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从人生之艰难、罪恶之根源说儒家返本开新的道德教育进路(5)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3. 由超越现实人生之艰难见道德意识道德教育之重要
    现实世界是俗情世间,如真去想它,确是艰难处处,求食、求偶、求名位,莫不如此。以上所说的艰难无不反映人生的灰暗面,于是人会追问:人生何价?面对这一问题,人确实可以有不同的生命取向。如前所说,人可以选择自杀,而这样除了能为艰难的人生划上句号外,可说别无意义。人亦可采取嘻笑怒骂、游戏人间的态度,但这只不过是意义失落的虚无主义者(Nihilist)的哀歌,人生艰难如旧。当然,可以走的另一条路还有信仰上帝或神。人生世界是虚幻,真实世界在上帝的天国,世上的艰难不重要,重要的是认识真神、信仰真神,依靠真神引路,最终走过艰难,步向天国。人如真有这种信仰,生命确可有所安顿,以遥望天国、遥望未来的永恒为所依,并扺受当前人生的一切艰难痛苦,视一切艰难痛苦为上帝的试探、上帝的恩宠。这也是一般人易于了解和把握之路。若人真怀着超越上帝的信仰,更可以义无反顾地自我牺牲来实践道德,放弃世间一切物质财富以至生命,就像伊斯兰教徒视「人肉炸弹」为一种荣耀,不惜粉身碎骨、轰烈牺牲来完成真神的命令。这是道德与宗教的合一,道德建基于上帝的信仰之上。然而,这一选择的关键困难是:何者才是真神?我如何得知真神存在?不同信仰的「真神」产生冲突时,如何解决?而人存在于现实世间,可是世间的真实性却无法安立,相对于上帝与天国而言,人世间竟是可有可无的。这些都为上帝信仰之教未及圆融处理的地方,因而未能成为「圆教」。
    东方儒、释、道三家,在安顿人生之艰难痛苦问题上,各有所见。佛家以苦根源于无明,就是说因不了解万事万物「缘起性空」,皆「因缘所生法」,于是由无明产生执着而有苦,去苦之道就是求对事物生「如实观」的智慧,而得解脱、离苦海。
    道家有大智慧大肯定,不能等同于嘻笑怒骂、游戏人间的消极遁世之辈。道家的智慧在于使人应合「道」的流变,不将、不迎、不取、不舍,而达于无入而不自得的无为逍遥境界,见一切自然无为而自化,超越一切美丑、善恶之相对,则人生亦无所谓艰难与不艰难了。道家的大肯定就是指道的运行不息,一切无为而自化。
    一般对佛、道之教的言论不少都误解它们是消极避世,甚至批评道家只是「阿Q精神」,是人主观心理的逃避而已。事实上,佛、道的智慧,在于指出世俗之见只是一偏之见,未能把握最终真实,而只有破除偏执或超越相对之见才显出整全的真实。佛、道之教皆有真信仰、真肯定,价值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等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儒家,在面对人生艰难痛苦时,最能突显道德的意义。在儒家看来,当人真的感受到或慨叹人生的艰难时,即同时隐含要超越现实人生的艰难、期求人生世界更完满、更理想。这正是一切价值意识、道德意识之始。儒家的表现特别积极,总希望超越现实世间的不完满,追求真美善以至神圣的世界,以求改变现实人生,把真美善的价值带到人间。在道德教育上,儒家特别重视这一价值意识、道德意识之本源。
    所以人世间求食、求偶、求名位之艰难,初看似与道德教育无关,其实不然。如果人真的能意识到这些人世间的普遍艰难,便会有超越这些艰难与不完满的要求,而追求更真实、更美善的世界。若能顺着这种超越的要求,再加以恰当的培养和发展,这就是价值意识与道德意识发展的泉源。当然,以上所说的人生艰难,青少年不易完全体会,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较浅,所以应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以及教导他们社会所接受的普遍道德原则(当然也应该让他们有空间思考好习惯与道德原则的意义)。