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长城》和《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是我国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古代爱情传说,被并称为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作为忠于爱情、反对暴政的古代女性代表,孟姜女深受民间的同情和喜爱,她的故事全国各地都有流传。根据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研究,以孟姜女为松江府华亭县人(今上海市松江区)、万喜良为苏州府元和县(今苏州市姑苏区东南部)人的传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和其它三个明显是神话传说不同,孟姜女夫妇是有正史记载的,夫妻俩都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那么,孟姜女怎么会从山东人变成上海人了呢? 连环画《孟姜女》 从杞梁妻到孟姜女 孟姜女的故事起源于《左传》杞梁妻拒绝齐庄公郊吊丈夫杞梁,要求到她家凭吊、遵守礼法的事迹。杞梁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在伐莒的战争中殉国。《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记载:“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智慧且忠于礼法的妇女形象,很聪明地说服了齐庄公。至于她有没有哭,《左传》里没有写,没哭的可能性很大。 央视版《东周列国》齐庄公(闫怀礼饰演) 到了战国,她不但哭了,而且哭得很伤心,甚至影响到整个齐国的民俗了。《孟子·告子下》载:“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西汉时,哭的程度更夸张了,有了哭倒长城的故事雏形了。刘向《列女传》说:“齐杞梁殖战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 《列女传》 但此时杞梁妻的姓名还未出现,最早出现姓名的可能是唐朝佚名书《琱玉集》,“杞良,秦始皇时北筑长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后园树上,超女仲姿俗于池中,仰见杞良而唤之。”此传说在唐代已非常流行,但主人公的姓名分别是孟仲姿和杞良。孟姜一名正式出现的书籍是南宋的《孟子疏》,“齐庄公袭莒,战而死;其妻孟姜向城而哭,城为之崩。” 《琱玉集》 孟姜之名是怎么来的呢?先秦时期,女子一般是没有名的,通常是以姓来称呼。具体的情况是三种:丈夫或本人的谥号,如怀嬴(秦穆公女、晋怀公夫人);姓前面冠以娘家国名,如褒姒(烽火戏诸侯的那位)、齐姜(齐桓公宗女、晋文公夫人);按长幼排序,以伯(嫡出)、孟(庶出)、仲、叔、季等序称冠姓来称呼,比如孟嬴(秦景公长女)、孟子(宋武公之女、鲁惠公夫人)。齐国是姜姓国,孟姜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姑娘。 那为啥取孟姜,而不取伯姜、仲姜之类呢?《诗经》给了我们答案,因为孟姜是个美女。《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墉风·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就像吴越把西施当作美女代名词一样,春秋时的齐国把孟姜当作了美女的代名词。姚际恒在《诗经通论》做了很好的注解:“是必当时齐国有长女美而贤,故诗人多以‘孟姜’称之耳。” 南宋时期,传说和《左传》原貌还是比较接近的;但是到了戏曲、小说繁荣的明朝,孟姜女故事变得和原貌相差极大了,甚至可说是非常离谱了。流传最广的版本是:秦朝时的松江府华亭县,有个孟老汉与姜老汉一墙之隔互为邻居。孟家的葫芦藤(或瓜藤)越过墙到了姜家,不久有个葫芦(瓜)长大了,两家人切开后,发现里面有个女娃娃。两家人商议,将她作为两家共同的女儿,随两家人的姓,就叫孟姜女。 “天赐奇女” “孟姜”是先秦女子的命名方式,明朝编故事的人不通历史,才会硬解成孟、姜两个姓。这个现象其实在明朝民间小说很常见。如著名神话小说许仲琳的《封神演义》里,出卖周文王的崇侯虎被当作姓崇,名候虎;并且还莫名其妙多出个弟弟崇黑虎来。其实崇侯虎是诸侯国崇国国君,侯爵,名虎,故称“崇侯虎”。这是先秦时期,男子常见的命名方式。作者不懂先秦历史,因此会编排出如此剧情。 连环画《封神演义·巧擒崇侯虎》 孟姜女如何从山东人变成上海人的呢,这要和她的丈夫万喜良一起说了。当代中国人有“抢名人”的现象,古人何尝不是如此,况且孟姜女还是个美女。 从杞梁到万喜良 孟姜女的丈夫杞梁是齐国大夫,名殖,字梁,又被称作“杞梁殖”。氏+字+名,是先秦男子常见的命名方式。如秦国名将百里孟明视是百里氏,名视,字孟明;孔子父亲、鲁国大夫叔梁纥,孔氏,名纥,字叔梁。秦末时期,还保留着类似“杞梁”的命名方式,如陈涉(名胜,字涉)、刘季(名邦,字季)。 “杞殖、华还(字周)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杞梁的事迹虽在《左传》里只有寥寥数字,但是文中透露出他的身份是武将,与后来文弱书生的样子大相径庭。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是最有名的春秋战国小说,第六十四回对杞殖、华还及车夫隰侯重的勇猛进行了大书特书:“华周、杞梁瞪着眼睛大叫:‘我二人是齐国将军,谁敢和我们决斗?’黎比公吃了一惊,察看出他们单车来到,并无后队,让甲士层层包围。……华周和杞梁各挺长戟跳下车,左右冲击,遇者即死,三百甲士,被杀伤一半。黎比公说:‘寡人已了解二位将军的勇猛了!不必死战,我愿分莒国与二位将军共有!’……华周、杞梁一直向前,要夺城门,百箭齐发,二将冒着箭雨奋战,又杀死二十七人。” 