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小学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初探 潘勇 (西郊初级中学校副校长) 内容摘要:中小学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重要的意义,结合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将之渗透到学科教学与校园文化创建中去,更要结合家庭与社会的力量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行到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中小学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新课程改革 校园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不经意间社会中滋生“德不足以载物”的现象。创建现代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发挥传统美德的奠基作用。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网络信息等不断发展变化,人生观念、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呈现多元化,影响青少年学生传统美德的形成,健康人格的发展,道德素质的提升。因而,重构传统美德概念、构建传统美德内容体系,对青少年一代实施传统美德教育显得意义重大,甚至有学者认为:“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克服西方文化的危机。”① 一、学校应重新认识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中华传统美德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中,针对当今动荡不安的世界形势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中小学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最重要场所,中小学的德育重点是基础教育---做人的教育,所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而且是我们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唐君毅先生说过:“圣者通也,德化及人,而人之德亦成己之德,既人之福,亦可相通感。”②党的十六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建设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学校德育的基本方向”,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二、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新课程改革,在学科教育中进行渗透。 学校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注重美德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必须加大新课程改革力度,强化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有的教材,特别是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课程,善于发现并利用课程教材中的传统美德教育素材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其与当代青少年的理解能力相适应。政治课教学应增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内容,密切联系实际;遵循学生认知、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出发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精讲时事内容,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和重大事件,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语文课利用其人文性特点,学习揣摩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食粮,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志向,陶渊明不慕名利高洁品质,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 高尚情怀;历史课丰富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从历史高度评点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帮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营养。教师要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上适应新课程理念。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有机统一于教育教学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的中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课程体系。 三、引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创设高雅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潜移默化的。钱穆和唐君毅,两位现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创办新亚书院时沥尽心血,非常注重学校所秉承的中华文化的理想落实到具体行为操作上的基本要求,其校规特别强调:“求学与做人,贵能齐头并进,更贵能融通合一。做人的最高基础在求学,求学之最高旨趣在做人。”③所以现代学校传统道德教育更不能掉以轻心,应当把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对学生一言一行进行引导,在校园内悬挂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伟大哲人、具有崇高品质的人物肖像和生平事迹以及美德格言;通过宣传,使学生们不但对这些人物有了了解,而且对于他们所体现出的中华传统美德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在人际关系上,学校要倡导“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友爱互助”的思想,在学业上,学校要倡导“敬业”、“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理念,在爱国情感上,学校要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在这些学校软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中华传统美德对学生们起到了最好的陶冶和教育作用。 在此基础上,学校更应建立和谐校园,对学生灌输传统美德中“仁”的观点, “仁者爱人”、“为善最乐”,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刘国强教授认为“仁心是道德的基础”④, 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关心他人,把他人利益放在前面;灌输 “孝”的观点,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实质是知根溯源、感恩图报的思想;灌输“勤”的观点,“囊萤映雪”、“悬梁剌股”,克服侥幸心理,培养勤奋的作风,将令青年人一生受用无穷;灌输 “忠”的观点, “精忠报国”,“留取丹心照汗清”, 为国家、整体利益而甘愿牺牲个人利益、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学校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为主题重建新的教育价值标准,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彻底改变传统学校教育中“分数至上”的教育价值观念,努力改善教与学的关系、师和生的关系,为每个孩子的健康发展构造“精神家园”,为年轻一代的幸福成长打造现代民主的和谐校园。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体系。 弘扬传统美德,正本清源,寻找不该失去的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明确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调动各方面力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体系,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唐君毅先生曾说:一切道德行为、道德心理都是人自己超越现实的自己的限制。⑤这种道德的力量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去引导。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系统挖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资源,对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进行筛选、概括、提炼、重释,重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与现代学校德育内容科学衔接,渗透现代意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明确家庭和社会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延伸,我们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应以社校共建为平台,按照“学校主导,家庭互补,社教联动”三元构架,力求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学校应成立社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领导小组,聘请相关家长作校外辅导员,并尝试建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家校联系卡,形成三位一体的家校教育网络,从而有效推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从狭义的学校课堂走向广阔的社会课堂。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在国家崛起的今天弘扬传统美德是未来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新的环境、新的要求,要有新的发展平台,以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向上的心理,使他们知爱懂礼行孝,形成这种好的品质,使之受益终身,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开展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对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是为学生人生的宽度奠基的工程,让我们坚强同行,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行到底! 参考资料: ①鞠曦:“编者前言”。《恒道(第二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②唐君毅(1991)《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卷一》 ③何仁富《钱穆、唐君毅对新亚校训“诚明”的释义》 ④刘国强《仁心发用扩充是伦理道德、和谐文化建设、核心价值建构之基础及枢纽》 ⑤唐君毅(1991)《唐君毅全集》卷一《道德之自我建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