然而作为德育老师,若能对这些艰难有所意识和体会,不忍见人生处处艰难而要尽己力减少客观的艰难痛苦,这正是儒家自孔子以来所强调的仁心发用。任何人于任何时刻见人世间各种艰难痛苦而心生不忍,即天光开显,乾坤扭转,一切人生的艰难痛苦荒谬,皆我当下之心所欲化除,则人生存在的庄严与重大意义立刻挺立。所有人在某些时候总会或多或少有不忍之心,尤其对亲人至爱更易生起,所以今日谈道德教育,也不能违孔子、孟子孝悌仁义之教。但时刻保持仁心不易,孔子对自己最赞赏的学生颜回,也只是说其心「三月不违仁」,其它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1]。即是说,以孔子弟子之贤,颜回也只能三个月长保仁心,其它只是或保持一日,或一月,期间都有仁心的间断(即应仁时未能生起仁心)。唐君毅先生更说自己「日月至焉」也未能达[2]。当然这是唐先生自己的谦词,但儒家的道德教育,返本的进路,的确在于保持人心中所有的不忍之心,使其恒久不失。
    老师不忍学生将来的世界更艰难,所以教他们美德,使他们不会成为增加人世间艰难和痛苦的根源,相反的,还要成为化解人世间艰难痛苦的力量。老师不想学生重蹈民族苦难,再次受到如中国上世纪初因国家积弱使人民受尽欺凌般的艰难痛苦,于是教学生知奋发以自强,为国为民。老师不忍见老百姓受贪官污吏的压迫,因此教学生清廉以自守,淡泊以明志。
    德育老师更应使青少年明确了解开发价值意识、道德意识的心是何等重要,也就是返本开新的重要性。衣架饭袋的人生,男女肉欲的人生,争名夺位的人生,不但不能为人生带来意义,而且更不能为人世间去除艰难痛苦,建立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没有对人生艰难有所体会,就像生于富宦之家的二世祖,因他们都蔽于富贵、蔽于容易,不易生起和发展道德意识。[3]或像晋惠帝司马衷,当有一年发生水灾,臣下向他诉说人民困苦没有饭吃时,他竟谓人民何不吃肉糜。生长于深宫,对人生艰难无知若此,如何能产生道德意识、实践道德呢?恣意弄权而自视为高高在上的官员,常对人民百姓呼之则来、挥之则去,如何能体验老百姓的艰难痛苦,如何能有道德意识呢?
    道德的真实,不完全在现实世界;道德的真实与意义,正在于人要改变现实世界,要把心所意识到的价值实现于现实世界,故道德同时是创造和开创。因此单从现实世界看,不能了解道德的真实意义。顺现实世界看,适者生存,森林定[4][5]律(the Law of the Jungle),弱肉强食。自然界定律,确有这一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为生存而奔忙,为生存而适应和斗争,这就是人生的艰难。但当人意识到这艰难而要打破它、超越它时,人的存在即从自然人跃升为文化人、文明人,人之为人的真实意义同时得到确立与开显,所以道德意识是使人成为人的真正关键所在。只有自然的反应、事实的意识,不足以为人;只有科学,只有化学、物理、生物、经济等定律,不足以建立人的世界,故此必须要有人文意识、价值意识。所以必须使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双足并立,而道德教育是人文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1] 《论语.雍也》。朱子解释谓:「三月,言其久。…日月至焉者,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
    能造其域而不能久也。」(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台北:鹅湖出版社印行,民89[2000],五版。)
    [2] 《唐君毅全集》卷三之一,页67。
    [3] 《荀子‧解蔽》谓人有蔽于欲(喜爱)或恶(厌恶)、远或近、古或今等种种蔽。笔者以为,人亦可以谓生于富足,衣食无忧,而不知贫困,是蔽于富贵;一切得来容易,不知艰难,是蔽于容易。事实上,如荀子所说:「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