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唐君毅研究室」成立感想之(四) ——唐君毅先生应受到志念 95年第二届唐毅学术思想会议,在成都举行两天,然后转往唐先生故乡宜宾。与会学者曾参观唐先生的故居,会上法住学会会长霍韬晦,提出把唐先生故居保留作纪念馆,当时笔者首先响应,认捐一万元,跟着亦有其它学长师姐响应,后来事情就不知怎样没有了下文。这次笔者到宜宾,再次参观唐先生故居,提出保留唐先生故居作纪念馆之意,若不保留,附近不断建新房子,而本身房子也会日久失修而不保,正如一位宜宾学者所说,将来更多人知道唐先生的价值,若要纪念唐先生,其故居可保留而没有保留,也是一种遗憾。一个国家民族的道德风貌人民素质及文化基础,不是可以在一两年,甚至一、二十年加工赶制生产的,而是需经过长时间孕育的。一个乡土能孕育出一个大心灵是不容易的事情,中央政府若真肯定中国文化,对于这样的一位大学问家,终身不懈推动复兴中国文化的人物,也是应该志念的。就是唐先生哲学的著作不易读,唐先生讨论中国文化的卷帙,也是开卷有益。笔者也不是说只推崇唐君毅,在中国乡土所产生的的有贡献的人物(以至外国的伟大人物)也应该推崇。像国内现在一些城市,能多放中国历史人物的塑像,笔者认为是一种进步,使中国人对自己的乡土国家更能怀有感情,更生凝聚之心。唐先生童年住在成都时,父亲迪风公便时常带他到历史古迹,名人祠庙如武侯祠、杜甫草堂、薛涛井、昭觉寺、关岳庙等地方游览凭吊,并向唐先生讲述历史人物之事迹,讲解对联碑碣的意思,并要唐先生向历史人物之像前行礼。这种教育,使唐先生自少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解与尊重,唐先生认为自己一生推崇中国文化实植根于此。(《全集》,卷八,页107)唐先生曾自言:我对中国乡土,与固有人文风教的怀念,此实是推动我之谈一切世界中国文化问题之根本动力所在。(同上,卷七,页6)宜宾是应该设立「唐君毅纪念馆」的。 唐端正先生告诉笔者,大概是91或92年,新亚书院院务会曾经讨论把书院的一幢楼房命名唐君毅楼,但由于一位知名学者极力反对,以至议案被否决,笔者也不是说绝不能反对,但反对总要有足够的理由,理由是甚么呢?笔者没法想到。唐君毅先生对新亚书院贡献这么大,新亚书院是应该对他有所志念的。否则我们将会被历史贻笑的。再说,现在中文大学有的都是商人名字命名的楼房,商人捐资一、二千万便得永久的志记,固然笔者也不完全反对,不能说所有商人都是沽名钓誉,捐钱办学,总是嘉惠学子,有功于大学。就笔者所知,一位企业家就把自己家财的80%拨作教育基金,20%才准备留结后人,在本港及国内每省都捐资兴学,而且十分低调,对于这种人物,是值得人景仰的。但话得说回来,唐君毅先生的贡献,就及不上一、二千万吗?如果大学还是一个重学术,求真理的地方,我们是否还是要多一点推崇纪念对文化学术有贡献的人物,至少是应该有点平衡。否则愈变成物以类聚---就是因为有钱吗? 将来的人回头看时会觉得很可笑。 近日笔者收到宜宾寄来的几位学者的「建立唐君毅故园文化城的思考」,感到鼓舞,然而笔者以为,如果用「中华文化城」的名字,里面设有唐君毅先生纪念馆、君毅园、君毅小学、以至设立孔庙、中华文化研究所之类,唐先生会更高兴,也更易面向全中国、全世界,配合西部战略大开发,发展名胜点旅游点,人文教育点,同时积极发扬中华文化。然而,若地方政府不够积极,没有中央政府的支持,文化人的理想看来 恐怕亦难成事,这也要看中国领导层是否真能肯定中华文化,能否高瞻远瞩地看文化教育的功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