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漫谈中庸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未知 王姜梅 参加讨论

    宜宾学院外语系 2003级4班 王姜梅
    摘要 何为中庸 中庸的泛滥、被曲解以及不良影响 中庸在今天的意义
    房龙搞不懂:“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些贫困的中国洗衣工人在一种几年时间便会令其他任何人类毁灭的艰难条件下生活下来,又是什么使得他们能够忍受那些白人——他们由于自身的贫苦不得不生活在那些人中间,为的是能够让他们的孩子将来成为与他们所谓基督教邻居的后代迥然不同的文明、礼貌的小市民——的呢?”后来房龙将这一功劳归之于孔子及《论语》。是的,两千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回头去审视孔子时,其伟大依旧如泰山北斗,令后人“山高仰止,景行行止”。而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则是“中庸”。对于中庸孔子心醉神迷,他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子思怕祖父的思想不能被后人很好的理解,赶紧连继承带发挥地写了一篇《中庸》,以便“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董仲舒也利用“中庸”在《春秋繁露》里演绎出他“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北宋二程进一步发挥“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下之定理。”还声称:“此篇(《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朱熹则通过《四书集注》使之成为权威的儒家经典,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岂止他们,可以说历代的大小儒生都在“以我注中庸”,甚至平民百姓也有自己对中庸的理解。“中庸”因此而洋洋大观,也因此而泛滥和部分地被曲解。
    在孔子看来,中庸是一种恰当、调和、谦让、相对独立、甚至略带保守。“过犹不及”、“礼上用,和为贵”(礼的应用,贵在处理任何事情能恰到好处)说的是恰当;他称赞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说的是调和;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说的是谦让;“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和而不同”说的是一种相对的独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则印上了保守的深深烙印。总的说来,孔子主张的就是不温不火,反对一切偏执极端的做法,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通过“中行”而达到“和”的境界,即和谐。
    先哲给我们留下并不太多的话语,而学究们则对它作了尽力多的发挥,使之名目繁多、古奥难懂;老百姓们则恰恰相反,嫌它太多了些,极度删减压缩,直到他们易解易记为止。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语也。”孔子的担心是对的,可孔子的担心是不够的:中人以上,仍有部分人不可以语上语也。米兰.昆德拉在诺贝尔文学颁奖会上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或许那是因为他们的上帝还带有两分幽默感罢了。若孔子在天有灵,面对他子民的思考就只有似哭似笑,哭笑不得了,谁让他奉行的是中庸之道呢!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子思想的最高道德境界,“中庸”创造了一个神话:可以说,除了它,没有哪种思想能支撑一个民族走过了两千多年后,还有如此生命力;也没有哪一个民族能以一种如此平和的心绪,在极为惨烈的生存状态下顽强、健康的生活,即使到了今天,老外们也不得不为中国人群中精神病患者罕见而惊呼;同样也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封建专制能如此顽固地坚守两千多年,如果不是西方的坚船利炮敲碎了我们的大门,真不敢断言它还要苟延残喘到何时。有人说,西方人敏感、激进、偏执,所以有时变得暴虐、贪婪、自私,但同样他们有时也因此而热情、个性、进取;中国人讲究温、良、恭、谦、让,有时难免走向圆滑善变、虚伪矫情、麻木不仁、不思进取。或许这就是我们封建专制得以维持两千多年的原因之一吧。
    再翻翻我们的人生日志,很多现象是可以从《论语》中找到影子的,多是“中庸”庸俗化的结果。“自扫门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不有点像“不在其位,不谋政”吗?“吮痈舐痔”不是由“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蜕变来的吗?“人面前人话,鬼面前鬼话”似乎在模仿“(孔子)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蜡如也,与与如也”!“忍得一时之气,可免百日之忧”和“……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感也”(忍不住一时的气愤,忘了自己的生命安危,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也牵连进去,这不是很糊涂吗?)如出一辙。几千年来的愚民政策,则得力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至于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学的革新,多要打上复古的旗号,如果不能从古书上引经据典,证明如此这般古已有之,那么编也得编些出来附会上去,如《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之流,那是因为“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老彭’”(只传述旧作,不进行创新,相信而且喜爱古文化,我私下把自己和老彭相比)。至于女性悲惨的命运,则是老夫子朱批所赐:“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顾炎武抱怨北方学者“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学者“言不及义,好行小惠”,其实,老夫子在《论语》也表示痛心疾首,况且他还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后来的读书人连射箭也不爱好了,又不许有什么相争的,那剩下的只有作作揖,吃吃饭,吹吹牛啦。就连周作人在北平沦陷以后还耐得住在“苦茶斋”苦中作乐,要“故意往粗茶淡饭中寻找生活固有之味”也是能从《论语》中找到依据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哉,知堂老人也!一茶庵,一杯茶,在沦陷区,人也不堪其辱,知堂老人也不改其乐。贤哉,知堂老人也!”……
