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中“无为而治”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 王 森 (宜宾学院 中文系04级6班,四川 宜宾 644007) 摘要:孔子的无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具体表现在,人事上选贤与能,政策上顺从民意。“有所不为”具体表现在改革上符合“天道”、不扰民,不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统治者做到这些,才能带领百姓奔向“小康”达到“大同”。 关键词:孔子 无为而治 产生背景 内涵 周朝分为东周、西周。西周主要是与神对话的时代,以一套等级森严的礼制来约束人们。而东周,公室卑弱,大夫兼并,宗族制度开始瓦解。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体会到天、命、鬼神不一定可靠,可靠的是负担赋税和兵役的庶民。由于对祀与戎两件大事有了新的认识,因而东周在西周进步却简单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思想家。孔子就是其中突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一般人谈到孔子的政治思想一般都以“仁”、“德”来阐释。那么仁和德的思想根源在哪里呢?在“无为”。本篇中,我们就谈一谈孔子思想中的“无为”。 一、孔子无为思想的提出背景 春秋时期,那时宗族战争频繁,周天子的权威大不如从前。这期间,有一个被梁启超称为“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政治学者”的人(据梁启超《管子评传》),他使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他就是被齐桓公尊为“仲父”的管子。为什么我要举管子呢?因为我查阅了一些古书,没有多少人谈“无为”。管子是离孔子最近的一个成功政治家。孔子博览群书不可能不受这么一个伟大人物的影响。今天所见到的反映管子思想的著作《管子》对“无为”提得特别多。那么,这种思想对孔子势必会产生一些影响。 《管子·乘马》中说,“无为者帝,为而无以为则王,为而不贵者霸。不自以为所贵,则君道也,贵而不过度,则臣道也。”“帝”者,概述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指原始社会的几个代表首领,三王指奴隶社会时期三个朝代的开国帝王。“王”概述三王,夏禹、商汤、周文。[1]所以,“无为”是指原始社会的政策,“无以为”是奴隶社会的政治纲领。奴隶社会的礼法制度是“为之”,如果合于社会的发展规律就是“无以为”。 《管子》中又说,“黄帝立明堂之议,上观於贤也,尧有衢室之问,下听於民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於朝,而备讯也,汤有总街之廷,观民非也,武王有灵台之宫,贤者进也,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止也。”[2]这些都是讲君王善纳民言,为贤是用。但其中又讲“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这几句话概括起来就是说:老百姓说得正确的要加以实施,老百姓的恶习要用法律加以约束。这叫“应”是应老百姓的要求而立,不是按照一己之私而定。至于法律明明规定犯那条是死罪,他还要犯,所以是“罪在变化”。管子否定奴隶社会制度礼法,强调来自老百姓的要求“以其形,因为之名”。这些观点,在孔子那里又得到进一步的阐发和创新。 二、“无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论语·卫灵公》说:“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3]“此章盖为愠见发也。” [4]所以孔子说他“少于知德”。照这样说,德便成了道德品质了。《说文解字》中对“德”的解释:“德,得来,得来之者,齐人语,齐人名求得来为得来。”德,即得也。德的本义并非道德品质,用来表示道德,是它的引申意义,就是“正确”的意思。 因此,这段话的意思应该说:“孔子说子贡,我不是对历史读得多,重要的是我能把历史贯连起来研究,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才能真正懂得历史。由啊!你学历史,学懂了吗?真正懂历史的人很少啊。比如‘无为而治’,我认为,舜帝就是那样的。他是怎样做好的呢?收敛自己的心智,向老百姓征求意见,这就是‘无为而治’”。 但朱熹却说:“无为而治者,圣人德胜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为也。独称舜者,绍尧之后,而又得人以任众职,故尤不见有为之迹也……恭己者,圣人敬德之容。既无所为,则人之所见如此而已。”何晏集解:“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刑昺《论语注疏》曰:“按《舜典》,命禹宅百揆,弃后稷契作司徒,皋陶作土,益朕虞,伯夷作秩宗。凡二十二人,皆得其人,故舜,无为而治也。”刑昺曰:“帝王之道,贵在无为清净而民化之。” [5] 如果这样理解下去的话,尧、舜那样的圣人 三、政治上“不扰民” 任何一种思想观念的泯灭都需要漫长的消磨,最终被新的思想观念完全替代。正如我们前面简述的时代背景,孔子那个时候,敬天报民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孔子虽然不言“怪力乱神”,但对“天道”很尊从。这在孔子编定的《周易》中有明确表现。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10 ] 《系辞》主要说明“变化之道”。统治者通过它达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效果。