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修身养生及其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人对生命本质及如何养生问题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其中,著名思想家老子所著的〈〈老子〉〉一书也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丰富的养生之道。〈〈老子〉〉是道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包含着道家诸如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科学思想、养生之道、军事思想、处世哲学等等。这里,我们主要来谈谈老子思想中的修身与养生及其对当代社会关于着方面的价值。
    不管是谈养生还是论修身,老子都是从“道”这一最高原则出发的,他修身与养生之道最大的特点是“自然无为”,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谈他的修身与养生思想。
    一、返朴归真
    老子之所以将“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是因为他觉得一个人应该永远保持质朴、醇厚和纯真的自然本色。怎样理解呢?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道法自然”与生活起居,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人与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发生疾病,导致衰老。所以,老子在养生上极力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发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养生学认为只有起居有常,方能长寿。起居有节不仅要求生活有规律,而且要求生活有节制。古人认为一切活动均应有节制,否则就会损害健康,同样,讲究卫生也是生活起居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环境卫生、居室卫生及个人卫生等。另外,饮食也是生活起居的重要内容之一。饮食适当,可以养生。反之,则必分生。
    第二、形神相亲。“有”既因“无”而生,“形”也因“神”而立;同时,“无”因“有”而呈现,“神”则借“形”为依托。谁都知道,精神是身体的主宰,没有精神,人将成为行尸走肉;而身体又是人最宝贵的本钱,没有身体,人的精神就无法依附。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是虎背熊腰,而且还应当形神相亲,灵肉统一,也就是现代心理学家所说的精神与肉体的和谐平衡。怎样才能做到呢?从生理的角度来说,可由练气、引气调息等方法入手。从古至今,人们探索了种种卫生的方法,诸如气功、太极拳、体操等养生活动。“气”与“神”息息相关,“气”竭则“神”必憔。养生必须专精守气以致于柔和的境地,就像婴儿一样。
    要达到婴儿那种状态,只是注重引气、调息一类的生理活动还不够,最主要的是还应当强迫自己坚持做“精神体操”,使我们能抵御来自各种不同精神“病毒”的侵袭,让心灵一尘不染。清除了使用的杂念就能深入静观,此时的心灵像浩瀚的宇宙,“江天一色无纤尘”。
    可见,这时候,我们岂止是灵肉和谐,岂止是形神相亲,甚至与天地同其流,随变化而永在,完全有回到大自然怀抱的感觉。
    二、少私寡欲
    在老子看来,“少私寡欲”是阳朔热闹感的秘诀。所以,他主张“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即在贪淫、服饰饮食等方面除去奢侈,真正做到“崇俭”,即可保证免灾祸,使人的精神处与轻松的状态。因此,有道德的君子生活的很淳朴,心灵恬适而宁静,不愧为人间仙境。
    无欲则刚强,无私才博大,这是少私寡欲的另一个体现。有的人把个人的利益、名声、地位、权势看的高于一切,地位略有动摇,利益稍有损失,权势稍有削弱,就看成是大祸临头,结果生活的非常痛苦。只有解脱名利的羁绊和生死的束缚,只有个体完全从自我占有,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中超脱出来,这时,心灵世界就像浩瀚的天空,任鸟儿自由飞翔。
    有过多欲望的人必定要俯首求人低三下四,以不光彩的行为求的“光彩”名利,其为人自然就奴颜婢膝;自私则以自我为中心,看不见也容不下个人之外的天地,其人格哪能不渺小?俗话说:无欲则刚,无私者大。
    无欲者既不想邀功请赏,又不想追名逐利,无求于人,才能挺起背梁,不看人眼色才能扬眉吐气;无私者以天下之名为名,以天下之利为利,以天下之苦乐为其苦乐,其精神自然就伟大,其胸怀自然就博大。
    因此,像关心自身冷暖那样关切人民的祸福,像珍惜自己生命那样关注民族的命运。这样无私无欲和无我的人,定然会给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带来幸福。我们大可放心的将国家、民族和天下托付给他。
    三、自谦之德
    有道者有功而不骄,有才而不傲,有能而不矜,善于体道并力形其道者,为人无不通达,深沉细致使人难以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
    第一、自谦之德可谓是理想人格。“道”之为“物”无状无象不声不响,体“道”之士则无形无名戒满戒盈。(参见老子十五章)可见,不骄不躁则能不断进步。
    第二、不自大才能成其大。大道广泛流行万物,无远不到无所不至。万物依靠它而生长,而它对万物从不横加干涉;它滋润了万物,但从不自以为是;它养育了万物,却从不自居万物之主。它从来就没有私欲贪心,总是那样虚无,因而可以说它很渺小;万物都依赖归附它,可它并不主宰万物,因而又可以说它很伟大。正由于“道”不自以为它“伟大”,才成就了它的伟大。
    四、有“道”者应当“俭奢”——根深蒂固
    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调养身心,再没有比“俭奢”更好的了。
    “俭奢”之道用于调养身心表现为:保聪明之力,免思虑之劳,守淡薄之志,戒淫逸之欲。韩非子对此曾有过精彩的阐述,人们的听力和视力得自然赐予,而动静思虑则是人为的努力。我们依靠天生的视力去查看,凭借天生的听力去倾听,依靠自己的智力去思考,因而视力用的过度就不明,听力用的过度则不聪,思虑用的过度则头脑昏乱。眼不明就分不清黑白之色,耳不聪就听不出清浊之声,头脑昏乱就辨不出是非成败。
    两眼分不清黑白之色和大小之形则为瞎,两耳听不清高低之音和清浊之调则为聋,头脑辨别不出是非成败就是迷乱。瞎子不知道避开眼前的险境,聋子不知道避开雷电的危害,心志迷乱的人不知道躲避临近的灾祸。
    保养元气积蓄力量,就是谨守“俭啬”之德。以“俭啬”之德养生就无事不成,治国就无往不胜,无事不成无往不胜的人能力就不可估量。能力不可估量的人既能肩负治国的重任,又能兼顾个人的身心调养。
    可见,治国养生之道在于“俭啬”,而“俭啬”的本质就是“无为”。
    综上所述,老子所提出的“道法自然”`“少私寡欲”`“自谦之德”等养生原则及由此推导出来的具体养生方法,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都是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必将对现代人的健康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