为、礼乐优雅和责任担当,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刚健大气的精神风貌和理性谨严的社会人伦秩序;而道家所贡献给我们的“生命的学问”、生命的智慧则迥然不同于儒家。正因为有了道家,我们得以拥有了对立并互补于儒家的另一种生命智慧和生活方式:对于社会,我们除了有理性严谨、刚毅进取的儒者,也有率性自然、自由超脱的道者;对于个人,我们除了可做一个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有责任担当、实现社会人生价值的儒者;也可做一个顺任天性、自由自在、有闲情逸致、超脱功名寄情山水的道者。由此,我们的社会既庄重紧张又自由活泼、既关注人文也关注自然,我们的人生既有社会担当又自在美好,我们的民族性格既有阳刚进取的一面又有柔和娴静的一面,既有勇猛坚毅的一面又有内敛温婉的一面,既有恭谨文雅的一面又有潇洒飘逸的一面,等等。这就是道家带给我们的宝贵生命智慧,留给我们的永恒文化价值。
    所以,一个健全多元的社会和一种理想人生生活样式应该是儒道互补的。儒家文化推动着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使人类拥有了挺立于世的高贵尊严,同时也使我们的人生获得了意义和价值。而道家则在注重自然性、个体性、柔软性以及超然性等方面,丰富和启迪了我们的人生智慧,并补充和舒缓了儒家的不足与负面因素,这是我们在提倡道家的诗意生活时所应该特别加以注意的。
    作者方映灵,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思想文化等。中国哲学史学会会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审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编著或合著《二十世纪中国哲学》(3卷)、《百年中国哲学经典》(5卷)、《深圳百科全书》、《香港大辞典》等著作5部。发表论文数十篇,提出观点广受学术界关注、转载和引用。参与或主持多个省市重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多项成果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图书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各种奖项。
     
    (来源:天津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