这说明在孔子的思想中,顺应天道的具体措施是让百姓安居乐业。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要让统治者认识到,想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得改善奴隶的生活条件,使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达成短暂的和谐。 那么怎样在两者之间达成和谐呢?孔子认为,“天”是自然的天,可以化育万物。帝王的统治要学习“天”的不扰民。 在具体实施中《论语·阳货》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孔子要求统治者不要随便根据个人意志来号领天下应怎样做。而是要尽量让百姓说出自己所需要的,先约定俗成,可以先是“试行条例”等到民间风俗已定,才把这种平民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德”也是“无为”得以实现的前提。《论语·为政》篇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说“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程子说:“为政以德,然后无为。”范氏说:“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这里有两层含义:⑴德政的内涵:帝王的政策要象北极星一样,具有稳定性,不随便征伐驱使,使民免于罪、刑、祸。⑵只有先施行“德”政才能真正实现“无为”。而德又是“礼”的本源。转过几道弯,孔子的思想最终落在“礼”这个问题上。而《论语·为政》篇中对孝道、对公共关系、对学习、对见识等等的阐述,都是紧紧围绕“礼”字。实际也是在为“无为”这个思想中心作解释。 综上所述,孔子为了维护周朝的统治,提出统治者要懂得用智慧管理国家,就是不扰民。并且施行一套“礼法”使奴隶和奴隶主之间达成短暂的和谐关系。 四、政策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孔子的“无为”是一个特定的政治术语,就是叫帝王不要去做。不去作什么呢?不去违背规律。《论语·为政》中,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11]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马氏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在这里,孔子强调“礼”,但也说了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损益。胡氏说得很清楚。“子张之问,盖欲知来,而圣人言其既往者以明之也,商不能改乎夏,周不能改乎商,所谓天地之常经也。若乃制度文为,或太过,则当损;或不足,则当益。益之损之,与时宜之,而所因者不坏,是古今之通义也。因往推来,虽百世之远,不过如此而已矣。” 孔子认为“天道”自然,是有一定规律的,是自然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人力强制推行得了的。“为”得多与少,作为大与小,都可以用来评价一个帝王。这只能说明他的功绩,不能说明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天道”,也就是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孔子处在我国奴隶制社会制度崩溃的边缘,新的社会制度还看不出眉目。在探索前行道路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看社会的发展,人民的选择,所以要强调“无为”。“无为”就是不能为,不能违反规律,但又是不能毫无作为,不然就成了庄子的自然主义去了。符合人民心愿的事加以扶持,在制度上加以肯定,这种有作为而无为的法规逐步完善了,也就是时机成熟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制度和礼法也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此而诞生。也就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礼记·礼运》中:“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1] 《史记》据《世本》、《大戴礼》定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 《艺文类聚·卷十一帝王部一·总载帝王》 [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论语》,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P70。 [4] 《四书·论语》朱熹集注 顾美华标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2.1,P192。 [5] 即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五,《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P2517。 [6] 指受尧的禅让 [7] 共工是少皓氏的后人 [8] 欢兜是黄帝的后人 [9] 三苗是缙云氏,诸侯国 [10] 《周易·系辞上传》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3.1,P62—P63 [11] 王者易姓受命为一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