冯梦龙 上海广益书局《东周列国志》 1957年,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东周列国故事》还专门为三人的事迹单独绘制了一册,分册名就叫《三个勇士》。 连环画《东周列国故事·三个勇士》 杞梁形象如何变成儒生了呢?至少在唐朝的《琱玉集》里就如此了,“(孟仲姿即孟姜女)问曰:‘君是何人?因何在此?’对曰:‘吾姓杞,名良,是燕人也。但以从役而筑长城,不堪辛苦,遂逃于此。’”此书里面,名还从“梁”变成了“良”。 杞梁变成范杞梁,再进一步变成谐音的万喜良,则是唐朝以来,孟姜女故事从北方传到南方的产物。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发现,这里有个渐进的过程。最早应该是“杞”讹写成“犯”,再替换成“范”姓;宋元后双名盛行变成了“范杞梁(范喜良)”。至于“范”变成“万”,则是南方方言的影响,近代吴语(如苏州话)两字皆读作v声母。 杞梁姓名递变 万喜良便是吴语化的产物,它也是孟姜女故事江南落户的证据之一。为何孟姜女会落户松江府华亭县、万喜良会落户苏州府元和县?因为明清时期,苏松一带文化发达,江南的说书人和出版商拥有话语权。上海书店还一度把持着全国书籍的发行权,上海石印的孟姜女唱本销售到全国各地,无形中改变并巩固了全国观众对于这件故事的记忆。 《孟姜女哭长城》唱本 孟姜女故事情节也到处可看见江南的印记。秦都咸阳在西北,万喜良便要往东南方向的华亭县逃。江南旧戏中还常有“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的俗套剧情。后花园是江南园林的常见物,也是大户千金经常和男子幽会的地方;孟姜女便在后花园花架下见到了逃难的万喜良。 花下结缘 从齐郊到山海关 至于为什么要哭长城,和长城过不去,这恰恰也是孟姜女夫妇明代落户江南的依据。杞梁妻原本哭的地点是在齐国的郊区。《列女传》里没有写具体的地点,有可能是郊区的城。那么如何变成了万里长城,而且进一步明确到山海关呢?这里也有个渐进的过程。 春秋时期,齐国的郊区就有长城了,各诸侯国当时筑长城在于“互防”和“拒胡”。齐长城是我国最早的长城,全长500余公里。当然,跟长城有关的人,最有名的还得属秦始皇。《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这便是“万里长城”之名的出处。长城对于抵御匈奴,保障边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三十多万人,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齐长城图 明朝建立后,又开始修筑长城,从洪武至万历二百多年,经过二十次大规模的修建。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明廷还把刻有民工籍贯和姓名信息的牌夯入墙内,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必须追究责任。这样,有不少工匠开始逃亡,逃到江南也有可能的。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人,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建南京城之苦。1366年起,朱元璋听从朱升“高筑墙”的建议,开始建造南京城,最终完工于1393年。南京城墙被称作“世界第一城垣”,其大部分城砖都是当时现场烧制的。当年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参与烧制城砖的有34个府将近200个县之多。所有工匠的籍贯和姓名,也按规定必须镌刻在城砖上,如上月刚发现的“明州府窑匠周壬四”铭文城砖。 明南京城 “明州府窑匠周壬四”铭文城砖 明朝时,江南人不敢明着骂朝廷和朱元璋,只能借秦始皇和长城指桑骂槐。这样,万喜良便顺应民意落户到苏州了。据上海文元书局《孟姜仙女宝卷》, 秦始皇筑长城时,有童谣说:“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所以,秦始皇一定要抓苏州的万喜良。 哭倒长城 万喜良遇害后,接着就是孟姜女哭长城,当然要哭倒明朝最重要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了。于是,民间还创造出了山海关孟姜女庙。其实秦朝时山海关的影子都没,它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造的。除此之外,孟姜女故事还无不流露出时代和地域的背景。孟姜女为何送寒衣,不送水果呢,因为明清松江府特产棉布啊。“买不完枫泾布,收不尽魏塘纱”,据《枫泾镇志》记载,当时光松江府的枫泾镇年购销量就达两百多万匹。 山海关 孟姜女庙 故事说到这里,稍有历史常识的读者还可以看出,杞梁妻“孟姜女”比秦始皇要大三百多岁,秦始皇怎么能欺负得了古人呢?这显然是将明朝和朱元璋的事栽赃给秦始皇。更何况秦朝松江府华亭县孟姜女、苏州府元和县万喜良这种说法问题极大,当时根本不存在这些政区名。松江府华亭县的说法是元至元十四年(1278年)才有的,苏州府出现在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元和县更是晚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才出现。这是借江南的文化优势,赤裸裸抢名人的行为啊。 明苏州府松江府图 清吴长洲元和三县图 针对乡人这种抢名人的行为,作为苏州人的冯梦龙老先生表示实在看不过去了,他在《东周列国志》六十四回专门进行了针对性地辟谣:“后代传说秦朝人范杞梁被派修长城而死,他的妻子孟姜女送寒衣到长城下,听说丈夫已死,放声痛哭,长城被她哭塌了。这是将齐将杞梁之事误传而成。” 参考文献: 顾颉刚等著,陶玮选编:《名家谈孟姜女哭长城》,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