    我一向认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是从“中庸”被我们“活用”以后的事。“中庸”成了一块兵家必争的至高点,抢到了,无往不而胜;丢掉了,处处被动挨打。中庸好比是圆心,从它出发,到圆周上的任何点上,距离都相等,随时可以变换立场,化敌为友,左右逢源;站在圆周上,左半圆的激进派以它作矛攻击对手,右半圆的保守派以它作盾保护自己,天下最锋利的矛遭遇天下最坚固的盾,一点也不“矛盾”,星光一闪,奏出悦耳和谐的乐章。再看看我们的历史,其间有多少争斗无非是为左还是右而发生,这有点像菜市场上买菜时的争执,其焦点不在于买还是不买,而在于三毛合适还是两毛合适。在我们的争斗中,进攻方是为黎民苍生或圣道而战,反击方也是为黎民苍生或圣道而战,这点是相同的。好比两个人围着同心圆在转圈,不同的只是目前的位置,而本质上都是为窃取或捍卫某种不可告人的利益。所以我们推翻某个政权,仅叫“改朝换代”而已,改换的只是统治者(圈左的荣升圈右,圈右的沦落圈左),而所谓的“黎民苍生或圣道”依旧“春风不改旧时波”。就这样我国的历史有惊无险的循环了两千多年。今天,我们虽然走出了这个大的同心圆,在很多小事上何尝不是依旧绕绕小圆圈,做做翻案文章。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这样聚集了无数小小有趣之点,这样不停地节外生枝,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中国有闲阶级一贯地态度。惟有世界上最消闲的国家里最闲的人,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
    同时,中庸往消极的方向发展,还会让我们认为许多事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许多立场可坚持可不坚持,甚至不置可否,冷眼相看。有人因此而变得骑墙善变、冷漠残酷;有人则不即不离,不冷不热,像孔子说的“敬鬼神而远之”;有人听天由命、不思进去,用孔子对颜渊的话来作注:“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或孔子对宁武子的赞颂“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中国的知识分子多半是以出世的心态干入世的事业,双脚跨在尘世的门槛上,稍有风吹草动马上收回前脚,全身而退;如果仕途通达,则赶紧迈出后腿,作“春风得意马蹄急”状。隐忍和济世同行,像只狐狸心事重重地张望着世界,像只蜗牛心惊胆战地用触角探索着前程。民族的精华尚且如此,国家发展的进程怎能不慢!
    当然,即使这样,中庸的积极意义还是不容抹杀的。孔子视中庸为最高道德典范,当这种理想境界达不到时,他是倾向于进取的,用他的话来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所以“道之不行”时他还是骄傲而悲壮地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之路。然而这种精神只被少数的民族精英所传承,只被个别的社会脊梁所发挥。他所追求的和谐,节制,恰当在今天仍是警世良言。特别是西方海盗式的文明把整个世界折腾够了以后,他们发现过分的掠夺自然,结果往往是受到双倍的惩罚。他们踏着科学的步子目空一切地每往前迈出一步,也就在身后埋下了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地雷。长此以往,毁灭人类的将是人类自己,毁灭人类的凶器将是人类征服世界的武器,一把双刃的利剑——科学!
    再看看我们的今天,自然资源的挥霍,生态平衡的破坏,核武器的威胁,战争阴影的笼罩等全球性问题,汤因比的下列一番话无疑架起了传统儒学走向现代化的桥梁,他说:“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此时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当前有知之士呼吁的“用中国的哲学处理政治问题”,以及当前流行的“可持续发展论”、“绿色环保论”都无不借鉴“中庸”的思想:我们克制着自己的贪欲,尽量取得同自然的沟通,在隐忍中求生存,在节制中求发展,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以便重获失去的昔日乐园。
    房龙说:“他(孔子)向几亿中国人传授了一种日常生活生活的哲理,那种哲理一直在过去2500年中影响着他们的子孙后代,并且至今如从前一样至关重要,一样可行。”不错,孔子凭着一颗善良的心,真诚地向我们传授着生活的哲理,其间或许有些不够精致的地方,有些则是被别有用心的后人故意或无意地误读,企图凭借圣人的幌子,来把一些非法的勾当变得“合理合法”。现在,只要我们也带着一颗同样善良的心,带着生活的热情来重读《论语》,就不难在智者的圣言中找到一些生活的启示,重新调整好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甚至整个宇宙的关系。
    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的哲学在东方,或许太自信了点,但至少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至少给焦虑不安的现代人开出了一帖清凉方。
    参考书目: 《论语》 《中庸》 《中国文化概论》(夏昭炎主编) 《理学与中国文化》(姜广辉著) 《周作人散文选》 《张爱玲文选》 《日知录》(顾炎武著) 《房龙论人.孔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