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读了《柏溪随笔》、《怀乡记》与《记重庆联中几个少年朋友》后的感想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作者投寄 唐君实 参加讨论
 
    读了《柏溪随笔》、《怀乡记》
    与《记重庆联中几个少年朋友》后的感想
    唐君实
    《柏溪随笔》系哥哥(唐君毅先生)早年用诗歌的形式写成的,涉及人生的许多方面,包括了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政治、科学、爱情、友谊、伦理、生命、死亡各种问题,可谓包罗万象。《怀乡记》与《记重庆联中的几个少年朋友》都是怀旧,表达了多年遗留在脑海中对亲友故乡的怀念之情。哥哥写《柏溪随笔》曾经一再改动、充实,初稿发表在1934年南京《文化通讯》半月刊,后定稿于三年后,在南京写就,自行印发赠与亲友。那时哥哥约27岁左右,却有两处谈到怎样去死的问题:
    (1)我屡曾想起这样的死:中天明月,玉宇无尘;沙滩寂寥、海潮初静、独泛小舟、遥望天水之涯徐驶,待波涛汹涌,我亦沉侵入海天的无际。
    (2)我愿意这样度去我的余年:白发飘然依然没有妻和子。何处是深山,我更入深山深处,茅屋数间,蒲团一个。夜夜灯残天欲晓,遥闻虎啸猿啼,缓步出紫门,看“天淡银河垂地”,默念:星移斗换,万古如斯;人世悲欢,循环若梦。遥对夜雾迷茫外之人间,洒下数行清泪,这样便可度去我的余年了。
    他竟会在年纪还轻时想象到怎样对待去死的事,把海潮初静,悄然无声,悠悠白云,中天明月当作告别人世时的环境,想得多么优美,富含诗意,很象一幅美丽动人的人生归去的画图。至于另一则写到要步入深山深处,时闻猿啼虎啸,独对孤灯,蒲团静坐,如同循入空门的僧人,体念宇宙间星移斗换,万古如斯;人世里悲欢离合,循环若梦。就这样在远隔尘世的山林深处,永远隐居下去,抛开凡间俗事杂务,甚而把任何情谊都断然舍去,遗世独立地度过余生。恬静、闲适、悠然自得、无怨无悔、无憾地走过人生之旅。乐天知命以面临死亡,洒脱、自然、正象要去参加一场盛宴,从容不迫缓步进入瑶池的殿堂,所以会如此安详、自在、无忧、无虑。说明只要放下名缰利锁,私心杂念,就完全可以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你一朝离别世间时,尽可像一首诗、一曲歌、一幅画那样留给现实的人们对他的缅怀和回忆和长久的思念,永志不忘。古今中外许多圣哲先知文豪,不正是留给后人不尽的精神财富让后世从中领悟、吸取、品味、承受长久地加以承继,发扬、光大的么。对由于时代的推移因而不尽适时的,作为今人尽可补充、添足、完善,更是后来者应尽职责所在。“后来居上”、“青出于蓝”是时代发展的规律,趋时虚荣的人们怎可以区区井蛙见识苛求古人,动辄以傲慢偏见对待先哲,自我陶醉,不可一世呢?谦虚是唯有人类才具有的美德,亦是作人的准则,如果历史上没有许多圣哲、先知具有引导人们前进的巨大光辉,我们还不知还要在茫茫人海中经历多少曲折、迂回、黑暗之路啊!虽说每个人只能在现实中来去一回,即是由于各种因素不能给现实留下业绩,也该当至少不为人类留下污秽、劣迹,也可以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只因为自己已尽了力量的。日后就可以无留念地向人间辞行,正似寻常作客人家,夜里进入梦境一般,欢喜悲哀都是多余的。哥哥在早年已将这些问题想透,写得明白,足见他对人生曲折、去向、归宿、究竟都有很深的体悟,才会想到就写出来的。
    《怀乡记》正是出于许久都处在难以如愿的现实中,才应允同在异乡客居的友人的索稿而写成的。想到祖先莹墓荒凉,亲戚、友人、乡都现状、境遇怎样,以及祖辈留下的屋舍,在经历几十个春秋,种种人事、风霜雨露、寒暑的多种变化,“数天涯亲友依然健在几人能够?”,时间的远逝,变更了许许多多,可能只有家乡门前江水对岸的苍苍山色和东去的汩汩江声仍旧长远不变。留在脑海中的思念情结还会与日俱增,想起从前每次返乡乘船抵达对江进入山水湾道,准备抛河渡江归家,正当渔歌艾艾声音暂停刹那间,好象听罢洞庭湘灵鼓瑟后的另一幅完全相同的景观——“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哥哥在文中说过再也不会在其他任何地方找得到这样相似的景色了,所以亦就不奇怪哥哥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树一石都特别留念,一往情深,久久无以忘怀啊!
    《记重庆联中的几个少年朋友》写了吴竹似、陈光元、游鸿如、高介钦、映佛五位少年友人。其中除了吴竹似与陈光元二位以外另三位都曾见过面的:游鸿如、高介钦都在成都会到的,游鸿如与哥哥脸形近似,个子高矮亦相近,善于言辞,谈锋颇健,印象中很有学问,一度在我们家中住过。高介钦稍胖,脸部白净,一身整洁,讲究衣着、眉清目秀,确有艺术家的气质,又是父执彭云生世伯的亲戚,都是邻近成都崇庆洲的人。映佛是在抗战期间,江津内学院欧阳太师去世的悼念活动中会过面,沉静、寡言、脸上有几颗麻子。那时人们对麻子有成见,有“十麻九怪”之说,哥哥对映佛为人很赞美,就强调为“十个麻子九个怪,百个麻子九十九个怪,只有映佛是例外,不但不怪,而且特别好”。于今已不知去向。陈先元江津人和周辅成同乡,早就相熟识,经陈介绍周先生与哥哥相识,终成冥逆之交。陈先元因病早逝,去世后哥哥为之伤感不已,是哥哥友人中去世最早的一位。吴竹似也是重庆附近州县的人,成年不久便和邓友兰结为夫妻(友兰后改名季惺),吴颇有天份,中、英文均有卓越造诣,都能用以熟练地撰写文章。在南京创刊《新民报》即于今上海《新民晚报》之前身,创刊初期,人手经费均感缺乏,惨淡经营,全力以赴,在无后台背景支持下创刊,艰辛困难可想而知,而报纸终于立稳脚步,有所发展。而吴竹似(亦名卓士)终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不幸染肺病不治早逝。夫人邓季惺续与友人陈铭德(亦吴之友人)继续合办,声誉日增,终于成为面向全国之大型报纸,而创刊人吴竹似已渐为世人所忘却,哥哥在文中写述及此时,深感慨叹无已,以为太不合情理。哥哥病势后全集经多方努力出版,每当读到所述情节,亦深受为哥哥与亡友间之深厚情谊而不胜感动,所以他多年前对后汉书所记大学生范式和张劭的生死之交的故事,多次谈起认定那是古人中亦极为罕见朋友之伦的典范,在千百年后同样使人深受感动与教益。今年成都《文摘周报》刊出《吴敬链淡泊人生》一文,述及他个人生活简朴,自奉菲薄,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有年,对经济理论有创造发挥,经济实践运用取得明显效益。并提到他幼年起母亲邓季惺历尽艰辛,耐心教育与后来成就有极大关系。“贤母教子有方能育子成材”确有至理存焉,而邓季惺为吴竹似之夫人,由是可知吴敬莲确系英年早逝之吴竹似之哲嗣,当无疑焉。哥哥在另一世界与老友吴竹似晤见时,一定会当面庆祝其终于有子成材乃大可喜贺之事,虽早离人间亦可无憾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